“十四五”,国企干什么?怎么干?
2021-03-02李锦
李锦
12月16日-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主题敲定,就是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核心词汇是“双循环”。
18日晚,我已发表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解读,已经13000人点击了。本届国企-管理年会上,我联系国有企业实际,讲一些具体的思考,供大家参考。我说三句话:第一句话,“双循环”是艰苦探索、反復比较确定的;第二句话,“双循环”的努力面临十大困难;第三句话,国有企业在“双循环”中的责任与任务。
实际上,我在这里要回答的是国有企业在今后5年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在“十四五”开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2021年,中国将开启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国力增强。现在中美在全球化过程中角色已经变换,如何在新的全球化中实现发展,这对中国企业是一场考验,同样是难得的机遇。企业力图挖掘新动能与新的增长极,实现“三新”。如果我们按照期望构筑的新发展格局能基本成型,那么在下一个十年将可能是非常辉煌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面对新局面,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很多企业将面临脱胎换骨的生死考验。有的随风而起,大展宏图,有的将在转型的痛苦挣扎中消失。在新格局前,每个企业都面临一场大考。
从2003年到2018年的15年,中国企业经历了顺风顺水的全球化时期,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进行出口的“国际大循环”而得到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企业崛起正是这15年的天之骄子,有的10年时间就迈入世界500强的门槛。现在,顺风顺水时期基本上已经过去。
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力增强。现在中关在全球化过程中角色变换。如何在新的全球化中实现发展,这对中国企业是一场考验,同样是难得的机遇。
今后5年,中国企业的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是空前的。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归纳一下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因素。
一、结束15年的全球化顺风顺水,面临逆全球化的挑战;外部压力上扬,不确定性攀高,中美贸易冲突重回政治舞台。
二、世界经济形势复苏“不稳定”“不平衡”和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
三、工业化中期的传统行业结构,粗犷型模式带来的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结构扭曲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制约着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在35个行业,而且多是中低端。
五、自身产业链低端而不保,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突出。
六、全球化、价值链产业链重构的挑战;未来5年到10年是全球分工体系、价值链、供应链重组重构的过程,也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全球新的规则体系重建的过程。
七、科技力量核心竞争力的不足,长期受制于人。中国企业在“十四五”创新需求更加迫切。互联网产业发展,国企是弱项。
八、下游干涸,小微企业困难,上下游不通。现在民企非常困难,小河没有水了,大河也会枯的。
九、国企市场主体地位薄弱,非市场、非企业现象严重。
十、微观主体积极性和活跃程度不高。
国企改革是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和主轴。要想发挥出国企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势必要加强主动性,强调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倡导应变性,提升创新性,追求实效性。
破解全面深化改革难题的对策
对策之一,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结构调整,国企重组继续加快,发挥战略支撑,带动整个国家进入大企业时代。
国企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保障作用,将着力强化国有资本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基础的支撑能力,提升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保障水平,夯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根基。
围绕“主业”,重新洗牌,做强做优做大,在非主业相当范围将会退出,有进有退。到2025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继续保持高歌猛进势头,有可能达到160家左右。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做强做优做大企业需要并购,各省市区的整合将在今后5年持续不断进行,向重要行业集中,加大钢铁、煤炭、化工、交通运输行业重组,而A股上市公司用股权并购方法并购海外高科技企业,仍然是非常好的途径。
对策之二,是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以“要素市场化”为着眼点,推动国企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三年行动方案的发布与贯彻落实,使得“十四五”时期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中国国企改革出现新趋势。5年改革,关键看3年。3年开好头,起好步,5年便顺势进展。有两条,一条是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一条是现代国资监管制度。加大授权放权力度,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提速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工作,试体制、试机制、试管控模式,有效发挥“两类公司”在国有资本布局上的调节作用,使得国有企业的治理体系将更加成熟定型。
对策之三,围绕微观主体活力激发,加快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攻关任务“揭榜挂帅”,建立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
在企业科技创新中,进行大胆充分的激励,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能力,从创造适合科技创新的环境和动力机制着手,健全科技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研发团队及重要贡献人员分享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益。只有在良好的氛围和灵活的评价机制下,给人才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才能使各类人才都能有效发挥出才能。
对策之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范围推行,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
未来5年到10年是全球分工体系、价值链、供应链重组重构的过程,也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全球新的规则体系重建的过程。当前,混改形式上从单一的混改,走向以混改为主线、借混改推综改的新阶段。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就要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央企能够加快实现从“工业革命”到“信息化革命”的产业升级。
对策之五,是重构产业链条,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新的课题,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释放国内需求的过程。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十四五”期间,将出现一个新现象,以国有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体,围绕重点产业链、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形成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局面,以加强要素保障,保证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正常供给,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对策之六,领先区域的大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当中,由全球高增长中心向全球创新创业中心转变,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
近年来,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大战略一起,形成了一个区域大发展的格局。大企业成为若干区域发展强增长极,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经济极化地区,再通过协调机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更大的辐射和扩散,进而使全国得到更好、更高水平的发展。在这些大城市的大国企,应该是科技的领导者、组织者。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进行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可能在2025年前后出现捷报频传的局面。
对策之七,创新驱动进入我国企业现代化建设核心地位,战略新兴产业形成的新动能,造就大量企业“变道超车”的机会。
从2021年起,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进入历史上最为兴盛的年代。目前正在逐渐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中国企业实现“变道超车”的机会。
中国企业发展,注意提升存量,也要开拓增量,做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又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并加大力度培育前沿技术产业。绿色制造与环保企业将会得到长足发展。国有企业将学习民营企业进行大胆充分的激励,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更大作为。这当然是一个艰难过程,在两三年可望形成气候。
对策之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数字经济上,差距明显,百度、腾讯、阿里、京东相继进入世界500强,势头很猛。而国企动作迟缓,很值得深思。
我在中国移动、中国电讯与中国联通讲课时,都问过,公有制企业为什么数字经济发展得慢?我们要找到教训与差距。2017年,我问了这个问题,有的说是人才少,但显然不对,央企里有不少北大、清华的学生,我看就是激励机制问题。因为国企干部不能冒险,不敢犯错误,没有容错机制。解决根本问题,还是要靠改革。
现在中央提出要支持,不要光想到投入,更重要的是内在动力。美国把英国甩到后面,因为英国重视科研,而美国更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后来是服务与金融。阿里、腾讯、百度、京东也是重视转化,很快发展起来了。小米只用11年,就进入世界500强了。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本必须要有所作为,不能再等了。
对策之九,新型消费品企业,将会获得快速发展,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扩大内需或国内大循环作用。
未来,中国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消费追赶。现在最需要的是在消费上超过美国。美国的500强企业,有四家是商业营销,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并没有一家500强的商业销售企业。
今后5年,新型生活性服务活动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将占据第一梯队;节能环保活动与现代综合管理活动组成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为现代生产性服务活动、现代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服务、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第四梯队是现代农林牧渔业与新型能源活动的企业也会增长。国企怎么参与,怎么支持,值得探讨。
对策之十,企业由投资刺激为主转向内部管理为主,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管理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中国企业正在重视发展理念和认识的转型。前40年以投资拉动、政策推動与外部资源配置为主,2020年之后的30年,将以管理技术推动为主,重视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以内部资源配置优化为主。21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高繁荣期,这个高繁荣不是指高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可能稍有回升,但主要是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形成报酬递增的态势。中国的企业会越来越像发达国家那样,形成主要靠创新、技术、效益提升、人力资本和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的高质量发展的经济。
对策之十一,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市场主体优势,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增强国企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
过去,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与贸易依存度的提高有关,贸易依存度最高时达到了64%。下一步,贸易依存度的降低,并不意味着中国不继续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通过扩大开放的高招、长招来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我们的旗帜是多边主义,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骨架,以产业园区为平台,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优势,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
编辑/马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