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档案馆藏黄氏画像的抢救与修复
2021-03-02李宝玲
摘 要:黄氏画像是河南省档案馆馆藏谱牒档案的重要组成,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画像破损严重亟待抢救。本文在分析黄氏画像破损程度及原因基础上,提出了与专业团队合作、确定修复原则、制定修复方案、关注风险防范等抢救修复策略,并介绍了画像的修复程序、技术与方法。
关键词:档案保护;黄氏画像;修复技术
Abstract: Huang's Portrait has high research value as the genealogical Archives of Henan Archives collection,but Huang's portrait are badly damaged and in urgent need of rescue. It analyzed the damage degree and cause of Huang's portrait and proposed the rescue and restor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cooperation with professional teams,determination of restoration principles,formulation of restoration plans attention to risk prevention and restoration Techniques and Methods.
Keywords: Archives protection; Huang's genealogy; Restoration techniques
《河南如堂黄氏宗谱》记载:黄姓始祖是东汉尚书令黄香,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县)人。东晋以后历代向安徽新安(今安徽歙县)、浙江金华、祁门左田、江苏盱眙迁徙。居住在河南新密的这支黄姓是元末由黄孟英、黄仲英从江苏盱眙迁徙到河南密县的。
2014年,河南省档案馆从新密黄氏后裔征集而来的黄氏祖先画像四幅,以黄氏祖先为题材的书画作品两幅。画像为明代作品,宣纸或绢质,祠堂挂像,年代久远,与真人等比例画像,端庄肃穆,色彩丰富;两幅画作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均为一级纸质文物。但画像画作破损严重,无法展开,亟待抢救。
1 画像、画作基本情况
(1)中宪大夫三十二世祖文中公遗像绢本,立轴,裱件长255CM,宽107CM。
三十二世祖黄通理,黄仲英之子,字文中,明洪武庚戌年(1370年)出生在密县黄砦村,13岁中秀才,17岁外出做官,历经洪武、永乐、洪熙、正统四朝,做官四十余载,清明廉政,官至中宪大夫(正四品),曾得到皇帝七道圣旨嘉奖。
(2)宜人三十一世张氏祖妣遗像(黄通理母亲张氏画像),绢本,立轴,裱件长266CM,宽120CM。
(3)承德郞三十五世祖宗器公遗像(三十五世祖黄鼎画像),宣纸,立轴,裱件长285CM,宽142CM。
(4)安人三十五世徐氏祖妣遗像(黄鼎夫人徐氏画像),宣纸,立轴,裱件长277CM,宽144CM。
(5)跨马遊宫图,绢本,立轴,裱件长160CM,宽158CM。描绘和记述三十六世祖黄缙中进士后跨马游北京皇宮情景。
(6)三十六祖淞浯公离金坛,绢本,立轴,裱件长195CM,宽130CM。
三十六世祖黄缙中进士后,任江苏省金坛县知县,在任期间,金坛大旱,黄缙不怕丢官,如实向朝廷反映灾情,朝廷及时赈灾。他体恤民情,深受当地百姓爱戴。该图描绘他离任时,百姓聚集街道攀辕卧辙,依依不舍的情景。[1]
2 黄氏画像破损现状分析
2.1 破损调查与评估。参照WW/T0026-2010《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的要求对待修复的字画进行了病害调查和整体评估。画心残缺、断裂、污渍、水渍、酸化、老化、褪色、剥落、返铅、原装裱材料残破及脱落,严重的折条病害且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2.2 技术检测与分析。根据WW/T0025-2010《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的要求,对字画纸张种类、档案保存环境的温湿度、档案本体的pH值、字画颜料的粘附性、纸张纤维及填料等进行了检测,为保护修复方案制定的技术措施提供参考。选用了滤纸(棉纤维)、宣纸(韧皮纤维)、报纸(木质素)、毛边纸(竹纤维)及黄氏画像纸样分别用Herzberg染色剂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拍照。通过对比,黄氏宗谱使用的传统宣纸,以青檀皮和稻草做原料,纤维细密圆浑均匀,两端钝尖,纤维组合交织,吸附性强,不易变形,是重新托裱的良好基础。通过便携式x荧光能谱仪对画像颜料检测,为矿物、植物颜料。
采用3310pH计对该批档案、字画进行无损酸度检测。经检测,其酸碱度pH值在4.05~5.43范围内,存在中度至重度的酸化问题,需对含酸的字画进行脱酸处理。
画像破损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在因素、自然因素、是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2]画像多使用含色素成分的染料,染料与纸张结合方式以吸收、渗透为主,没有结膜,外部不利环境容易直接对色素造成破坏,引起褪色严重。同时,纸张也出现了变黄、脆化、粘连、糟朽、磨损、撕裂、折痕、断裂、污渍现象。
3 画像抢救与修复策略
黄氏画像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若对其进行科学施救,最大限度保持原貌,需要对文献的制成材料、书画材料分析,采取去酸、加固、揭裱、修复的技术方法,制定可行的抢救修复方案。
3.1 选择专业的合作伙伴
由于黄氏画像纸张、丝绢、字迹、颜料、染料等综合病症,我们选择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业团队合作,完成这一抢救修复项目。该中心由中国档案修复与文物保护专家李玉虎教授任主任,拥有一支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档案、文物修复与保护队伍,帮助过许多档案馆、博物馆抢救珍贵文献与文物。
3.2 确定抢救修复原则
3.2.1 保持原貌原则。所谓原貌是指档案在修复前本身就具有,并在保管利用过程中,由于历史性的原因不同程度老化或损坏而呈现的有信息价值的状态。它包括从载体材料、档案信息到装订形式等部分的真实原状和特点以及历史痕迹。保持修复对象在形制、材料、色彩等方面的原貌,丢失的信息处不主观地全色和增补,真实、完整地保存并延续文献上的所有历史信息,做到修旧如旧,相近可辨。
3.2.2 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减少对原件的干预,采用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以去除病害,缓解损伤,延长寿命,便于保管利用为主要目标,不做过度修复,能利旧不用新材料。
3.2.3 安全原则。在保护修复过程中严格按照档案修复技术规范操作。要保证画像运输、保存的安全,不能有丢失和损毁;更要保证抢救修复过程的安全,所用修复材料安全,不能造成二次损害,不经允许不得制作仿真复制件,不得扫描、拍照,不得印制宣传品和出版物。
3.2.4 可逆性原则。保护修复以原实物为依据,一切保护技术措施都以不妨碍以后的再次修复,经过处理的部分要与原件既要协调,又可识别。
3.2.5 实验先行原则。实施保护过程中使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必须先进行实验,确认对档案文献不会产生危害的情况下方可使用。
3.3 制订修复方案
对修复对象进行阅读、辨认、考证、拍照、测量、检测等,从形式到内容、从整体到局部,从画心到裱件,从材质到字迹,从色彩到粘合剂,用目测、检测、化验等方法把脉问诊,认真研判,确定病症,对症下药,初步确定修复程序。
首先,登记修复对象的基本信息。对画像名称、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色度、光度、酸碱度、病害种类、拟采取修复措施等进行登记,要求认真细致,信息准确。
其次,明确修复程序实施修复。在消毒环节,采用真空充氮气法对字画进行整体消毒灭菌。在耐水试验环节,清洗之前对画像的字迹、颜料等不同部位进行测试,是否有遇水扩散的情况。在画像预加固环节,为避免墨色遇到修复过程中的水而发生脱落、扩散现象,对画心颜料进行修复前的预加固。在清洗脱酸环节,用非介入方法对画像进行脱酸,采用超纯水有限缓慢洗涤熟宣纸等含酸纸张的工艺。在揭裱环节,原画像单色绫料装裱,拆除原裱料,揭掉裱料的覆背纸,对原裱料比较完整的要保留;揭掉画心的覆背纸,但要保留命纸。在画心滚浆加固、补洞环节,在吸完水的画心上用软毛刷蘸浆糊刷浆,并用卷状毛巾在画心上来回滚动,将浆糊挤压进绢丝跟命纸之间,将多余的浆糊粘掉。在加蛇条环节,对轻微折条病的加蛇条(纸条),对折条病严重的加软钢板(绢条)。将宣纸或绢裁成3至5毫米的长条,刷上浆糊,贴在折条处,细缝处用3毫米的条,稍宽点的缝用5毫米的条以加固折痕。在返铅处理环节,对返铅严重部分,先用超氧离子去除铅黑,然后大托、上墙挣平、全色、镶料、覆背、二次上墙、下墙裁切、装杆。在定制环保装具环节,采用修复后定制环保型“四防”耐久特藏装俱。
最后,建立修复档案。将每一件画像的基本信息、修复方案、测试数据、修复前后照片、修复过程照片进行整理建档。
4 抢救修复中的主要技术
在画像的修复中,将古籍修复传统技术和最新技术相结合,收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4.1 珍贵书画色彩专用加固技术。人物画像色彩丰富,但颜料有掉色、脱落现象。在修复过程中应用了水性氟加固剂对画像易脱落颜料特别是红、蓝、绿进行了预加固,有效地防止了画像在清洗、湿托过程中颜料的脱落现象,最大限度保持了原貌。其难点是加固剂的用量和次数,加固时要做到少量多次,边加固边测试,直到被加固的颜色遇水不扩散或不掉色为止。加固剂只能刷在被加固的颜色上,操作过程中应仔细察看,严格控制加固的次数。
4.2 “返铅”病害修复技术。“返铅”主要指画像中浅色变黑的现象。铅白中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铅,由于长年累月受潮湿或经秽气熏染,在空气中硫化氢等物质的作用下,生成灰色或黑色的硫化铅。修复中使用含有活性氧离子且PH值为11的强碱性电解水,用毛笔直接蘸取强碱性电解水涂于返铅部位,擦拭3次,待返铅部位的灰色或黑色消退殆尽,再用毛笔蘸取二次蒸馏水擦拭返铅部位,绘画上的返铅彻底去除,且不会影响绘画的原色彩。
其难点是去除返铅试剂的浓度。必须用较小浓度先试,如果效果不佳,可以適当加大浓度,直至可以去除黑色返铅。试剂浓度大会对画像颜料和纸张造成损伤。去除“返铅”后,需要用超纯水将试剂的残留物清洗干净。
4.3 非介入脱酸技术。修复中针对熟宣纸古旧字画,采用超纯水有限缓慢洗涤含酸纸张的工艺,在超细雾化喷雾器中加入超纯水,在画心上缓慢喷洒,伴随喷洒,超纯水从纸中渗出,每隔20分钟测定渗出液体的酸度,直至渗出的液体为中性,以消除修复后带来的酸性腐蚀。该工艺有三点优势:第一,完全保持传统工艺;第二,对古旧字画最小介入;最后,基本脱除了纸张的酸,消除了继续恶化断裂之隐患。
4.4 通补与隐补结合技术:画像中破损缺失部位,遵循文物修复平衡原理,上完命纸后采取划撕补洞的方法将字画残缺处补好,达到画面无凹陷或凸起,补纸与原画面为一体,避免干裂起翘,总体与原作品协调一致。
4.5 滚浆加固技术:该画作绢质稀疏,画家在作画前需要给绢质托一层宣纸,作画过程中颜料或墨灰通过绢质孔隙而附着在所托宣纸上,当作品经久而变,会出现绢质和所托宣纸之间脱浆空壳,在修复中绢质所托宣纸承载部分颜料或墨色,故所托宣纸不能揭掉换新,所以应采用滚浆法,即浆糊通过原绢质空隙被挤压进去,进而达到绢质与所托宣纸的重新粘合,以维护古旧画作原貌。
其难点是防止滚浆过程中画像走样绢丝变形。滚浆加固过程中,毛巾卷在画像上滚动挤压浆糊时,两个手用力应均衡,力度要适度,浆糊应均匀,画心晾干后,空壳部位的绢和命纸结合应紧密,加固好的画像不走样,且绢丝经纬垂直。
4.6 折条病处理技术:画像因人为或者不恰当的保存出现了早、中、晚期不同程度的断痕。在修复中,采用加蛇条的方法,加蛇条就是在折痕处的受力相反方向加一条宣纸条(蛇条)或绢条(软钢板),承载书画折痕处所受的力量。
5 抢救修复中风险防范
由于黄氏画像文献个体在制作材料、装裱材料存在差异,参与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也存在差异,在抢救修复保护中将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必须加强风险防范。
5.1 管理层面的风险防范
首先要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制定风险防范预案,保证应急处理的合理性;加强对项目组成员的培训,提高参与修复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专家会诊制度,随时观察,发现问题,共同会诊,协商处理,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5.2 技术层面的风险防范
技术层面的防范主要指在抢救和修复过程中规避风险。抢救修复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修复时要谨慎、细心,确保万无一失。要对修复材料进行检查,在实施前要进行试验,试验证明没有副作用才可以进行。比如墨色耐水试验,在清洗、去酸之前应进行预试验,检验字迹材料的扩散和溶解情况。因为修裱过程复杂,风险发生几率较大,充分考虑到易发生起皱、走墙、崩裂、翘曲现象,妥善使用托纸、蛇条、浆糊、刷子。
黄氏画像的抢救修复,修旧如旧,相近可辨,还原了历史的色彩,保持了画像的原貌,延长了文献的寿命,同时通过档案修复,培养了人才,积累了档案修复经验,珍贵文献与传统修复技术得以传承和广大。
参考文献:
[1]李宝玲.黄氏宗谱的研究价值[J].档案管理.2016(03):35-36.
[2]王芳,孙允明.纸质档案破损原因与抢救保护研究[J].山东档案,2016(05): 54-56+58.
(作者单位:河南省档案馆 来稿日期: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