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患者养胃的常见误区
2021-03-02林娜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5期
林娜
日常生活中,胃炎等胃病很常见,很多人对于如何养胃,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但其中也不乏认知误区。
误区1:多吃素可养胃
很多人觉得素食更易消化,因此,胃不好的人要多吃素。其实,肉类含有多种植物性食物不具有的营养素,比如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及某些B族维生素。胃黏膜修复和更新都需要足够的优质蛋白。因此,还是要吃肉。消化不好的人可把肉切碎,采取蒸、炖等方法食用。
误区2:少吃多餐能养胃
不少胃病患者坚信“少食多餐”对治疗疾病很有效。其实,只要食物进入胃内,就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不仅促使胃肠蠕动加快,还会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对溃疡的愈合无益。因此,建议胃病患者饮食注意定时三餐、定量摄入,避免饥饿和饱餐。
误区3:胃病患者多吃白粥和面条即可
白粥、面条等食物,含大量淀粉,有利于消化系统功能的恢复,有助保持胃肠道内菌群平衡,并为人体提供能量。但是,对于胃部肿瘤、炎症和溃疡的患者,食用白粥和米糊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配合药物和其他医疗技术,帮助胃部正常功能恢复。此外,由于面条、米粥、糊类食物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不推荐患有胃病或胃部不适的糖尿病患者经常食用,否则血糖容易快速升高,不利于糖友控制血糖。
误区4:多喝牛奶可保护胃黏膜
胃病患者出现胃部酸胀症状时,喝杯热牛奶往往可立即缓解症状。这是因为牛奶可稀释胃酸,牛奶中的蛋白质能暂时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使人感到舒适。但經常喝牛奶未必对胃病患者有益。尤其是胃溃疡患者若进行抗酸治疗,不宜长期喝牛奶,否则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加重对胃黏膜的损害。(摘自《长寿养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