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兴机场”看智慧机场建设
2021-03-02谢利国
谢利国
【摘 要】论文从大兴机场投入运营一年来的现状入手,分析大兴机场为人们带来的启示,结合当前智慧机场建设的主要问题,参考《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对当前智慧机场建设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和见解。
【Abstract】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axing Airport since it was put into operation for one year, analyzes the enlightenment that Daxing Airport brings to people, combines with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smart airport, and refers to the "Outline of A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Type of Airport in China Civil Avi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new thoughts and opinions on the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smart airport.
【關键词】智慧机场;四型机场;建设
【Keywords】smart airport; four-type airpor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5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02-0124-02
1 大兴机场的启示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从规划设计到建成运营都充分体现了智慧机场的先进水平。大兴机场投入运营一年多来,对组织指挥、业务流程、设备系统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都进行了有效的检验。作为一座标杆式工程,大兴机场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有机融合,向世人展示了大兴机场精湛的工艺。
1.1 将高效节能贯穿机场建、管、用全过程,打造首都绿色机场
在航站楼采光方面,从规划设计开始,大兴机场就以最大限度采用天然光线为目标,从顶面的带状天窗到采用C型柱的支撑构件,都为室内带来足够光线提供充分保证,有效实现了节能。在跑道构造方面,大兴国际机场采用了“三纵一横”带有侧向跑道的全向跑道构型,使运行效率得到空前提高。在航站楼与跑道的布局方面,大兴机场通过合理布局,使旅客中转时间大大减少,最长时间不超过1h。此外,大兴机场还构建了复合生态水系统,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绿色机场的典范作用。
1.2 将创新技术融入机场服务各个方面,提升机场智慧水平
在旅客服务方面,大兴机场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基于5G技术的应用,旅客可以实现一张脸畅行机场,极大节省了时间、提升了效率。在行李服务方面,大兴机场采用了RFID定位摄屏跟踪,机场和旅客均可精准监控行李当前所在位置,保证旅客在出站时即可提取行李。在机场管理方面,大兴机场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一套全面的机场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实时机场与机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从而提高管理水平,而且实现了机场与旅客之间、旅客与行李之间的信息共享,真正让旅客感受到机场管理的人性化、智能化。
1.3 将责任意识细化到机场服务细枝末节,体现机场人文关怀
大兴机场不仅仅是一座现代化机场,更是京津冀地区一座重要的枢纽。大兴机场既提供航空中转服务,又可提供轨道交通中转服务,可服务近2亿人口。便捷的购票、高效的进站安检、“零距离”的换乘通行体验等乘客可能会经历的多种服务,从中可感受到大兴机场的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了将提升旅客体验作为第一目标。大兴机场将责任和使命意识贯穿到机场服务的细枝末节,让旅客真正感受到现代化机场带来的优质便捷服务,真正体现了大型枢纽机场的人文关怀精神。
2 当前智慧机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大兴机场建设带来的启示,研究我国机场建设的现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主要从机场现行体制机制、机场建设统筹规划、机场运行时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机场现行体制机制跟不上智慧机场技术的发展
当前,为打造智慧机场,民航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运用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新建的大多数机场,尤其是国际化枢纽机场均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虽然机场现行体制在及时追赶技术水平的发展,但多数情况下存在新技术牵着体制机制变革的情况,距离引领国际民航业发展的创新能力的形成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通过近年来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民航事业必将成为国际民航的领头羊。
2.2 统筹规划尚有欠缺,容易造成重复投入
目前,国内各民航机场、军用机场的建设或多或少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使我国民航内部各机场之间、军内外机场之间在技术、业务、数据等方面的融合无法有效实现,地域、系统、部门等甚至会成为智慧机场发展的阻碍,不同机场可能会出现做同一件事情的重复投入,资源浪费不可避免,下一步机场的发展应该考虑减少这些浪费现象的出现。机场建设的统筹规划应当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应当充分考虑机场可能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合理规划机场建设选址、布局等。在符合建设条件时,应当提高站位,充分吸取其他机场的建设经验,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2.3 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可能影响机场安全的可靠性
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技术的开发者和最终使用者都是人,智慧机场的建设是将新技术通过多种方式融入机场使用管理的各个方面,但是技术漏洞不可避免,也容易出现被不法分子攻击的隐患,智慧机场的建设不能过度依赖新技术,在一些关键环节必须有多套应急预案,确保不因技术问题的出现影响机场运行的安全。另外,在旅客个人信息安全上,也应当提前规划信息安全保护措施,明确信息责任主体,使机场信息安全有保障。
3 智慧机场建设问题的思考
究竟什么是智慧机场,简单来说,就是构建智能平台将航空公司、旅客、航空器、机场等单位有机融合,把所有单元进行联通和互动,使各个运营单位在同一平台上协同作业,打破传统各自为政,各系统独立存在的模式,让旅客出行更高效、安全、便捷,真正实现“智慧”融合。
3.1 以提升体验为目标,打造人性化机场
智慧机场的建设,最终目的是提升旅客的服务体验,打造人性化机场,所以智慧机场建设绝不是简简单单将新技术、新设备堆砌起来,而是在建设、使用、运营等方方面面使用新技术提升旅客体验,打造人性化机场。可以通过调研方式,收集社会大众对智慧机场建设的意见建议,通过对设施、功能区的重新划分,提升效率、节约成本,使旅客的服务体验得到大幅提高,真正实现打造人性化机场的目标。
对于机场管理者而言,为实现人性化机场的目标,应当定期组织与其他机场的参观见学活动,通过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机场服务水平。可以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估系统,对机场运营管理各要素进行综合打分,将体验指标量化,督促机场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定期组织不同层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对于提升机场服务体验、打造人性化机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2 以高新技术为支撑,打造智能化机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OCR识别、人脸识别、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技术的迭代应用,智能化应用已经在人们生活中屡见不鲜。作为机场行业来讲,将这些新技术与机场建设、运行等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智能化机场变为现实。智能机场有许多设想,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提升旅客体验是智能化机场的核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智慧机场可能有多种发展模式,以此次席卷全球的疫情为机场带来的变化为例,为了减少机场的人流量,各大机场和航空公司会设立微型的线上虚拟机场,在审核完旅客证件后,车辆直接将旅客载到相应登记口,而不必进入机场办理其他手续和安检,一切工作由分布在各个登记口的微型机场来完成,这一举措将大大缓解机场大厅的人流压力,避免人群聚集。例如,未来机场大厅内将会只设立自助值机亭和自助行李托运站,自助值机亭和自助行李托运站可以融合其他所有功能,实现机场的无人化操作。
3.3 以长效运维为关键,打造绿色安全机场
智慧机场建设和其他互联网项目本质是一样的,建设完成后,长效的运维、不断的升级完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绿色、安全机场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建设方面,以大兴机场在采光、节水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例,如果仅仅是通过新技术实现了节能的目标,而后期不依托有效的运维模式维护这些设施,不仅节能的目的实现不了,反而会因为新技术导致成本的成掊增加。所以,智慧机场建设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仅当作一时的风潮,否则智慧项目注定会逐渐丧失价值,长此以往,航站楼里徒增了些无用的摆设。
智慧机场的运营和维护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机场新理念的出现而不断变化。对于新建机场,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会有理念更为先进、技术水平更高的机场出现,机场的运行和维护需要根据新建机场的特点而改进,不能墨守成规,应当不断改进。对于已经建成的机场,虽然机场运行和维护方式已经成型,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会有新的装(设)备更新投入,机场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对机场当前的运维情况进行合理评判,及时调整运行和管理模式,以适应打造绿色安全机场的要求。
4 结语
智慧机场的建成,首先在规划上就应当找好一条主线,并围绕这条主线来充实建设,最终形成一套智慧的机场体系。至于这根主线如何找到、如何构建,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智慧机场的建设也应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技术的不断提升而不断改变。应当以提升旅客体验为目标,灵活采用多種高新技术,建好长效运维机制,真正实现平安、绿色、智慧、人文机场建设。
【参考文献】
【1】梁春丽.大兴机场探路5G智慧出行[J].金融科技时代,2019(10):91.
【2】王自龙,吕学谦,王俊元,等.智慧机场建设发展的思考[J].中国航班,2020(10):36-37.
【3】杨波,胡春飞.浙江中小机场四型机场建设探索研究[J].中国民用航空,2020(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