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信息化打造“永不下课的课堂”

2021-03-02杨光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信息化学校

杨光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如期开学。

打造“永不下课的课堂”

开学当天全校374门课程实现线上授课,覆盖率超过86.4%。4月26日学生返校后,97.3%的课程持续进行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校内学生多点上课,中高风险地区、留学生、外教同步远程线上学习与授课。如此整体迅速、平滑切换到线上模式,得益于学校长期以来整体推进智慧教育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优势,打造“永不下课的课堂”。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之一,自2006年首门国家精品课程立项建设以来,在国家骨干校、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省示范校建设、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教育部“双高计划”建设等重大项目的持续推动下,不断深化教学信息化改革,深入探索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化推动工学共融的混合式(O2O)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案例榮获2017年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优秀案例”,“工学共融的混合式(O2O)教学新模式”被中央电教馆推荐为典型案例。

对于学校信息化如何有效支撑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该校副校长黄春麟深有体会。他说:“2006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了以慕课为基础的资源和平台投入中,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工具,但学生不喜欢看、教师重建轻用的情况越来越突出。为此,学校在2017年推出了以课程设计重构为核心,以技术、资源、政策、素养手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混合式课程教学的核心是依据学生特点、互联网特色和职业教育规律,重构课程设计中的线上线下课程内容、时长、方式、测量等环节,并以资源、政策、技术、素养为四大支柱,全方位推进课程改革。

该校把混合式教学改革着力点放在课程设计的重构上,要求改革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按适合线上还是线下的方式进行重构划分。

该校在教务处、图书信息中心以及各二级学院的协同配合下,通过反复研讨,形成了对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为教师重构课程设计提供了准绳。

学校把信息化不仅作为教育技术的工具,更是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突破口,持续在信息化教学改革领域进行探索。

学校利用信息化方式组织与建设知识点化的教学资源,采用微课、动画、电子文件等适合在线式或碎片化学习的形式,这样可以避免使用单一、传统的课堂实录视频,形成对认知性、仿真性知识、技能等要素科学呈现并缜密管理的教学平台。

线上教学内容包括教师发布话题和活动、指定必须阅读的资源、协调学生的讨论、及时答疑与回复、布置与批改作业、监控学习状态等。针对以往教师只是为了精品课程项目,学生缺乏线上学习积极性的现象,学校紧紧抓住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个核心问题,通过调动内生动力的机制引导,优化技术支撑平台,并辅以体验式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全面构建了信息化课程改革的新范式。

学校分批完成了混合式教学试点课程27门,目前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达341门,受益达8700余人。同时连续开展多批次、主题丰富的以体验式为核心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感慨道:“以前我们上课、下课有时间,现在答疑辅导不分时间,有时晚上10:30还回答学生问题,我的课程教学成了永不下课的课堂。”

多措并举 创新教学新模式

这样的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无疑对技术的要求更高,如何才能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的技术支撑平台呢?

黄春麟认为,信息技术人员要做到“七上八下”当好为教学服务的“店小二”。信息化技术不仅要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更要能为教学赋能。该校图书信息中心与教务处,依据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不断跟进升级与运维,做到“七上八下”的店小二式服务。“七上”就是对支撑网络教学平台的软件进行了七次升级,不断适应教学信息化改革的新要求。“八下”就是下院系问老师,下班级问学生,下处室问主管,下资料问动态,下校友问经验,下厂商问性价,下展会问趋势,下企业问合作。依据课程设计,统筹内与外,发力于自身认知与认同基础上的实践行动,通过走出去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请进来让专家手把手的教、专题研讨,提升教师们的信息化素养。学校不定期组织安排混合式教学课程相关教学技术培训,以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实现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效结合,使教师能够掌握最新的教学信息化手段,愿意尝试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主动将信息化教学与自身的课程教学有机结合。

近3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总投入达3000余万元,以智慧教育体验培训中心为核心,其中超1500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升级,400多万元用于建设体验式培训中心,600多万元投入其他信息化设施建设,400多万元用于信息化全员培训与课题研究。

开辟网络课程完善培训O2O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分中心和各种实际应用场景,采用大规模的集中讲座和小范围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灵活开展校内自培、外派学习、专家讲座、面授、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的各类培训活动。

持续的建设也促进了学校工作的成效显现。目前学校主持教育部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建有34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基于互联网+的物流职教信息化应用创新与实践”获2018年全国物流职业教指委教学成果一等奖、“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系统工程创新实践”等三个项目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个教学团队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能取得这些成绩,机制建设无疑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黄春麟介绍,为推动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推进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试行混合式课程教学的意见》出台。为鼓励教师开展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校专门成立了以分管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人事师资处、图书信息中心、质量监控办公室、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混合式教学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和指导。在教师工作量计算、考核激励奖励、职称评审认定、技术支撑保障、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对混合式教学试点进行政策保障。

学校颁布了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成立了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开放式信息化工作专家委员会,建立了职能部门与各二级学院信息化专管员队伍,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职能部门考核,信息化教学工作纳入各二级学院教学业绩考核,同时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提高教学能力与管理成效纳入教师个人年度考核评价。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起点,黄春麟表示,面向未来学习的新方式,学校要在已有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一手抓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信息化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整体推进智慧教育试点,通过夯实 “资源、政策、技术、素养”四大支柱,持续打造“永不下课的课堂”。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信息化学校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学校推介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