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过年看到的风景(感悟)
2021-03-02张志安
张志安
2021的农历新年,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很多人响应政府号召,留在了原地过年。在这片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没有像往年一样出现“人口大迁徙”,14亿中国人共同见证和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过年。
春节期间,笔者从广东回浙江,先咨询了当地干部“能否回来过年”,得到的答复是“做好防护,欢迎回家”。出发前,做了核酸检测,以备不时之需。返乡途中,机场等地对健康码查询。回到家乡安吉,发现基层防控做得很细:比如年初一祭拜去世亲友,村委会有具体指引,常规悼念没问题,多桌会餐不摆席。陪要动手术的亲友去医院,发现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得严格,看护人员的健康要仔细确认、必须做核酸检测。从这些亲身经历的小细节中,可以看到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大社会。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人应对变化的淡定心态,以及越来越强的坚韧、越来越多的从容。春节期间,数字生活带来了不少新风尚甚至“新年俗”:全家人边收看春晚、边用手机刷红包赢惊喜。抖音数据显示,春晚直播间观看人次12亿,红包互动总次数达703亿,春节期间网友发布1.3亿个短视频给大家云拜年,边走访亲友边拍摄小视频进行社交分享成为很多人的习惯。越来越发达的社交、购物、短视频平台正为线上线下混合、体验分享交织的新年味提供了保障。“原年人”就地过年,“不打烊”服务便利。
互联网平台上的数字生活和现实社会中的科学防控,构成了中国人应对变化日趋淡定的两道风景线。用短视频云拜年,说明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不同年龄层接受新事物的开放和积极心态;松紧适度的动态防控机制,从上到下的精准抗疫政策,说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而支撑这两道风景线的基础,是坚强、乐观、团结的中国人的积极心态。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挑战和社会运行的变化,应对变化需要国家定力和社会合力。这场“不一样”的过年,见证着中国人真实的抗压意识和应变心态,这种心态也是我们行稳致远、走向复兴的基石。▲
(作者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传播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