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 “设计”的形态构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研究
2021-03-02陈梦珂
陈梦珂 罗 米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201)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入门阶段。而作为造型能力培养的手段,构成训练一直是当代建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大多数建筑院校的设计基础课程中,通常将传统的“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与空间构成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任务单元。这一系列的构成练习能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使学生形成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初步认知,因此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整个设计基础教学框架的重点环节。
1 传统构成教学的问题与反思
建筑学横跨多学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其他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同,除关注美学与形式规律外,也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综合设计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沿用自普适性工艺美术教学的形态构成训练,在建筑设计基础的实践过程中越来越体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1.1 基础教学体系割裂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往往将以仿宋字、线条和渲染等为代表的技法练习,以大师作品分析、认知调研为主的建筑认知和以构成训练为代表的造型能力培养等,作为独立的教学单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在一年级的上下学期。也有将构成练习从设计基础课程中拿出,单独成课。这样的安排,是将建筑设计分解成多个简单的训练,对于老师来说,循序渐进且便于操作。但对于学生而言,这些彼此缺少关联的独立环节使他们无法逆向还原完整的教学思路,导致在实践过程中过于关注任务本身的形式结果,缺乏对过程的关注,更无法有效整合多方面能力并学以致用。
特别是部分院校在培养方案调整过程中,将一年级公共课程课时比例增加,建筑设计基础的课时减少。如仍以此种方式进行教学安排,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1.2 教学导向存在偏差
传统构成训练的教学目的主要是美感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对空间的讨论仅仅停留在抽象几何上,其教学内容更具有抽象化与形式化的特点,没有针对尺度、环境、行为、功能等具体建筑问题深入探究。这与建筑设计本身具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存在矛盾。
这样的偏差导致学生在后续的设计课程中,直接将形体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纠结于空间形体的来回推敲,无法深入关注空间体验、行为模式、场所营造、环境关系等具体建筑问题,本末倒置的先“形体”后“环境”,出现逻辑上的反复。甚至有的学生还体现出对尺度感的迷失。
1.3 构成教学任务孤立
构成训练往往以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三部分组成。平面构成以形式美法则和点、线、面的抽象组合训练为主,立体构成重点在于三维造型和材料肌理的表达,色彩构成则更多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色彩给人的感知及色彩的运用。
由于其在教学内容上的侧重点不同,在任务书设计上,三者多是互相独立,缺乏思维上的逻辑连续性,教学线索不清晰,教学任务之间缺乏内在联系,造成教学节奏的割裂。特别是对于建筑学学生来说,无法体会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之间的转换逻辑。
2 构成教学思路重构
为了使构成教学摆脱抽象形式的束缚,加强与建筑设计的直接联系,我们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从三方面进行了调整优化。
2.1 教学主题互相融合
将名作赏析与平面构成结合,使之成为构成训练的前导。学生通过对选取案例的图纸抄绘和模型还原形成初步认知,再结合构成的原理与法则进行二次分析。在此基础上解构原有建筑,提炼相关元素,以重构的方式进行平面构成。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名作赏析不再只是单纯的“抄绘”训练,学生能运用理性的思维方法,从专业的角度去欣赏和分析建筑的平面、形体与空间。平面构成与建筑对象产生直接联系,更能加深学生对建筑设计中构成手法的运用,强化对形式美的认知与体验。
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见图1)的设计任务则是基于平面构成的图形上进行。特别是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对从平面到立体的关系有更明晰的认知。
图1 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学生作业
2.2 梳理教学脉络,明确“空间构成”的核心地位
现代建筑教育明确空间是教学的核心问题,空间构成也在整个构成教学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调整后的构成教学体系中,由名作赏析衍生出三大构成练习,结合人体尺度与实体搭建进行侧重“形”的空间设计,之后引入环境、行为等要素因子,进行“要素限定下的空间设计”。教学脉络清晰明确,难度递增适宜,各教学阶段联系紧密,形成了从“抽象形体”到“具象空间”的设计转换。
2.3 指向“设计”的构成教学
构成教学的最终目的仍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上,将最后一个训练着眼于“小型服务设施设计”,以设计作综合,带动各基础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建筑思维和综合设计能力。作为从“空间认知”到“空间建构”和从“构成”到“设计”的中间环节,该设计任务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更是整个构成教学的最终目的。
3 教学阶段
本次调整将建筑构成教学内容划分为五个阶段。
3.1 名作赏析(见图2)
目的:提升建筑美学修养,了解经典建筑的基本特征,初步掌握分析建筑作品的基本技能。熟悉形式美法则和平面构成原理。
操作:a.选取一个赏析对象,充分搜集相应资料信息,并绘制赏析对象的建筑图纸,分析进行初步分析。b.按比例制作经典建筑的空间原型模型。c.结合构成法则进行二次分析,重点分析形体与空间形态构成、建筑材料等。
图2 名作赏析学生作业
3.2 平面构成
目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与设计意识,熟悉形式美法则,掌握平面构成基本原理与手法。
操作:平面构成,对名作赏析案例进行重构,提取点、线、面等相关构成元素,按照一定的法则进行平面构成操作。
3.3 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
目的:建立对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的生成关系逻辑,掌握与立体空间操作方法,熟悉运用色彩构成知识。
操作:a.根据色彩构成原理,以平面构成为基础,完成色彩构成。b.立体构成,在平面构成基础上,进行立体生成操作,完成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
3.4 空间构成与建造实验
目的:探索材料特性,了解结构单元与节点连接原理,掌握人体尺度与空间的关系,了解真实空间的属性及感受的关联。
操作:以空间构成原理为基础,限定搭建主题与材料,进行1∶1实际空间模型搭建,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搭建过程。
3.5 要素限定下的空间设计(见图3)
目的:在探究“形体—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空间的环境要素、行为模式、感知体验等与建筑的关系,建立场所概念,熟悉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
图3 要素限定下的空间设计学生作业
操作:a.场地调研,了解用地环境要素属性。b.结合场地内部的环境要素与人的行为模式,设定情境模式,生成空间路径,完整模拟空间序列。c.以点、线、面、体等构成要素建构基本空间,结合人体尺度推敲空间关系与形体组合d.深入推敲空间界面、分隔方式与光影变化,营造满足使用功能、尺度适合且具有景观价值的空间场所。
4 结语
构成训练作为建筑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课程的调整和优化中,要注重针对建筑学的专业特点和尚处于入门阶段的小萌新们的学习状态,合理组织课程内容,侧重空间意识和建筑思维的培养,将重心从强调抽象几何形式的构成训练转到关注环境、行为等具体问题的设计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