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初心更不要忘记初心

2021-03-02吕彩霞

汽车与运动 2021年8期
关键词:王老师专家汽车

吕彩霞

2020年,王秉刚老师在接受帮宁工作室口述车史的访谈时,特意要求一定要把他在“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活动的那段工作经历写进文章里。

为什么王秉刚老师会这么重视“中国心”评选活动?对此,汽车与运动杂志社原出版人、“中国心”评选活动创始人周丽娟一点儿不觉得奇怪。周丽娟老师与王秉刚老师相识20余年,在她看来,作为“中国心”评选活动的首任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王秉刚老师一直是在把“中国心”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这个兼职工作当成全职做,把“中国心”活动当做他退休后的一个固定、长期的事业在做。“我觉得,王老师和我是‘中国心’评选的联合创始人。我是活动的组织策划者,而王老师是评选活动的坐镇把关者。”周丽娟介绍。

2005年最初筹建“中国心”时,为了将“中国心”打造成一个令行业信服的专业发动机评选,周丽娟老师决定组建一个由国内顶尖发动机技术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她邀请王秉刚老师担任首任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当时已经退休的王秉刚老师,仍在汽车科技战线上工作。1998年,王秉刚老师就但任“全国清洁汽车行动计划”的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推动中国电动汽车和天然气、甲醇等替代能源汽车新技术的发展。退而不休的他在花甲之年依然敏锐好学,密切关注汽车行业最前沿的技术。王秉刚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一代汽车人,应该为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奉献终身。

志同者,道相合。2006年从成为“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的首任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起,王老师便与“中国心”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心”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评选?是当时的创建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因为这决定着“中国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大家确定,“中国心”要始终立足为消费者和行业服务,推动行业汽车动力技术进步。

“打造汽车评价‘心’平台,发现汽车‘心’价值”,是“中国心”活动初创时的宣传语,它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心”创办的初衷,即在国内建立一套面向消费者的汽车发动机评选机制,引导消费者由关注车的外在因素进入到关注车的内在品质,由感性消费上升到理性消费。

而为行业服务的定位,则为“中国心”后期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指标的设定,评委团队的组建以及评选形式的选择奠定了独有的基调。比如,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动机评价体系和规范;评委要让每年的技术评价指标贴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更新,在体现行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兼顾市场需求;比如,评委团队既要懂技术,又要来自第三方的高校或科研机构;比如,评选要公平、公开、公正,评选结果要充分尊重评委意见,而不是体现主办方意志;比如,要给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同台竞技的机会……作为“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的首任主任,王秉刚老师给“中国心”评选留下了很多“精神”遗产。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许敏表示,王主任在早期活动的摸索阶段,他的那些定海神针般的设想、思路和提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智慧结晶,“中国心”十佳评选在业界和市场上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也证实了初期的顶层设计是完全正确的。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春德表示,王主任带领大家构建的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心”评价体系是他留下的最大的财富。“经过16年的市场验证,虽然很多评选规范和技术标准每年都在更新,但重视技术先进性的同时兼顾市场表现,重视专家实地测评感受的传统,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行业各方认可。”他说。

2006年,“中国心”评选在行业内一炮走红。当年专家们对每一款参评产品的技术优劣性都会进行认真点评,而主办方也会如实将这些点评发给企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参加了实车测评后,他们对专家的点评非常信服。

虽然是评选,但在王秉刚老师看来,获奖并不是“中国心”评选的最终目的,评选只是推动汽车动力行业技术进步和交流合作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事实上,在过去16年间,在“中国心”这个平台上,不仅实现了自主、合资品牌的产品同台竞技,还在很多共性行业技术上实现了共享交流,并间接促进了一些企业间的合作。

“我们的评选,要给中国自主品牌一个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汽车与运动杂志社原副总编辑兼执行主编、现在的汽车华尔街总编辑李晓非,至今依然记得王秉刚主任在第一届评审会议上的这句话。他告诉记者,当时自主品牌的发动机技术水平与合资品牌的差距很大,但王老师认为在实力差距不大的情况,可以适当给自主品牌企业更多机会,要鼓励自主品牌企业来参评,给他们与合资品牌同台竞技和交流的机会,推动自主品牌企业加快技术进步。

因此,在“中国心”的历年评选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有的自主品牌企业产品虽然获奖了,但王秉刚老师还会专门给企业老总打电话,直言不讳谈到对方产品技术的缺陷和不足,希望对方能尽快改善;当有的合资企业带销量虽好技术却并非最先进的机型参评时,王秉刚老师毫不留情地对其参评目的提出质疑;当有的企业为了获奖开展各种公关时,王秉刚老师便会出面“硬刚”……

到2008年时,汽车企业已经认识到“中国心”评选的严肃性、技术性和公正性。同时,企业间也开始有了技术交流的需求。此后,由汽车与运动杂志社组织的各种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会、发动机技术大会也陆续召开,并得到了行业各方的响应和好评。

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新一轮高潮。“中国心”年度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也在这一年正式成立。评委由来自于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非企业的7位顶尖专家组成,主任由王秉刚老师担任。评审委员会发布了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评选标准。这套关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评选标准,设立的5大考量指标,充分考虑了技术的先进性、节能环保效果、市场表现等因素,凝聚了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们的心血,也得到了众多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的积极反馈。

王秉刚老师认为,汽车电动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行业也需要这样一个评选,把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导向成果展现给消费者。

王秉刚老师的离世,令很多汽车业内人士痛惜不已,更让“中国心”的评委们感到震惊和悲痛。在“中国心”的工作群里,大家追忆与他共事的过往点滴,怀念他的音容笑貌,盛赞他做事认真、人品高洁,缅怀他对行业的贡献,久久不能释怀。王老师的离世,不仅是“中国心”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损失。

王秉刚主任在汽车业内的口碑非常好。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在怀念他的文章里赞其君子如玉:为人纯洁如玉,业务坚实如玉,待人温润如玉。

“在今年四月份的上海车展时,我还让他注意身体,工作节奏不要太快,要学会做‘减法’,但是他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告诉记者,王秉刚老师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研究清洁燃料,为中国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做了大量工作,他的离去是行业的一大损失。

“作为评委会的主任,在大家意见分歧较多时,王主任總会在充分征求各位评委意见后,再充分分析各方和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理服人,形成大家最终一致意见。”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汽车工程学会会士李理光说。在与王老师的交往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每年实车测试时,年岁已高的王主任都会坚持全过程参加,每辆车的测试都亲自驾驶和记录,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为人谦和,坚持学习,科学求实,忘我奉献的精神,为我们这些评委树立了学习的典范!”李理光教授说。

“王老师是我回国以来最深爱和尊敬的中国汽车人。”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哈尔滨理工大学头雁教授、精进电动创始人蔡蔚,在2008年认识了王秉刚老师。在十几年的交往中,他认为王秉刚老师为人正直、勤奋、不随大流,真心支持自主企业的技术发展。是中国汽车行业中敢说话、说真话的人。“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评选中,有的企业通过直接购买外国技术,都会被王老师直言不讳地指出来。”蔡蔚教授说:“就在王老师去世前一周,他还在与我探讨双碳目标实现的政策、途径。王老师有时在评审结束后还就近走访企业,了解企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能真正站在国家产业利益上做事情,他的离去是行业的很大损失。”

“王老师的精神将永远影响指引着我们。我和同仁们会把他开创的‘中国心’评审工作接过来、好好干、传下去……追随王老师的指引,继续为中国汽车事业奉献光和热!”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心”年度十佳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殷承良说。

对逝者最好的纪念,就是对他倡导的精神的传承。汽车与运动杂志社总编辑兼总经理杨建军表示,王秉刚老师一直期望“中国心”能做成全产业链活动,不要把评选做成简单的商业活动,而要为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也将牢记这份创办时的初衷,做出属于“中国心”自己的优秀品格。

猜你喜欢

王老师专家汽车
奇妙的旅行
致谢审稿专家
有趣的动物
汽车的“出卖”
请叫我专家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专家面对面
3D 打印汽车等
我们班有多少人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