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让爱做主好难
2021-03-01刘小雪
刘小雪
近年随着莫迪上台,印度教极端思想泛滥,他们的口号是“印度是印度教徒的国家”,不仅强调整肃教律,维护教派纯洁,而且还要把这种“纯洁”扩大到整个疆土。“子宫圣战”和“爱情圣战”就是他们对国内穆斯林群体的污名化举措。所谓“子宫圣战”是指责穆斯林通过更高的生育率来最终占领这片土地;后者则指的是穆斯林男子追求来自印度教家庭的姑娘,然后利用婚姻强迫女性改宗。
关于“爱情圣战”的话题近期在印度讨论激烈。一种说法是“为了保护无辜的印度教女孩免受狡猾的其他信仰年轻人的欺骗,将要制定一项类似法律”,与之相对的则是类似法律“是当局反穆斯林政策的延续”。去年11月,印度人口最多的一个邦北方邦通过了《禁止非法改宗条例》,北阿钦德邦、中央邦近期也通过类似法律。全国29个邦,印人党执政的就有16个邦,除上述3个邦,剩下的13个也大都有意向出台类似法案。
这些法案对于有勇气选择跨宗教婚姻的青年男女意味着什么呢?当他们终于克服家族的阻碍之后,现在还需面对政府的审查:你确定你是真的要放弃印度教而选择伊斯兰教跟这个小伙(姑娘)结婚吗?你是被迫的吗?不,我认为你是被迫的!到那时,这对可怜的男女不仅结不成婚,强迫方还将被最高判定十年监禁,不得保释。这项法令奇怪之处在于,印度跨宗教的婚姻本就非常少,有必要煞费苦心、小题大做出台法案?而且在印度只有婚姻一方是穆斯林才会出现改宗问题。法令的针对性亦很明显。在印度,让爱做主好难!
印度报端常见荣誉谋杀的新闻,那是家族施予越界男女最严重的惩罚。高种姓宁愿谋杀血脉骨肉也无法眼见得他们令家族蒙羞。然而,一方面,大众教育程度提高,自由平等法治的精神开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城市化、全球化加快了人口流动,个体成员长期空间上游离于血亲、族群在外,他们对原有社群的依赖度下降。种姓制度的影响本该就此减弱,但奇怪的是,在印度的就业市场和婚恋市场上,种姓依然是人们关注的首要条件,只是偏好截然不同:在考学和就业的时候,人们更在意突出自己的低种姓,因为平权政策,印度政府为低种姓保留了更多大学名额和公职名额;而在婚恋市场上,高种姓依然完全排斥低种姓。
种姓观念在婚恋市场仍很强势的部分原因在于,对高种姓的偏好事实上涵盖了世俗婚姻所看重的大部分条件。在印度,选择相同的种姓没有额外增加更多成本,反而还有可能降低信息搜寻和试错成本。如此看来,种姓决定的婚姻与世俗意义上门当户对的婚姻事实效果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门不当户不对至多影响未来婚姻质量,而在印度种姓不同、宗教不同的恋爱可事关家族荣誉。
根据印度2011年人口普查结果,跨种姓的婚姻只占家庭数的5.82%。而跨宗教的婚姻更是少之又少。在印度人口中,印度教徒占79.8%,穆斯林14.23%,基督教徒2.3%。不同信仰的适婚青年平日居住在不同社区,计算他们能够相遇的概率,再想象相爱的他们能克服家族反对、最终走入婚姻的可能性,跨宗教的婚姻凤毛麟角也就不足为奇。婚姻自由作为公民自由的一项内容,当然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因为跨种姓、跨宗教婚姻又少又难,社会上若有更多这样的婚姻,将有助于消除偏见、促进不同社群的融合,政府更应该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长期以来,印人党一直在宣扬称:穆斯林男子通过诱骗印度教妇女建立浪漫关系,然后强迫她们皈依伊斯兰教以结婚:这是“爱情圣战”的阴谋论来源。由于印度国内穆斯林受教育程度低于印度教徒,而且穆斯林妇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工作参与率低,因而生育率长期高于印度教徒,这是事实。但随着印度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穆斯林的生育率在过去6年降幅很大,这一降幅超过印度教徒。但右翼势力只盯着生育率本身,而故意忽略变动趋势,利用各种宣传渠道挑起民族情绪。政府的政策甚至还推波助澜,莫迪领导下的印人党就着力于用法律来推动所谓的“印度教信仰”。
印度真能成为铁板一块的印度教国度?即使没有了宗教多元,光印度教内部就有3000多种姓,再想想荣誉谋杀的惨烈。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以“纯洁”之名攻击社会多元与融合,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最终造成社会更分裂、也更动荡。▲
(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