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体动力学的船舶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模式
2021-03-01陆世将井光银
常 韧,陆世将,郭 沛,井光银,任 宁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山东 青岛 266520)
船舶企业是劳动密集型重工业企业,作业环境较为复杂,特种、危险作业较多,如:有限空间作业、起重吊拉作业、热工作业、涂装作业等,且部分作业区域空间较为狭小,作业点密集,容易出现交叉作业等安全隐患[1]。同时,船舶行业的运转又离不开广大一线承包商职工。船舶企业承包商职工自身具有流动性大、文化水平较低、安全生产意识不高等特点[2],这势必给船舶企业安全生产培训造成较大的困难。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根源在于不安全的生产意识存在,故从根源进行安全管理,可以实现人的本质安全[3]。安全生产培训是劳动者安全生产意识改变、增强的主要途径之一,研究、运用适合船舶企业的安全生产培训模式,对推进企业安全管理、实现员工本质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目前安全生产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内容、形式较为单一,难以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船舶企业安全生产培训主要是针对以承包商职工为主体的一线工人开展的,这就要求培训内容必须要通俗易懂。目前,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内容以理论为主,不太注重与现场实际生产情况相结合,也使得学员无法更好地理解安全生产培训的内容和目的。此外,部分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培训的重要性,培训内容单一、照本宣科,没有与现场实际有效结合,仅以完成培训任务为目标。培训形式也是以课堂灌输式为主,较为枯燥[1],学员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
2)缺乏系统性认识,培训环节不健全,存在走过场、走形式的现象。安全生产培训是规范人员作业意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安全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安全生产培训工作不仅仅包括课堂授课,还包括培训前课件试题设计、人员场次安排、培训效果考核统计、课堂交流和奖罚、发布培训结果及反馈、录入安全生产培训档案等环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一个环节出错,就不能发挥它的实际作用,就被动变成走过场、走形式的现象。而现实工作中,我们的培训工作者往往忽略这些环节,甚至根本没有这些环节,尤其是课堂交流环节和考核评价机制。
3)培训整体效率不佳,无法达到预期培训目的。培训对象一般为承包商一线职工,文化水平不高,平均年龄偏大,法律法规意识淡薄,而现实中企业培训时间又较短。导致了培训内容无法适用于所有年龄段员工,也无法让学员短时间内掌握相关安全生产培训知识和提升安全生产能力,被动接受安全教育,进而缺少 “我要安全”的主观能动性。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群体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有2个以上的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成员形成的人群集合体[2]。由此可见,培训课堂的所有学员也是一个群体。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内部的一种“能源”,它推动了群体活动的前进。群体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群体人员之间不断变化和协调,从而产生群体动力[2]。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es)亦称“团体动力学”,是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一般规律的理论。该理论从动态和系统的观点,分析了群体中诸多影响因素,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压力、群体规范、群体结构、群体沟通,这些因素也切实影响到群体活动的效率。简单来说,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群体其他人在场,个体的行为、思想就同他单独在时不同,必然受到其他人的影响[2]。
3 基于群体动力学的安全生产培训模式
本文基于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修船分厂(以下简称我厂)的日常安全生产培训工作,针对上文所述的船舶培训存在的问题,结合群体动力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设计、运行新的安全生产培训模式。安全生产培训模式主要分为3个模块:培训前策划、培训时强化、培训后巩固。基于群体动力学的安全生产培训模式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群体动力学的安全生产培训模式示意图
3.1 培训前策划
培训前策划是根据群体结构和规模、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作为理论指导,结合实际安全生产培训主题、参培人员结构和数量,进行课堂人员结构和规模、培训内容和形式等策划设计。
1)参培人员结构和规模设计。为提高培训整体效率,根据报名人员年龄和人数,设计参培人员结构,力求让一个年龄层的学员在一起培训。一般以10岁或15岁作为一个年龄层,具体根据报名总人数确定;同时,也需要根据培训场地大小和培训设备条件(投影仪、音响等)决定培训规模,确保每位学员的客观学习条件。
2)培训内容、形式设计。培训内容除了理论知识外,需要与现场实际施工情况相结合,增加相关违章行为照片(以企业近期违章照片为主)和相关事故案例,让学员深刻认识到什么是违章,违章和事故有什么联系。培训形式也不局限于课堂授课式,应增加安全体验式、实际操作式和综合式等培训形式,根据具体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课堂授课形式,注重学员学习、接受能力,提高培训效率。
3)培训现场分组、座次安排。根据人员规模进行分组,一般10~15人一组,同时尽量要求同公司、同队伍一组,可以增加群体凝聚力,有利于培训时进行竞赛。根据参培人员年龄结构、分组情况、日常考核情况、工程任务量进行座次安排,年龄大的学员、违章处罚多或相关工程任务量多的单位要安排在前排,年轻的学员、违章处罚较少或相关工程任务量少的单位安排座次靠后一些,这样可以有针对性提高培训课堂效率。
3.2 培训时强化
培训时强化是根据群体沟通、群体规则、群体压力作为理论指导,实行“1+1+1”讲授交流形式,运用培训课堂奖惩规则和课堂纪律,约束参培人员行为,提高培训质量。
1)“1+1+1”讲授交流形式。培训课堂不是单向输出式教学,是注重群体沟通,进行双向交流学习,发展为“1+1+1”讲授交流形式。具体内容是首先将培训划分几个阶段;然后每进行完一个阶段,就设置一个与学员交流环节;最后在培训完成后进行总结交流。“1+1+1”讲授交流形式示意图见图2。交流环节一般为按照事前分组进行发言,发言内容包括:分享安全经验、自己了解的一场事故、自己岗位操作规程、本阶段培训学习的心得等,不规定具体发言时间,并与课堂奖惩规则相结合。培训人员根据与学员交流环节,真正了解学员哪些知识还需要补充,哪些能力急需提高,有针对性更改后续培训。
图2 “1+1+1”讲授交流形式示意图
2)培训课堂奖惩规则和课堂纪律。为保障培训课堂有序进行,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奖惩规则和课堂纪律。按照培训前分组和课堂交流情况,对于表现积极的个人和小组进行加分奖励(与培训后考试成绩相结合);对于课堂迟到、早退、考试抄袭等消极培训现象进行扣分,严重者驱逐出场,最终考核结果直接为不合格;对于睡觉、聊天、手机未静音、玩手机等非学习状态,采取让其强制性发言措施(拒不配合者,驱逐出场,培训不合格),发言内容和“1+1+1”讲授交流形式中一致。
3.3 培训后巩固
培训后巩固模块根据群体压力作为理论指导,结合实际安全生产培训考核情况,进行培训考核公开和培训效果信息反馈。培训后巩固模块是系统性培训工作的最后一环,是实现培训预期目标的重要步骤,也是改进、完善后期培训的主要渠道。
该模块主要包括考核课后公开和反馈机制。将课堂奖扣分情况与培训试卷成绩相结合为最终考核成绩。所有人员成绩将在承包商安全生产管理例会进行公开,对于不合格人员进行标注,利用群体压力让学员重视安全生产培训。反馈机制主要是鼓励各参培方就进一步改进、完善培训内容、方式进行反馈,或不定期在培训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培训工作人员根据反馈内容结合实际进行修改、完善。
4 应用与效果评价
本文所述安全生产培训模式应用于我厂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运用至今。该模式逐步完善,日渐成熟。培训强度、力度、质量较之前均有长足进步,通过课堂观察也能充分调动学员主观能动性。后期通过访谈法和数据分析的形式对参培人员进行抽样调查,验证了群体动力学在工人安全生产意识和能力提升方面的显著作用。
5 结束语
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工人安全生产意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运用群体动力学理论作为指导,针对当前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存在的问题,对安全生产培训模式进行设计,构建出新型安全生产培训模式,并运用到我厂安全生产培训工作中,通过反馈机制逐步改进、完善。通过安全生产培训模式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效率,杜绝“走过场、走形式”的不良现象,为营造“我要安全”的企业安全文化提供了显著助力,进一步增强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现场防护能力,为企业各项安全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