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次人才概况及分布特征
——基于科睿唯安2014 年-2020 年高被引科研人员指标分析
2021-03-01郑雯雯
□贾 佳 郑雯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为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引进工作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一、引言
高被引论文(学科内被引用次数前1%的论文)被认为是代表该国高层次人才实力的指标之一,高被引论文数越多,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实力就越强。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评价维度更科学、更全面之后,“高被引科研人员”的人数就成为新的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之一。2014年-2020年期间,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每年度公布全球高被引科研人员名单(Highly-Cited Researchers),累计有31828人次入选。这些科研人员分布于22个学科领域中,是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10年内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的科研人员中遴选出的优秀人才。本文分析了2014年-2020年间的高被引科研人员信息,旨在展现我国高层次人才的优势和不足,为我国今后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参考。
二、中国高层次人才概况
(一)中国高层次人才入选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
2014年-2020年,美国以14369人次入选的绝对优势排在全球高层次人才数量首位,英国位居第二,共2825人次入选。中国大陆(内地),有2503人次入选,总人次数排名第三,占全球总人次的7.9%。同时,港澳台地区有447人次入选(香港特别行政区267人次,澳门特别行政区30人次,台湾地区150人次)。2014年-2020年,中国大陆(内地)入选人次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2019年起人次数量超过英国,位居第二名。
(二)中国高层次人才学科分布较为集中
高被引科研人员中,中国大陆(内地)入选的2503人次在全部22个学科领域中均有分布,相对集中于交叉学科(856人次)、化学领域(363人次)和材料科学(352人次)。入选人次排名前10位的其他学科按照人次数量排序依次为机械工程(283人次)、计算机科学(147人次)、物理学(103人次)、数学(84人次)、地球科学(80人次)、植物学与动物学(59人次)和农业科学(37人次)。
三、中国高层次人才机构分布概况
(一)入选高被引科研人员排名前10高校
2014年-2020年,中国大陆(内地)2503人次分布在154所高校、13个研究院所、8个企业和5所医疗机构。其中,高校科研人员入选1916人次,占总数的76.5%。入选人次排名前三位的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161人次)、北京大学(92人次)和浙江大学(92人次)。其他排名前10位的高校按照入选人次数量排序依次为苏州大学(66人次)、电子科技大学(65人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0人次)、东南大学(59人次)、复旦大学(59人次)、上海交通大学(54人次)、哈尔滨工业大学(46人次)、华南理工大学(46人次)和中山大学(46人次)。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高水平高校的优质科研生态环境对培养高层次人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多个人才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中国科学院入选高被引科研人员人次遥遥领先
2014年-2020年中国大陆(内地)入选高被引科研人员的2503人次中,研究院所入选528人次,占总数的21.1%。其中中国科学院入选494人次。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入选总人次为2410次,所占比例达到96.3%。入选人次数量排名前3位的研究院所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
(三)来自企业和医疗机构的高被引科研人员崭露头角
2014年-2020年中国大陆(内地)入选的高被引科研人员中,企业入选48人次,其中36人次来自于华大基因,4人次来自于碳云智能。医疗机构中,广东省肺癌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共有11人次入选。
四、结论
(一)高被引科研人员的分布体现出我国高层次人才学科的优势与不足
根据上文数据显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学科分布最多的前三为交叉学科(856人次)、化学领域(363人次)、材料科学(352人次)。而这些学科中国在世界排名都靠前,很多学科仅次于美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我国高层次人才较少的几个学科领域为:经济学与工商学(6人次)、免疫学(6人次)、临床医学(4人次)、精神病学与心理学(3人次)和药理学(1人次)。
这说明平均水平高的学科比平均水平较低的学科出现拔尖人才和产生高影响力学术成果的几率要大得多。我国既要保持这些强势学科的领先地位,也要着重提高弱势学科的平均水平。
(二)稳定的团队合作有助于产生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是“扎堆”工作、互相影响的。依靠固定且有实力的合作团体及机构,是获得优秀研究成果强有力的基础。培育一个科技团队的核心成员并最终形成稳定的合作团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同事、师生甚至亲人同时入选高被引科学家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优秀的科研社会关系对研究者取得高质量成果有着非常重要并且积极的作用。
其次,还要鼓励高水平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如果科研工作者能够向本领域内的著名科学家、科研团队学习或者与之共事,对于自己科研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高层次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呈多样化趋势
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层次人才最为集中的仍然是高校和研究机构,两者总人次超过总数的97%,这说明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飞速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不断提升,今后仍然要依托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带动人才能力发展。
中国高层次人才中有48人次来自8个企业入选高被引科研人员名单,这说明我国科研人员的职业路径正在向多元化趋势发展,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像华大基因、碳云智能这样培育高层次人才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
虽然我国入选医学类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很少,但还是涌现出广东省肺癌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等高水平的医学研究机构。同时,也对我国的医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有更多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