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实践与转化路径

2021-03-01张环宙沈旭炜李寒凝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1年1期
关键词:浙江绿色生态

张环宙,沈旭炜,李寒凝

(1.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23;2.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杭州 310015;3.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杭州 311121)

“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1]。浙江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和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考察余村,明确要求“浙江要照着这条路子走下去,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2]。思考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情境下的转化路径,显得意义重大且十分迫切。同时,“两山”转化能为浙江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大花园建设、特色小镇建设、未来社区建设等新旧动能转换三大主战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战斗力,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顶层设计、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协同治理、技术创新等方面,总结浙江“两山”转化的实践经验及其实践特征,探讨其“两山”转化路径,以期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两山”转化与践行提供参考。

1 “两山”转化的浙江实践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南翼,全省陆地面积10.18万km2,是全国陆域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陆域、水域、海域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文明历史悠久,生态品位优越,生态优势显著。作为全国较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地区,浙江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由于当时生产力有限、理念认识有限等制约,浙江同样经历了全球许多工业化国家都曾面临过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如生态资源短缺与“公地悲剧”的矛盾、生态保护的正外部性与经济激励不足的矛盾、生态资本衰退与生态反哺失衡的矛盾等,给浙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与压力。

危机蕴藏先机,变局孕育新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相对地也赋予了浙江“矛盾先有、问题先发、经验先出”的独特优势。在“八八战略”(见表1)正确指引下,浙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注重找准转化路径、强化制度保障、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成功探索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绿色发展道路[3](参见表1“两山”转化在浙江的实践回顾)。

表1 “两山”转化在浙江的实践回顾

2 “两山”转化的实践特征

在“两山”理论正确引领下,近年来浙江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和角角落落,经济发展与生态质量互动更加良性持久,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以山水林田湖为基底的“生命共同体”格局基本奠定[4]。通过表1的回顾,可以进一步梳理浙江“两山”转化的实践特征。

2.1 以“两山”理论为根本遵循,谋划长远站位

“两山”理论在浙江诞生、壮大、走向全国,成为多年来浙江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核心价值所在,从根本上推动和保障浙江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摆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位置加以统筹谋划。在“两山”理论科学指引下,浙江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长远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既突出“两山”理论的指导性和延续性,又注重生态文明具体建设的落地性和操作性,始终将“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制度安排、顶层架构与路径设计的总纲。

2.2 以生态省建设为主线突破,全面系统推进

千头万绪,止于一端。“两山”转化涉及主体广、利益多、事务杂,是一项跨区域、跨时间、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必须精准找到一根主线,实现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在“两山”转化过程中,浙江精准发现、牢牢把握和始终围绕生态省创建这根主线。早在2002年,习近平同志履新浙江后第一时间召开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以建设生态省为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并于2003年1月以省政府为主体申报并成为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2003年7月,“八八战略”亦明确提出发挥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是打造“绿色浙江”的关键路径。《关于生态省建设的决定》和《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先后出台,从纲领制度和顶层设计层面为生态省建设保驾护航。依托生态省建设这一载体平台,浙江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推进重点项目、强化公众参与、扩大交流合作7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形成省、市、县分级管理,部门相互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良好氛围,全面落实统一部署和综合决策。并以绿色发展综合得分、城乡均衡发展水平得分均位列全国第一的成绩,于2019年正式创建成为全国首个生态省。

2.3 以创新为第一内在驱动,释放绿色活力

创新驱动是“两山”转化的战略支撑,是引领绿色发展的第一内在动力。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上强调要不断推进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完善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长期的探索与思索,浙江在“两山”转化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全国“率先”:率先推进水权交易、林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制度改革和生态补偿制度、循环补贴制度、低碳补助制度等绿色财税制度改革,率先将生态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率先出台《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浙江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等生态补偿政策,率先实现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等。浙江的绿色活力、绿色潜力、绿色魅力竞相绽放。

2.4 以真抓实干为推进举措,持续聚焦发力

“两山”的转化不是纸上谈兵,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赋予了浙江人民和深耕的这片土地以坚韧、灵性和创新力,也成为浙江推动“两山”转化的源动力。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河流污染整治等方面,浙江先后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四轮“811”生态环保行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真抓实抓长抓,逐步实现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生态城市联动格局。

3 “两山”转化的主路径

我国是一个生态脆弱、资源分布不均的发展中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任务任重道远,总体上处于环境资源依赖型向科学技术驱动型转变的阶段,局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为针对性解决“两山”转化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既要借鉴国际相关经验与教训,更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化“两山”理论认识,加快“两山”转化,完善转化机制,探索有效转化路径。

3.1 以顶层设计保障“两山”转化方向

谋好顶层设计是推进“两山”理论向实践纵深转化的龙头,这是根本和长远所在。一是以战略思维谋划“两山”总体部署。“两山”理论的转化,需要系统引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全局观、系统论与辩证法,牢固树立生态红线底线思维,架构科学、全面、发展的战略思维,加快发展思路转变,加快工作方法转变,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指明路径和方法。二是建立健全“两山”转化立法体系。加大生态环境立法实施与督察力度,建立最严格的环境资源管理和监管机制,加快实施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加快生态补偿立法,将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与管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与补偿的方针政策等内容纳入法律规范。建立生态治理专门机构组织法,界定生态治理主体职能范围,为各级主体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提供明确、严格、可操作的法律依据。健全地方法规体系,加快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和环境特征的地方性环境资源使用与监管法规制定工作。加强执法监督,为生态保护执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3.2 以高质量发展引导“两山”转化重心

高质量发展既是“两山”转化的目标方向,也是“两山”转化的内源动力。要实现“两山”转化,就要从根本上扭转粗放型产业发展的老路子,将可持续产业、可替代产业、可衍生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看点、亮点与突破点,形成“产业—企业—产品”的高质量发展生态链。浙江产业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于以生态化为总体导向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形成低耗、减排、高效的高质量增长模式。如丽水通过“互联网+生态”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成功打造“丽水山耕”公共品牌;安吉余村明确“一产接二连三”发展路径,成功将农村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浦江以治水为突破口,实现低、小、散传统作坊向集聚式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转型。

要在全国范围内将“两山”理论向“两山”实践推进,可基于浙江经验,统筹产业经济发展格局,调整产业经济发展结构,以绿色、循环、低碳的高质量发展轨道作为“两山”转化的重心。一是推动涉农产业链纵向延伸。推动农业现代化、高效化转型,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等诸多环节联结成完整的农业产业系统,以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带动效益链与价值链产生。结合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挖掘农业资源要素的多元性价值。扩大特色产业规模,以农业功能区、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鼓励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农业产业发展。找准农业经济龙头,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资源整合和联合经营作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二是促进三产横向融合。以“互联网+”为主导实现第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一、二、三产融合,以区块链搭建数字经济时代第三产业的价值互联网,推动休闲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主力产业成为新的技术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通过第三产业的“数字”叠加,将生态资源的生产场所由农业农村部门向非农部门拓展,提高土地和其他生态资源附加价值,切实让广大群众分享到生态与数字经济融合的放大效应。打通“产业—业态—产品”联动发展通道,整合农、林、旅、文等单体资源,由单一的生产性功能向康体养生、研学教育、度假休闲等多功能产品发展。三是培育新兴产业集聚。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新兴产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减少传统低、小、散项目,促进主导产业提档升级。推动主导产业特别是生态型产业集聚发展,节约土地、市政等公共资源建设成本,借助规模优势放大科技和管理创新乘数效应,形成产业生态链和生态网,打磨高效率生产、低成本治理的产业新模式。加大外生型产业及其配套设施投入,妥善安排生态敏感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质量改善,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形成以低耗、减排、高效为特征的高质量增长模式。

3.3 以营商环境营造“两山”转化活力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两山”转化资源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的必需的“氧气”。浙江通过营商环境优化推动生态环境资源市场化进程,实现“绿水青山”的红利溢出效应。如安吉鲁家村引入“公司+村+农场”共同运营和利益分配机制,吸收社会资本发展生态经济,吸引资本聚集。

要优化“两山”转化营商环境,一是尊重资源市场价值。依据区域地理特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挖掘“绿水青山”资源优势,推动生态资产存量向生态资本增量转变,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功能。完善实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合理评估与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价值。建立与“绿水青山”各类产权相匹配的交易制度,完善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二是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通过政策引导、政府购买、信贷支持、专项资助等措施引导和支持其参与资源开发利用和绿色农业经营。依靠股份制经营、企业化运营等市场化运作机制,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形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促进生态资源增值在各主体间合理分配,实现共建、共营、共享。三是注入社会资本力量。加大生态投资力度,发挥资本市场孵化器功能,以低碳环保、成长性好、盈利能力强等优势吸引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提高资本市场生态经济板块比重。建立环境友好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鼓励支持科技含量高、节能减排效果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生态型企业和项目通过资本市场筹措发展资金。

3.4 以协同治理推进“两山”转化成效

“两山”转化治理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构成,事关全局。发达国家建立的“政府—企业—公众”相对成熟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浙江省以“五水共治”这一环境治理重大举措为依托建立的上下游联动、区域一体化的河长制经验,为“两山”转化协同治理提供借鉴。

实现各主体职能互补、协同共治,一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合力。要以绿色GDP政绩观为指导,统筹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治理模式,在健全法律体系、优化管理机构、完善协调机制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构建约束和激励并存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建立职能相对集中、职责相对明确、层次相对分明的管理体制,整合各层级、各部门职能,履行生态管理职责,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意识,推进生态资本转变为富民资本[5]。二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行动合力。发挥企业主力军作用,以生态型企业为主体,开发一批示范性好、带动性大、竞争力强的生态产品。推广环保设计,实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引导企业以消费者绿色需求为生产导向,落实绿色生产和保护环境企业社会责任。以公众监督倒逼企业适应环保门槛,建立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产业体系。三是形成以公众为主力的参与合力。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保障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以媒体为主要渠道,构建公众合理表达环保诉求对话平台,构建公众对生态破坏行为监督平台。培育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环保型公益性社会主体,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构建包括企业、学校、社区和家庭等在内的生态文明网络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行为习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3.5 以技术创新提供“两山”转化支撑

技术创新是“两山”转化的“术”,是链接理论与实践的“转轴活页”。德国弗莱堡城市绿色远景规划、瑞典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治理技术综合应用、浙江安吉县鲁家村田园综合休闲旅游多规合一等已积累成功经验。

“两山”转化要借助创新的系统技术支撑,一是编制“两山”转化实施规划。要针对点状发展、局部发展或单一优势产业的传统思路弊端,研究“两山”转化在技术层面的实施路径,试点先行,规划先行,多规合一,打造合理并相互适应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和产业格局,形成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创新生态治理技术应用。通过创新驱动、技术改造、工艺提升,发展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的生态产业,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环节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改变在生产末端治理污染物的治污模式,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技术工艺创新,实现资源多次反复利用、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技术政策创新,提高垃圾分类效率,联动推进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垃圾处理网和水处理网等一体化建设,推动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在技术上得到系统性根本解决。

4 结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两山”关系,本质上是深刻揭示和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6]。当前我国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威胁加剧、不确定性因素加多等诸多挑战,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依然是其中的一个基础问题[7]。依靠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实现“景美、户富、人和”是当年习近平同志在余村提出“两山”理论的初心所在。要以实际行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将“绿水青山”的价值理念转化为每一位公民切身实践的文化自觉,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抓点、构线向全域、全局拓展,共同谱写“两山”这篇大文章。

猜你喜欢

浙江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Mother
Task 2
“生态养生”娱晚年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