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长专业发展场动力系统的构建
2021-03-01陈春潮
□陈春潮
一、引言
校长专业发展是指“校长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能力所构成的专业素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1]校长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优化校长队伍、提高领导素质、促进学校发展的首要关注点。然而,校长专业发展的结构系统不应该仅涉及内容系统和策略系统,更应该包含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目前,鲜有学者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进行研究。有关研究发现,校长能够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并创造性地发挥自身作用,离不开个人的心理暗示和外在环境的作用。基于勒温的场动力理论①,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是在特定的场域中形成的,人的动力主要受到心理场与环境场两个场域的影响。[2]当校长专业发展表述为“校长的专业发展”时,关注的是校长主体的作用,强调校长内在素质的提升;“校长专业的发展”,关注的则是外在客体对校长主体的制约和影响,强调校长专业的发展过程。本文尝试论证构建由校长主体动力、学校和社会场域动力构成的校长专业发展场动力系统的必要性,以及对促进校长的重要作用。
二、校长专业发展场动力系统的要素及作用
根据场动力理论,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场动力系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构建而成的,这些因素可能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带来消极的排斥作用。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是场动力系统中各因素相互对立与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校长专业发展的场动力可分为精神动力、物质动力和信息动力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来源于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环境场和心理场(见图1)。环境场包括学校和社会场域,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校长的心理场所提供较为直接的信息暗示与物质激励,即包括物质动力和信息动力;[3]心理场是指校长个人的从业动机和角色观念,主要指精神动力。
图1 校长专业发展场动力系统的结构模型
(一)物质动力
校长专业发展的物质动力,是指在学校和社会场域内,校长拥有的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等因素对校长专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的总和。薪资待遇是保障劳动者积极投身于工作的物质基础,能够满足其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只有在基本的物质基础得以保障后,校长才有可能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发挥好自己的作用。“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级需要才会出现”,即如果满足不了一个人的低层次需要,也就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4]工作发展空间包括薪资上和职位上的上升空间,通常决定一个人前途的不是工作岗位起点,而是发展空间,具有吸引性的涨薪机会、晋升机会等。发展空间是促进校长发挥出更多潜力的持续动力,是更好实现校长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动力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②表明,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反之得到改善则有利于消除不满工作情绪。因此,满足校长的物质需求,不一定能够对校长专业发展起到激励性的积极作用;但如果缺乏物质动力,对校长专业发展会有阻碍作用,从另一个侧面阐明基本物质保障的重要意义。
(二)信息动力
校长专业发展的信息动力是指来源于学校和社会场域内各种信息的传递对校长专业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受到工作环境、制度保障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受到环境的重要影响与制约,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保证校长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状态的前提,不仅要有舒适的工作条件,更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有专家指出,影响校长专业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校长管理制度。[5]制度是保障校长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校长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是对校长专业发展物质动力的保证,明确的选聘制度能为校长的自主管理权限提供依据,培训制度为校长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知识技能支撑,合理的评价制度则对校长的行为产生推动作用。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校长和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校长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对校长重要性的认可。精神上的表彰,能够弥补物质上的匮乏;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能够对校长重视自身职责并为教育事业奉献起推动作用。信息动力具有相对独立性,信息冲击产生的压力,会转变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动力,对校长专业发展起着直接且全面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校长的工作水平和效率。
(三)精神动力
校长的精神动力是推动校长积极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思想动力。校长的精神动力来源于校长的从业动机和角色观。从业动机是指引发人从事某种职业的力量和念头。校长的从业动机可以是把校长工作作为谋生和提高社会地位的手段,也可以是把校长工作作为服务人民、发展教育、回馈社会的事业。动机决定行动,从业动机影响着校长专业发展的方向。校长角色观,不同于校长角色。校长角色是指在外界和社会的期待下,校长应该扮演何种角色或者承担何种职能,而校长角色观,是指校长对自身角色定位和角色行为的基本看法。[6]树立正确的角色观,能够消除校长自我角色定位模糊的现象。校长角色观作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着校长对其专业发展的态度,角色观具有指导行为的功能。[7]实际上,校长专业发展的目标就是提高其职业角色的行为水平。[8]物质动力和信息动力要转化为精神动力,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精神动力作为场动力系统的核心部分,在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2 校长的精神动力场作用过程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体的心理非常复杂。校长作为个体的人,其从业动机是复杂的,角色动机会对角色观念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角色观念包括角色认知、角色体验、角色认同和角色信念等要素。其中,角色认知是校长对自己社会地位和行为规范的理解与把握;角色体验是校长进入角色情景状态,体验角色过程与决策政策的感受,获取信息的过程;角色认同是指校长自身对社会赋予的角色的接受与认可,也就是校长角色的同一性;角色信念是指校长将角色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作为规范自己行为和实现生命价值的指南。[9]校长精神动力系统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见图2):从业动机影响角色观念、角色认知、角色体验、角色认同和角色信念,各要素之间有着层层递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各个要素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是校长角色观形成的过程所在。校长的角色认知直接影响并且强化角色体验的过程,校长通过角色体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其认知角色的外在表现形式;角色认知和角色体验都是角色认同的基础,校长通过角色体验对自己所担任的职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认可;角色认同又是产生角色信念的前提,没有角色认同就无法形成坚定的信念;角色信念是校长精神动力系统的核心所在,调节着另外三者循环往复的协同运行作用。
三、校长专业发展场动力系统的实现路径
根据场动力系统理论,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既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又来源于校长自身的精神动力,而良好的学校与社会场域有利于激发校长专业发展的主体动力。校长专业发展是校长个体场域的内力和学校、社会场域的外力共同促进、相互影响的结果。校长专业发展场动力系统的实现路径,离不开外部动力环境与内部动力源泉的相互配合。
(一)创设校长专业发展的外部动力环境
社会和学校环境都为校长专业发展动力的生成提供了支持性条件。[10]良好的学校与社会场域有利于激发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不利的环境条件会对校长专业发展产生抑制性的影响。因此,社会和学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健全合理的制度规范,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和心理氛围,为校长专业发展动力的生成提供和谐的环境,从而促进校长的终身与可持续发展。从外部保障来看,当前要特别关注提升校长专业技能或能力的培训制度建设,为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交流与实践的平台。
1.完善校长培训制度
外部场域中的制度保障对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当前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存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制度不完善”的问题。[11]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受训校长,应该设计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内容,来满足校长的需求。首先,根据校长就职的不同阶段,校长培训制度应该包括: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在职培训和职后培训,保证校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能够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其次,要按照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差距,将校长进行合理的分组授课;第三,要围绕校长专业发展标准,开发多元校长培训模式。[12]校长培训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读书自学、参观考察、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13]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能够激发校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还要完善校长培训的评价机制,只有达到了培训效果才算是完成了培训工作的目标。应该建立一套多元的科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
2.建立学习发展组织
校长专业发展不能缺少具体实践和探讨学习的锻炼平台,因此可以构建供各地中小学校长交流、分享、实践和创新的学习发展组织。学习型组织可以唤起组织内成员之间的协同与相互影响,从而共同成长与进步。在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培训的影响或许是很有限的,但是构建学习共同体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校长自主学习,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成为校长成长最直接的实践资源,因为校长承担相同或相似的教育责任,“体验式”的交流更容易产生共鸣。[14]学习型组织不仅有利于推动校长专业发展,而且能够带动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对整个社会形成学习的氛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发掘校长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源泉
随着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出台,校长的选拔和任用过程逐渐变得规范和严格,同时校长的权利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等都得到了增强。当前校长专业发展不足,笔者认为主要是内在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即校长的精神动力不足。物质动力的作用往往是暂时性的,而精神动力的作用却可能是比较长远的,如果与物质利益正确结合,精神动力就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校长的专业发展应该从关注外部激励转向内在观念上,校长个体需要发掘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源。
1.校长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念
“个体的角色行为方式就是角色观念形成的社会反应模式的翻版”。[15]校长只有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和定位做到准确,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行为,因为“任何一个校长行为的背后,都可以找到其内在的行为依据,它往往就是潜在于校长内心深处的一些观念性的东西”。[16]校长的灵魂深处往往会自我叩问:“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校长?”校长角色观念直接影响校长对职业活动的认知、判断和接纳程度,进而影响自己选择和使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自己发挥角色的效果,对学校教育产生的作用。在当今教育新常态下,对校长角色的正确定位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17]校长必须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角色与定位,明确职责要求,根据时代背景赋予的责任来确认工作重心,促进学校变革。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羊”,还要牢记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教师和学生做表率,引领学校的长远发展。
2.提升校长职业追求
校长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更高的职业追求,做到把校长当成矢志不渝的事业,将职业与生命融为一体。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其从平庸走向优秀、再走向卓越的过程,从平庸走向优秀并不难,难的是从优秀走向卓越,因为要面对来自不同群体施加的压力。比如教师的认可程度、学生的满意度、家长的关注度,以及同行的竞争等。只有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动力,并且不会在夸赞和掌声中迷失自己,善于反思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才有可能成为人人推崇的卓越校长。没有职业追求的校长,是无法做到时刻向自己提出更高挑战,向自我的极限不断冲刺的,只有不断提高职业追求并以职业为乐趣的校长,才有可能走在队伍的前端。
注释:
①场动力理论,由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 (Kurt Lewin)提出。他认为,“人是一个场,其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场动力理论的核心在于“分析个体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力及支撑动力的外部环境”。根据场动力理论,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是在特定的场域中形成的,校长专业发展主要受到内在心理场与外在环境场两大动力场的影响,这两大动力场又涉及个人、学校和环境三个层面。
②双因素激励理论(dual-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Herzberg’s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认为影响员工情绪和工作效率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激励因素;另一种是保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