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里运河独此一环大运河穿越无锡城区的历史变迁

2021-03-01整理

珠江水运 2021年2期
关键词:泰伯大运河无锡

整理|

无锡大运河水系是长江、太湖之间的河网,水系以京杭运河为东西向主轴,沟通了多条南北向骨干河道,调节了江湖水流。大运河无锡段全长41公里,西北自洛社五牧入境,从黄埠墩西侧向南转弯,在锡山东麓再转向东南,穿过梁溪,到外下甸桥接上南门古运河,向东南过新安沙墩港出境。大运河无锡段形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明清,当代依旧发挥着重要航运功能。无锡工商业繁荣于斯,无锡居民生长于斯,无锡文脉孕育于斯。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运河及其支流水系深深地影响了无锡城区的变迁,形成了“千里运河独此一环”的城市景观。

先有大运河,后有无锡城

无锡是一个依水而筑、由水而环的水城,从建城开始即与运河有关。

公元前12世纪后期,周王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二人南迁江南梅里平墟(今无锡梅村),在无锡梅里建“泰伯城”,此城为无锡有史记载最早的“城”:周三里二百步,为内城,即核心区域;外郭三百余里,为外城(罗城)。罗城范围大致北到芙蓉湖,南到太湖,西至十八湾丘陵地带,东至常熟、吴县一带。无锡水网密布,洪涝灾害频发。公元前1122年,泰伯在无锡开泰伯渎。泰伯渎西起运河,东达蠡湖,入吴县界,长八十里,引水以灌溉农田,排涝以入太湖,成为江南地区的第一条人工运河。它的开凿也为此后吴王夫差开“吴古故水道”(即古江南运河)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令伍子胥建造“阖闾城”,此为无锡有史记载第二个“城”,位于太湖边无锡与武进交界处的闾江口一带。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吴王夫差开挖了苏州至孟河的江南运河,在经过无锡时,首先同泰伯渎交汇,随后一路北上,与古梁溪河交汇于芙蓉湖入口处,这就将以后江南运河无锡段的基本格局确定了下来,同时也加强了原始的运河与其他水系的沟通,河湖交汇处也日益形成了繁荣的集市。

旧时的大运河。

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春申君请封于江东,以故吴墟为都邑,地点在无锡县西开源乡,史称“黄城”,位于现今的无锡钱桥、舜柯山一带。黄歇针对当时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运河穿芙蓉湖段水系进行了大面积改造,“治无锡湖,立无锡塘”,打通了太湖与芙蓉湖之间的水路,为江南运河苏州至无锡段以及无锡北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无锡城北的圩地建设也始于此,日后逐渐发展成为城镇。

古代大运河。

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无锡县,乃有无锡城。据东汉《越绝书》记载:“无锡城周二里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门一楼四。其郭十一里百二十八步,墙高一丈七尺,门皆有屋。”其范围应是东起今石皮路,西到解放西路,北起今大成巷步行街,南到今东大街、西大街的北侧。无锡子城在“运河西、梁溪东”,即旧志所说“东接运河,西距梁溪”。此时,无锡中心地带集中于江南运河以西,运河在无锡古邑东侧“傍城而过”。不过,无锡古邑还位于南北向的古运河同东西向的梁溪、莲蓉河(转水河)、泰伯渎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因此,很快就发展成太湖地区的漕运、物流枢纽,建起了大量商埠、码头,集中了大批商人、力夫。随着运河水事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无锡县城的规模随之得到了较大扩展。

从“傍城而过”发展为“穿城而过”

东晋南朝时期,城厢向南扩张,私宅庙宇一时十分兴盛。隋大业元年至六年(605-610),隋炀帝开通济渠、永济渠,拓邗沟和江南运河,至此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并正式被命名为运河,无锡段也成为运河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在运河东侧建利津桥(大市桥),运河以东得到开发,并为现代无锡最大规模的中山路商务中心奠定基础。

唐宋元时期大运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缮,运河东侧出现了大量的民居建筑和商业建筑,无锡县城基本沿着运河两岸而起,分东西两邑,城区建制基本定型。原本“傍城而过”的运河,逐渐发展成为“穿城而过”的态势,因此无锡市区运河称“城中直河”。人们在城中直河两侧开挖大量河道,形成了以运河为轴线的城市水系。直河以西,西里城河(称留郎河)南北没有贯通,分南北两个小水系:北段北起北水关,南至州桥河,由斥渎河、留郎河、州桥河、胡桥河和营河围绕县衙组成;南段北起后西溪,南至西水关,由后西溪、前西溪、束带河、西水关组成。东里城河自北水关至南水关全线贯通,称弓河,以直河比作弓弦,其间东西向河道称箭河,共九条,称“一弓九箭”。

从“穿城而过”演变为“抱城而过”

16世纪中叶,东南沿海倭寇活动猖獗。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无锡知县王其勤抗倭筑城,修筑了一座周长18里,高2丈1尺的城墙,并设置了四个城门和南、西、北三个水关。为了抵御倭寇从水上入侵,将南北门水关收小,削弱了城中直河的航运能力。同时加宽加深城东的外护城河,作为无锡大运河的主航线,城东航行漕运船、重船,城西则行官船、轻船。由此,城中直河的航运功能被护城河取代。史载“明因倭警筑城,运道乃绕城而东出”。同时,取土疏拓了西水墩至南门的新护城河,连接了梁溪与古运河,使之成为重要的运河支线。此次特殊的筑城经历改变了无锡运河的形态,使它成为中国大运河中唯一一个“抱城而过”的河段。

从“抱城而过”到“绕城而过”

新中国成立后,无锡城市的快速发展对水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锡段新大运河大规模整治分1958-1965年、1976-1983年及1983年后三个阶段:1958年、1959年曾二次动工,均很快停工,1963年再次动工开挖梁溪至下旬桥段7.2公里,1965年完成(六级航道标准);1976年新运河续建开工,至1983年完成了自黄埠墩向南,经锡山东麓,穿锡山、梁溪两座大桥,至梁溪段四级航道工程,长4.04公里。1983年至1997年实施了新开河段护岸工程(1988年完成)、完成了梁溪至南门下甸桥段四级航道水下开挖工程(1989年完成)和无锡境内其他河段的四级航道整治(1997年完成)。2000年绕城段新运河底宽60米,其他老运河段底宽35-90米。至此,无锡大运河改道工程全面完成,新运河的开通,使京杭运河完全绕城而过,不但改善了航运条件,而且有效改善了市区河道的排水条件。

现今的大运河。

如今,无锡城区古运河可分三段:北段吴桥至江尖,为古芙蓉湖最后留下的遗迹,水面宽广,地域辽阔,是历史上无锡米市的主要场所。中段江尖至南门,分东西二线环抱古城区而过,为“千里运河独一环”的胜迹之所,更是无锡在全国率先崛起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南门至清名桥段,一水畅流,民居夹岸,前店后河,被称为“江南水弄堂”,是无锡古代商业街的典范。

大运河穿越无锡城区经历了“傍城而过”“穿城而过”“抱城而过”到“环城而过”的变迁,古运河两岸凝聚了无锡2500多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成为最具江南文化特色、最显运河古韵风情的“运河绝版地”,新运河承担着航运的重要作用,有效沟通了南北经济和人文发展,是新时代水利发展的重要标志。“千里运河独此一环”的无锡运河是无锡的经济之环、人文之环、生态之环,必将继续深深地孕育无锡的未来。

猜你喜欢

泰伯大运河无锡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无锡公交
李泰伯: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三让遗风百代扬
———无锡泰伯墓联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