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时代印记,艺术度化人生
2021-03-01乌兰娜仁刘儒生
文/乌兰娜仁 图/刘儒生
“艺”,古字形像一人在种树,取培育、培养、扶持之意;“术”,《说文解字》中写道:“邑中之道也”,指在一定范围内的“道”为“术”。艺术起源于劳作,形成于生活,历久弥芳。艺术脉络深远,有其意蕴悠长;艺术大家明澈通达,有其道骨仙风。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国艺名家与社区基层受众的互动,国艺新时代网络文艺社群特邀请文艺界德艺双馨、受大众尊重、有影响力的人士共同开展“国艺名家进社区”系列活动,多角度、立体化分享国艺名家的人生故事及从艺心得,以诚交友、以文化人。
赵增福作为篆刻书法大家,走进“国艺名家进社区”之“艺术与人生”访谈活动,与我们相约书香驿站,一起品读艺术人生。
篆刻与读书——历史的精粹,素材的来源
一方印,一卷画,一席文,短短九字便可概括赵增福的艺术故事。赵增福青年时,受良师启蒙,结缘篆刻,切刀一笔,刻下一生。他的艺术的萌起便从那一尺书桌和一方橡皮开始。赵增福天资卓越,在篆刻方面造诣极高,24岁时便获得“振兴中华书法大赛”篆刻三等奖;1986年,参加“东京·北京友好职员书道展”,作品被东京都美术馆收藏。举办过很多艺术展;201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全国政协文史馆举办“印痕·赵增福书法篆刻艺术展”;2019年,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办“增福迎春·赵增福书法篆刻艺术展”。他的作品不仅是书法篆刻艺术的精品之作,通过这些作品还可以了解悠久历史、领略中国的工匠精神。
“艺术与人生”主持人王晨从篆刻艺术发问,开启本次人物访谈:篆刻艺术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一,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焕发勃勃生机,从小朋友到老人,大家都很喜欢。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内及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中国文化的深层表达。赵增福一直力求在篆刻艺术上有所突破,精益求精。他讲道:“我的篆刻路不在天赋异禀,在于天道酬勤。篆刻本身除了对技术层面的要求,还需要具备书法基础,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相关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不同于普通的刻字师傅,两者刻出的印章有根本区别,前者是靠‘写’的,讲究章法篆法,有其设计思考,内含情怀深蕴;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规矩,也不谈内蕴思想。不研究篆刻技艺、不讲究章法脉络刻出的印必然僵硬古板,没有美感。故学习篆刻时,也要兼顾碑帖临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更加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艺术向来是相辅相成的。篆刻涉及文字学,需要作为基础来学习,早年我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高明教授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文字学,这对我的篆刻艺术和文化沉淀有直接的帮助。”
随后,赵增福由“艺术与人生”谈到“篆刻与读书”,“文化从哪里来,文化的源泉是读书。书是文字写的,文字记载着文化。各类艺术的核心都指向中国文化,历史上出现了文字、花纹和纹饰,也就有了传媒的概念。有了文字,就可以从古传到今,从甲地传到乙地,这就是传媒的概念。有了传媒的概念就有了文化的繁衍、文化的继承。搞篆刻艺术,首先需要研究文字,第二需要练书法,第三得懂绘画,绘画包括一些构图的知识和美学的观点。还需要有情怀,学作一些诗,诗人的情怀包含浪漫和哲理,个中思想性要通过诗句来升华。”除了作诗,读书是接触艺术最便捷、最通俗的方式,这对每个人人生的艺术性和审美观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赵增福笑谈:“老来读书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表程度,手不释卷,经常阅读;二表老年归来,阅尽千帆,再来读书。年纪大了,时有遗忘,但多读多看、多思多想,便能温故知新、数往知来。读书就是充电,给自己充充电,多读不多忘。保持好心态,不要责备自己忘性大,因为自己学习少。”书是通往艺术最便捷的钥匙,书中潜藏的智慧贯通着艺术的支脉,让人在行云流水间顿悟明澈,提升对艺术的享受、对美的感知,以及对人生的通达。赵增福通过篆刻,养成勤习书法的习惯。他说:“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行运期间,对身心也是一种调试。老年人应多练习书法,对身体确是大有裨益的。”
王晨提到,赵增福老师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北京市西城区文联理事、北京东方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印了超过10000方篆刻作品,其内容不仅有历史的记录,更有新时代的新词,“您做篆刻创作的思路来源于哪里呢?”
赵增福笑答:“诗书画印,包罗万象,和中国文化现象都有交叉,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篆刻是中华文化的节点》,比如玉玺也是印章文化的一部分,不属于篆刻艺术,但是篆刻艺术来源于印章文化。不仅要研究过去的文字表现什么,还要了解刻印代表的现实意义。有时候来宾想要一方印,那我刻什么字呢?内容就非常重要,我们除了自己有爱好,还要考虑对方的情况,选择适合他的文字。当然,如果他直接提出刻哪几个字,也需要我们对篆书的字体了如指掌。真正难的是如何根据来宾的性格找到适合他的词语,不仅分析字面含义,还要了解其文化价值。所以这门艺术是有深度的,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觉得篆刻艺术‘不明觉厉’、耐人寻味。对于篆刻的认识大多数人只留于表面,却未发觉其深厚、未领会其奥义。溯回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印初见仅有记号,并无文字表意。直至秦朝,天下一统,秦小篆普及,印文及印制方有成。自此,字文的发展便栖伴于篆刻左右,印章、碑文应运兴起,成为文化传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篆刻作为传播媒介、文化载体,不断发展演化的同时,连接起中华文明和民族脉络。”
赵增福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讲篆刻课程时,通过刻印人大附中的校训“博学、崇德、创新、求实”与同学分享篆刻文化的魅力。他强调,首先要研究秦小篆,这是学篆刻的必修课,如果不学习这些,上无法考古,下不通今意。篆刻艺术的精髓和风华都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练、思中积累出来的。在世界各国文化中,中国文化一脉传承至今,象形文字拥有象形意义,描述短而精确。篆刻艺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拥有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历经十余个朝代的更迭,到如今形成自己的特色,流派纷呈。篆刻是在历史翻云中淘洗沉淀的精粹,凝结着时代的印记,迎接未来的洗礼。
“正,严,信,雄;敛,展,简,容”是赵增福的人生箴言。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修行一生,须借物而行,借物而渡。艺术于人生便是一叶扁舟,载人、渡人,方达彼岸。赵增福介绍:“艺术是帮助人养心修行的工具,我做篆刻,追求的精神通过这八个字体现,正:蒙以养正,追求正气;严:治学严谨,文字的布局要精心体会设计;信:文字表达要清清楚楚,要让人舒服,舒服本身是一种审美;雄:一站一坐一走,要有雄伟之气,需要每一个线条来表达,转折、粗细、长短、结构,内容与形式要统一;敛:收敛;展:一张一弛,张弛有度;简:求简不求繁,大道至简;容:包容。”
北京东方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赵增福
前四字是做人的追求,后四字是做事的追求,这八字便是赵增福的人生态度,通过篆刻来提升自身修养。他强调,艺术其实不过一场人生修行,八面玲珑,别有天地。艺术融于心,修于行,知行合一,方得始终。修炼艺术达到一定境界时,人才会有天地相通、天人合一的气韵,身心的超然是研究艺术带来的凝练。
篆刻与设计——思想的流传,时代的印记
关于篆刻的材料,很多人会精挑细选。赵增福认为,石头是次要的,文化是重要的,材料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哪怕是磨刀石、砚石盖也可以做篆刻的材料。“喜欢的艺术和你有钱没钱没什么关系,石头两面都可以用,用不着鸡血石,只要能修炼自己,都可以用来篆刻。”
篆刻是思想的流传,讲究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篆刻的过程中通过艺术修炼自己,形成审美标准。赵增福拿“烤肉季”举例,既要体现“烤肉季”西城老字号的特点,又要体现店的位置,还要结合“燕京十景”之一银锭桥的自然风光、浪漫情怀。在设计这方印的时候,赵增福想了很多天都没有动笔,回忆自己曾经为银锭桥写的散文,结合楚王子午鼎,借鉴其优美的造型和灵动的韵味,受其“音乐感”的影响,他精心设计,把“烤肉季”和羊肉签的生动形象相结合,体现了篆书美术字独特的艺术魅力。
设计不是目的,过程比刻出来的内容还要重要,篆刻艺术流走千年,是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心路历程的记录。赵增福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完美结合,一方印中,既要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要有优美悦目的绘画结构,同时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方可称得上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赵增福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授篆刻
举例来说,在1984年,赵增福的老师郑启东在国务院侨办资料室拿到一套台湾风光的资料,建议他刻一套台湾风光二十四景的作品并投稿。赵增福接受建议,认真篆刻并参加由中国书协北京分会、北京市总工会、北京日报社举办的“振兴中华书法大赛”。值得高兴的是,一个月后收到通知——他的作品在一万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取得复赛资格。当他到劳动人民文化宫抽考题时,抽到了“欣欣向荣”和“四化先行”的命题。抽签,是在未知的题目里选择;复赛,是需要自己带石头带刀,现场刻、现场交。主办方既要看作品对比,又要看现场发挥。赵增福稳如泰山,用灵活的刻刀记录下“欣欣向荣、四化先行”的时代意义。那年有十位选手获得三等奖,五位选手获得二等奖,一等奖是空缺的。探其根源,那个时代懂篆刻的人很少,能入选已经非常难得,年仅24岁的他获得了三等奖,这份刻有时代印记的荣誉,是一份篆刻的记忆,也是一段青春的记录。
随后他的作品“古建筑二十景”入选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中国建筑工会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首届全国建筑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览会”;他参加“东京·北京友好职员书道展”,其篆刻作品被东京都美术馆收藏。
赵增福爱好篆刻多年,时至今日已有万印。虽有万印,但章印之间各不相同,各有其新,各有其彩。赵增福认为印章的创作态度在于变化。众生皆异,脾性信仰不尽相同,自然印章也要因人而异,循规蹈矩的印是没有灵性的。篆刻的灵动是创作的魅力,印面上字法的排列组合,图案的复杂多变,才是篆刻艺术亘古弥新的精气神儿。
“作品的内容和构思需要知识的储备和锻炼。艺术风格,每个人都不一样。风格代表个性,如果你想换一种风格,心境不变,你写不了,也刻不了。有的作品是温文尔雅的,有的作品是张牙舞爪的,这心境得变,表面看着平平淡淡,练和刻都是锤炼自己的身心,”
篆刻与传播——生活的体验,万物的印痕
老字号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企业形态,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西城是“中华老字号”的主要集聚区,其中,最早创业的“中华老字号”可以追溯到明代。赵增福以中国特有的篆刻艺术形式,与悠久深厚的京城老字号文化相结合,将北京近百家老字号以篆刻的形式加以体现。他耗时两年为北京市西城区98家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和北京老字号协会认定的“北京老字号”篆刻了店名印章及简介,留住宝贵的“西城记忆”。
赵增福通过几个老字号的例子向大家介绍:“中华民族的艺术气脉是深远悠长的,北京市西城区作为首善之区、文化大区,有文化先锋的担当。弘扬老字号,推动这种艺术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承和流行,才是社区该有的文化担当和民族情怀。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鹤年堂’,由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医学养生大家丁鹤年创建,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他有情怀,研究回汉医学和养生学,用医食来养生。‘调元气养太和’这六个字是鹤年堂养生的核心理念,我做成篆刻听起来很多人都懂,但是咬文嚼字,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元气’;天生之气,尤其是老人一辈子辛辛苦苦很忙碌,工作中伤了很多元气;尤其是爱生气的人,需要慢慢养,恢复一下。我觉得应该是‘否极泰来’的‘泰’,阴阳调和,药补食补,养成心平气和的状态。我们搞篆刻、研究文字,进入一种平和心态,通过文字解读,深刻理解含义,让自己通过这门艺术沉淀下来。”
随着“北京老号 西城印象——北京市西城区老字号文化艺术展”走进深圳、绍兴等地进行展览,九十八方印各有特色,发扬老字号文化,力求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如“谦祥益”,传扬丝绸文化,赵增福用铁线圆珠纹表现丝绸的美感,把丝线的经纬度、飘动感融合到文字里。王晨感慨道:“您的作品是有灵魂的,不是单纯的展示。”“对,艺术作品一定要通过艺术把你的思想感情融入进去,不是为了刻章而刻。”赵增福强调,“‘艺术’中的‘艺’,是长期培养的意思,就像园艺师培育树苗成活需要时间;‘术’,是艺中之道,某一领域的是术。所以艺术需要长期从事一件事,做到惟精惟一。篆刻的瓶颈是高难度,很多人热情高,学了一两年以后便很难坚持。这都需要通过练的过程体会精微,正所谓‘道在精微,妙在其中’。读书、写字、刻章、会客,是我每天的生活。我的篆刻感悟来源于两方面——读书和交友,这是长期做的事情。参与社会,增加体验,艺术源泉才不会枯竭。”
个人命运与时代总是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四十年同时也是赵增福从事篆刻艺术的四十年。
赵增福表示,改革开放带来了文化大繁荣,自己正是文化大繁荣的见证者与获益者。“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展|印痕——赵增福书法篆刻艺术展”共展出赵增福篆刻及书写的400余方印蜕和40余件放大作品,其中,还包括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赵增福《北京西城老字号印谱》及部分作品,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苏士澍题字的《赵增福印痕》。
“‘万物互联,未来已来’就是时代新词,‘中华复兴之梦’就是时代印记,我不是有意识记录,作为参与者,我身临其境。篆刻就应该随时随刻记录,把所见所闻刻成印章。既然是印痕展,就要在不同年代体现不同意义,刻成凝练的语言从而形成印痕,引领时代,所以篆刻既是文化的记录也是时代的记录。”
“篆刻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虽然我把艺术通过篆刻体现,但这背后科考人员做了大量工作,我的作用相当于艺术推广。就像《道德经》有三千多种版本,我们应该写哪个版本呢?大家看到的通用版本和先秦本的内容就对不上,在考证的时候,每个人的解读也不同,尤其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句,我们发现,先秦本的这句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解读的时候总是解释不通。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汉武帝后的版本,把‘恒’字去掉了,后人的解读便产生了麻烦,所以考古难就难在引经据典,需要查阅很多资料。篆刻需要被传播,就像文化需要被传播一样,这里有生活的体验、万物的印痕。”
每一件篆刻作品都是“一幅画”“一个大道理”,读懂作品中蕴含的内容,自然就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自信,中国的文化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需要每一位对文化有崇敬之心的人士去努力。赵增福的作品受邀走进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办“增福迎春”传统篆刻艺术展,展出240方印蜕和28件放大作品,展示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既有对中国文化的经典表达与阐发,又有面向世界文明的联通和交流。
艺术要有文化底蕴做根基才能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依托着千年历史古韵,承载着百年民族精神,蕴藏着无穷蓬勃的能量,成为中国艺术不断发展的根基。中国文化底蕴的深厚广博才是中国艺术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原因。
赵增福作为艺术的传承人,作为篆刻书法大家,肩使命,负担当,乘情怀,感人生。与文印书画为伴,同自然历史为友,一渡一生,一始一终。
赵增福耗时两年为北京市西城区98家国家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和北京老字号协会认定的“北京老字号”篆刻店名印章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