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阅读提升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品质

2021-02-27梁秀娇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22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情感

梁秀娇

【摘要】本文把《項脊轩志》《与妻书》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组合成群,开展群文阅读,突破选文的文体限制,进行了“单元整组”的教材重组,以“凄凄离别意,绵绵无绝期”为阅读主题,从叙事选材、主旨情感异同、情感表达方式等角度切入分析,较立体地探究了三篇选文的内容、情感与写作技法,让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群文阅读;生活琐事;情感;抒情方式;思维能力与品质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作,散文借回忆在项脊轩的生活点滴再现了母亲、祖母、妻子的音容笑貌。用语平淡自然,“不可雕饰而自有风味”,于质朴无华的语句中蕴含着深厚的亲情与怜爱。《与妻书》是革命烈士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情书,为国舍爱,笔调委婉动人。《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平白如话,却又在字里行间镌刻着生死永别的锥心之痛。尽管三篇文章文体各异,或书信,或记叙性散文或宋词,表达的情感也不完全一致,但都是情意绵绵,荡气回肠之作,在叙事选材、主旨情感、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异同,适合组成阅读共同体,成为群文阅读探究的教学案例。

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它的第一个层级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为代表;第二个层级突破了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为主,增加课外阅读,“一篇带多篇”;第三层提出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以“主题阅读”为代表;第四个层次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打通。而笔者在这次群文阅读探究教学中,综合了以上几个层面,打破了文体的限制,以“凄凄离别意,绵绵无绝期”为阅读主题,整合了“单元整组”,延伸了课外词作阅读,是一次阅读教学的尝试。

叙事娓娓而谈,生活琐事钩织了缠绵的情感,拳拳的怜爱。《项脊轩志》是回忆性记事散文,叙事只选取了日常生活的片段,笔墨不多,事情不大,“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从写环境转入写人事的变迁,“内外多置小门墙”“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等寥寥数语道尽了家道中落之悲,人世沧桑之慨。家中老妪转述亡母旧事,“儿寒乎?欲食乎?”短短的两句,关乎的仅仅是吃饭类温饱琐事,却最为关情:一声啼哭,一口暖饭,一分温冷是最牵动为人母者爱儿之心的琐事,而这种追忆,偏偏只能透过旁人的转述而得知,这对过早地失去母爱的归有光而言,不是温馨的回忆,而是人生的伤痛。祖母的关心也只闪现在“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的家常问候里,但是对年幼失母的归有光而言,祖母的关切犹如汩汩暖流,吉光片羽;回忆起祖母“持一象笏至”时的谆谆期盼——“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更是“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一笏一语,凝聚着祖母希冀孙子归有光早日中举,重振家业,无奈归有光乡试连连落第,寒窗十五载,三十五岁时才中举。看似生活的鸡零狗碎,往往是人生最关情的枝枝叶叶。

悼念亡妻之深情也是隐而不露,凭几学书,从余问古事,片言只语间勾画了夫妻耳鬓厮磨的温馨,“室坏不修”的短语却委婉流露了对亡妻逝去的哀痛,直至到了不忍改变项脊轩原貌的程度,抑或是因妻子的离世而百无聊赖,精神空虚。“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怎一个茂盛啊,春去秋来,年复一年,树在长,而斯人已逝久矣,“我”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孤独很久很久了。

《与妻书》承载的也是一位情深款款的丈夫对妻子无尽的爱。林觉民对妻子的挚爱之情在于回忆夫妻新婚时那令人无限眷恋而又无法重温的往事片段:花影摇曳,并肩月下,“切切私语”,无话不谈。心意相通情融融,良辰美景人双立,诗情画意甜如蜜。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同样也用日常生活场景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王氏永恒的思念之情。“小轩窗,正梳妆。”梦中的词人回到了亲切而又熟悉的小室,妻子容貌依稀当年,正临窗梳妆打扮。梦境的美好反衬着梦醒后现实孤单寂寞的凄凉。

散文叙事不求完整,只要能凸显主旨,《项脊轩志》的叙事是镜头式的、三言两语式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词作,更讲究意象的撷取,叙事也是一笔带过,语言凝练,更多是特写般的意象组合;《与妻书》是写给爱人的书信,叙事可以相对详细些,但也只是场面式、片段式的描述,更多是人物语言、动作的刻画,表现的是夫妻之间的亲密无间,浓情蜜意。叙事选材的甄选与文体特征、写作意图息息相关。

三位作者都借生活小事寄托着对妻子的一片痴情,但在情感的境界、抒情方式上又各有各不同。《项脊轩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怀念的对象是亡妻,是在妻子离世若干年后的悼念,怀念之意,思念之情更深,天人永隔的悲伤纷涌而至;《与妻书》是烈士的绝笔,文中回忆往事更多是表明对妻子陈意映的牵挂、惦记、愧疚,更是表明自己为国捐躯的初衷,以表明心迹为主。《项脊轩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情感相似,都是对亡妻的伤悼,但同中有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还有孤独寂寞,无人诉说的凄惶悲切,只是两篇文章都仅关乎儿女私情,而《与妻书》思想格调则更高一层。林觉民写此信时风华正茂,临巾絮语,也正当儿女情长,但是他的柔情蜜意升华为“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豪情壮志,“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对妻子家人的款款爱意升华为对家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凄凄与妻诀,耿耿英雄情,烈烈家国心。

或许是时代的差异,又或许是体裁的不同导致三篇文章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一。《项脊轩志》是归氏散文的代表,平淡隽永,《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的名作,委婉曲折,《与妻书》是书信体,便于传情达意。《项脊轩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情内敛委婉,《与妻书》则直抒爱意。《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兼而有之。“不思量,自难忘”,开篇点明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萦绕心坎,挥之不去。“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凄凉”“泪千行”“肠断处”直接表达了这种悲戚之情;而“明月夜,短松冈”却又是寓情于景,黯然销魂。而且“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运用了对写手法,正如杜甫的《月夜》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样,不说自己的牵挂思念,另拓一笔,设想对方的的孤苦,一种闲情,两地闲愁,这种笔法在其他两篇文章中是没有的。

但是《项脊轩志》表达的情感不易体悟,从家庭琐事的沧桑变化中寄予家道中落的衰败,“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轻描淡写地叙述了族人的疏远,人情的冷漠;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树在长,情在长,只有历尽千帆后,才能领悟其中心酸苦楚。

《与妻书》则抬头即是“意映卿卿”,落笔动情,又因是爱人的绝笔家书,“吾至爱汝”“吾爱汝至”“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炽热真挚的话语如奔腾的沸点。无论是曲折致意还是敞开心扉,三篇文章的情感都是真挚动人,缠绵悱恻,余音袅袅,这番痴情苦情感天动地,就如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群文阅读教学是阅读层面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读者情感体验延伸与丰富的新探索,同时较好地解决了语文教学中教材局限性与课外阅读低效的问题,开展群文阅读,较之单篇文章的阅读,学生获得的认识和感受一定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丰厚了学生阅读的质量,也扩展了阅读的宽度,是现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个标杆性的方向。同时,由于群文阅读将多文本视作一个整体,学生从三篇选文对“妻子”情感的表达中,不仅可以窥见三位作者别样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差异,还能发现他们因时代不同、经历思想境界不同、写作意图不同而呈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从而明白:言为心声,文以载道。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情感
情感
台上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让孩子把情感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