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探析
——以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社区为例

2021-02-27吴智丹

福建建筑 2021年1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村庄规划

吴智丹

(莆田市荔城区村镇建设服务中心 福建莆田 351100)

0 引言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一大基本政策,只是中国地幅辽阔,各地乡村因地理位置、地形地貌、风俗人情、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空间区域限制较强,振兴工作进度较为缓慢;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兴公共设施建设,乡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网络时代高速便捷的信息共享便利,交通、物流和服务行业迅速发展,制约地域的空间界限被快速打破,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式、条件逐渐成熟,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也就渐以提上日程。

遗憾的是,以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毕竟是新时代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大特点,是中国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路径,前无史例,外无借鉴,因此在当前发展中尚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亟待突破。基此,本文以福建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社区为例,思考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

1 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现阶段,乡村振兴的两大重心是村容村貌整治和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涉及农村交通和水系梳理、农村污水和垃圾整治、建筑风貌管控、建设项目规范管理等内容,是快速、直接体现在面上的内容,是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乡村产业发展是村容村貌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未来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和幸福指数具化表现,是留住原住民、保留乡愁、吸引外来客、焕发乡村活力的重要因素,其发展好与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乡村未来的存续与否。

但笔者通过日常工作发现,本该最被重视的乡村产业发展长期以来一直被弱化,特别是在乡村规划中,基层村居更重视的规划所带来的个人建房、开发项目等基建工作,对乡村产业发展整体分析和重视不足,产业发展模式单一,多元化发展趋势薄弱。

以西天尾镇后黄社区发展为例,该社区面积约1.5 km2,村落旅外华侨众多,为“荔城区第一华侨村”,建筑风格受南洋、外来宗教等文化影响,内有百年碉楼、三山妇产医院、龙华堂、黄氏宗祠等既具莆仙风情,又有南洋特色的历史建筑40多座。从2013年开始,莆田市荔城区通过指导编制该修建性详细规划、引入专业旅游托管机构和各级奖补资金的补助,对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如村道改建、沿路绿化、小型绿地、运动场所、停车场、环境卫生等进行全面提升,并通过收购、租赁等方式改造部分破旧民居内部,制定了田园观光采摘农业、民间小型博物馆、华侨民居欣赏、民宿体验、民俗文化课外研学等旅游产业,主打“南洋风情游、民俗文化游、生态休闲乡村游”,推进该社区的提升、发展和运营管理。在热度高峰时,该社区也曾一度成为国家AAA级景区和中国美丽乡村示范村。但之后,该社区基于各种原因,则又步入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

2 存在问题分析

2.1 村庄规划本身层次不足、定位缺失

严格来说,该乡村规划和产业规划的缺失及基层干部不重视、不了解乡村规划、产业规划之间的关联性,对于相关规划所涵盖的内容、意义没有明确的概念。对大部分的基层干部来说,乡村规划是上级部门规定的硬性任务,是争取到上级补助资金的一个评分项,片面认为有了规划,就能调整土地指标、审批个人建房、建设村部或争取到项目资金等,现实利益,效果短暂,实际上规划并没有达到提升村庄发展高度,达不到准确定位村庄、思考未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基层干部在选择规划编制单位时,以价位衡量选择,存在知识性价比过低问题,导致编制的乡村规划不能准确指导乡村产业的具体发展。

2.2 乡村产业规划模式单一、雷同度高

在产业规划方面,大部分的基层干部目光短浅,往往只在乎民宿、野炊、采集这类产业能最快产出经济效益,往往不在乎各自乡村特点,主观提出希望往上述方面发展;如果规划编制单位这时没有及时沟通交流,也就自然而然产生许多雷同的乡村产业规划,10个乡村9个产业相同,具体区别只是位置不同,也就难以产生持续性的经济效益,毕竟物以稀为贵,导致现实不付愿景。

2.3 群众对乡村产业规划没有概念、互动性差

大部分的群众、基层干部对什么是乡村规划、什么是产业规划,它和乡村振兴有什么联系、能起到什么作用、会对村庄发展和自身长远利益有什么影响没有概念。即使是许多基层干部也仅是按照上级指示尽快完成任务,因此大多是委托专业机构提供服务;而群众一般是通过基层干部方言宣传了解相关政策知识,基层干部尚且一知半解,群众自然也不能清晰理解相关内容,导致村庄干部在众参与互动度不高。

3 今后改革措施

结合后黄社区实际案例和日常管理工作,针对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路径采取相应措施以优化。

3.1 重视乡村规划

规划是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乡村规划旨在于使乡村的定位和未来发展得到系统、有效的分析梳理,因此,需要规划编制单位结合村庄历史与现状的情况、周边与上位的情况,进行严肃、认真分析后提出建议意见,并说服相关村居接受或是理解相关建议,再根据村居群众反馈的意见进行整理、修改;唯此,才能对乡村的产业规划、转型、发展进行系统的策划。这是件极其讲究专业水准的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加大培训力度。上级相关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召开相关培训工作,宣讲乡村规划编制的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其对村庄长远发展的影响,包括邀请专家对基层干部开展“村庄规划和产业规划”的宣传,特别是针对村庄当前最需求的项目,如建房审批、资金申请、拟引进产业等,通过列举相关的案例做概念性的解读,语言要直白简洁,尽量减少专业性的描述;若确需专业的技术术语支持,最好能案例、图文并举,让听众能短时间了解该专业性技术术语意义,力争做到从主观上引起基层干部对乡村规划编制的重视。

(2)规划编制单位靠前服务。规划编制单位要在前期接触中,积极主动与基层干部沟通交流,了解基层干部当前最急需的项目,而后在规划编制过程优先保障该项目实施的基础,将村庄规划的定位、未来发展方向、整治对策等内容具化成具体的项目清单,备注整治的期限、规划类型、投资估算等情况,将规划指导建设的理念,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给基层干部,以便他们理解并对外宣传[1],取得广大村民认同、支持。

3.2 产业规划要结合定位特点理解并策划

每个村庄因地理位置、地形地貌、风俗人情都有各自特色,即使有些连片的村庄,所有村民公祠姓氏也不同,故产业规划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实际进行规划:

(1)明确乡村定位和特色。规划编制单位要着重对现状分析,串连整理现状的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发掘历史的文化特色,把握乡村的中心点和聚集力,找准村庄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而后梳理内外乡村交通组织情况,确定乡村本土产业的发展和成长方向,积极为乡村打造鲜明的特色,让产业与村庄名字相映衬。

如后黄社区为侨乡,对外交通便利,内部交通已成环路,村庄内部的南洋风情建筑外观保留完好,具备且已经开始对外开放周末旅游,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整体特色比较薄弱,村庄内的各个景点联系不足,缺乏一定的凝聚力。藉此,该村可以南洋风情和落叶归根乡愁为切入点,以村庄中心的古碉楼为南洋风情的聚集点,向外扩散;可以通过梳理村庄原住民具体到过的哪些南洋国家,整理侨胞创业故事及其对故乡的支持、牵挂、思归等情怀,梳理出不同的旅游路线,增加村庄的趣味性,吸引游客回头和流连。

(2)避免同区域竞争。如果是连片的村庄,该类乡村产业的规划要有重点,如通过对区域的发展研判和对连片村居的发展潜力、发展特色、交通组织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选出中心村居,并以中心村居产业发展为圆心向外辐射,串联周边或相关的产业及服务行业,让整片村居避免存在同城竞争、“内部消耗”情况。

3.3 乡村产业规划应同时具有代表性和多元化

“留住乡愁”一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规划建设主题,但相对于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乡村产业的策划除了经济效益外,也要具有一定的慢节奏引导。这就要求乡村产业规划时,在同一个特色主题下,要同时策划不同的体验项目来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以后黄社区的旅游产业为例,它的中心主题是南洋风情和乡愁,该村的多元化发展规划便是围绕这个中心,通过加强旅游路线、功能区、点位、游人容纳量、安全应急管理、夜景等系统性地开展规划,打造不同旅游路线、旅游周边、体验产业、服务产业等,衬托梦里故乡的主题,留住“乡愁”。

(1)旅游路线规划:后黄社区可以梳理不同侨胞的故事,通过道路和植物群落、园林小品的引导,转换内部功能区,由村部和南洋风情馆开始引入,到古碉楼及附近的古民居、南洋各个风情区;再通过已建的上海馆、汉服馆、茶行、邮票纪念馆,充实当年海上丝绸、广州十三洋行、海外的宗族文化、商会文化、家风祠堂等具有回忆意义的民俗馆、雕塑、小品,通过已收集的各类邮票、信件,对比如今的电话、网络等能体现时代记忆的内容,追寻落叶归根乡愁;当然,更理想化的建议是各类民俗馆最好都能有一个与当年下南洋相关的体验项目,这样既能增加相关的历史知识,也能增加各个民俗馆的趣味性,可以避免单纯的逛逛看看,没有任何互动性,也缺乏后续的再游玩兴致。

(2)服务产业规划:通过公共宣传,租赁村庄内部建筑,在保留建筑外观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进行适当改造,提高建筑的生活质感和安全性,重新对建筑功能进行开发定义,策划和南洋风情主题相关的如咖啡屋、首饰店、汉服店、陶艺店、民宿等相关服务项目。周边的田园和山林、果林区域也可增加乡村生活功能版图的体验,增加村民经济收益。

(3)加强建筑风貌把控:在建筑改造过程,基层干部群众为了方便利用,往往在旧建筑体上建设如钢筋栏杆等新建筑材料,破坏了建筑整体的韵味风貌。特别是部分产权属于多户的历史建筑,一旦其中某户村民出于方便拆除其中一部分旧建筑体翻新,那么整栋建筑体的价值便很难再保留住了。因此,建议文旅、国土、住建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村庄原有建筑风貌的把控,要对改造的民居进行定时跟踪督导,加强宣传。一是通过村集体进行招投标,委托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对建筑内部进行改造,明确约定不得破坏民居原有的建筑风貌,修旧如旧。二是建议通过村内广播,采用乡音俗语定时播送一些建筑风貌控制常识:如不拆旧补新,不对极具特色的梁、脊、柱子进行重新粉刷,不为了生活起居方便而在古民居上采用现代的水泥钢筋结构进行强化、简化等,通过广播加深群众的主观印象。三是树立参照物,镇村可因地制宜,修编适合本辖区特色的建筑风貌图集并加以推广,同时可通过实际案例进行示范解说,如后黄社区的龙华堂,作为三一教的旧址,建筑内部整体保留完整,但在修缮时,外墙抹上白灰、外墙体增设防盗栏杆。建议后黄社区进行建筑风貌整治,墙体可采用鸭蛋灰;栏杆直接拆除,在隐蔽处适当安装监控设备也能更有效地防盗。通过前后整治对比,以实例向群众解说如何把控建筑风貌。

3.4 加强乡村产业可持续性分析

在产业规划时,要适当做个产业投资估算和资金拼盘。比如,某个产业如果要发展,它需要建设哪些项目,项目的前期审批费用、建设投入、人工费,后期的运维更新管理费用等,特别是旅游相关方面的产业,应该统筹考虑旅游人员流动的情况、服务费、相关设施损耗后维护费用、涉及的服务业成本控制、环保处理费用、安全管理费用、应急管理费用等等,做个产业投入估算。而后对比相关产业的前景,其他地区类似产业的效益情况,周边群众的消费能力等具体情况,做好产业效益估算。最后,通过对比村居能统筹到的各级财政、社会投入的资金,形成一个初步的资金拼盘,为受益者群众和实施者的基层干部提供一个具体的建议意见,找出最适合乡村特性又要有长期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选择。

比如,后黄社区现阶段最重要的产业,是周末乡村民俗游,涉及的产业:相关民俗馆建设、引导田园种植、餐饮等服务业管理、绿化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保安全等运维管理等项目的投入成本估算,对比后黄社区能争取到的国家、省级、市级、区级传统村落补助资金和项目的产出效益,再为后黄社区的建设发展提出一个近、中、远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让其发展不致于后继乏力。

3.5 强化后续运维管理

乡村产业规划是个长久性发展的目标,最怕后续管理无法跟上,使乡村原来规划的产业慢慢地被周边其他类似的乡村产业替代、冲击而致没落,吸引不到回头客;另一方面,产业规划如果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后,很容易在群众里产生“跟风”情况,这时如果不加强管理,从源头或小范围内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便容易产生产业乱象,则可能严重导致整个村居产业凋零。故建议:

(1)减少不必要的成本管理。产业形成必少不了项目建设和主题气氛烘托,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提前谋划,不必为了追求新奇增加后续管理成本。比如,可通过整理如路灯、指示牌、雕塑、桌椅、招牌、建筑立面的拼花、细作、线脚等小细节,以烘托主题所需要的气氛,避免浪费;在做项目建设时,尽可能采用简单易管理的本地材料或经济植物,尽可能生态化、自然化、可闭合循环化,弃用像喷泉之类的需耗费大精力管理的,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2)提前约定相关“规矩”。制度化管理是有序管理的基础,制度的形成和落实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在产业规划时,要针对产业管理、经济提升方面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将建筑整治、服务行业管理、摊位摆放、定价规矩、环保条例、安全守则等等,约定成具体的管理规定,让群众互相监督,并在让利于民的同时,转变村部角色,要从执法者、争利者变为调停者、引导者,约束村民行径、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不为一己私利而破坏整个产业的长远规划。后期若时机成熟,也可考虑引入相关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奖惩制度强化相关规定的遵守。

(3)定期召开相关民主会议。人、事、产业都是动态变化的,相对应的产业管理也应该是动态更新的;镇村在乡村产业管理过程,应结合村民代表大会,定期组织召开相关产业管理会议,对产业发展、管理工作中需要协调的矛盾、存在的问题、建议解决的方案、村规民约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商讨、优化、更新,确保在后续管理能得到更有效的落实,不过于机械化。

4 结语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反馈居住在村里的群众,仓禀实,才会人心安,才能留住人,吸引人才,而后才能长治久安,不断注入活力,长期持续,最终达到国家乡村振兴目的。故,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群众回归乡村、增加收入,乡村增效、乡村文化复苏、乡村重新繁荣的基石,乡村产业绝不是单纯的项目建设、田园采摘、农家乐这么简单,应加以格外重视、要更加花费时间、力气去分析、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才能打造出因地制宜、可持续的乡村产业。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村庄规划
我的小村庄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村庄,你好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