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者采写新业务
2021-02-27肖俊林
■肖俊林
今年5月初,河北省检察院组织了一次新闻媒体集中采访活动,重点报道检察机关开展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活动的社会成效。
“走马观花”采访与“厚积薄发”写作
周一上午八点,采访团从省检察院出发,驱车6个多小时赶到唐山,简单用过午餐之后,出席在唐山市检察院举行的“河北省检察院‘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新闻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暨媒体座谈会”,主要听取唐山市检察院及三个基层检察院的长城保护情况的介绍,唐山市文旅局等单位回答了记者提问。周二上午,采访团抵达迁西县榆木岭村长城脚下,跟随当地长城保护员踏上长城垛口查看长城保护现状,随后又赶往迁安市一处长城保护点了解情况。当晚抵达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这里是明朝万里长城起点老龙头的所在地,担心被误认为是免费游玩,当地接待方并没有安排到老龙头采访,而是在周三上午重点查看了被一辆水泥罐车剐蹭的长城门洞现场,午饭后再驱车6个多小时赶往采访最后一站。周四上午,在细雨霏霏中,由滦平县金山岭长城文物管理处主任郭中兴带领攀登金山岭长城,下午历时8小时车程返回石家庄。
万里长城横跨15个省、市、自治区,河北省是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现存有战国、秦、汉、北魏、北齐、唐、金、明代等不同时期的长城2557.9公里,居全国第二,被誉为“长城博物馆”,涉及全省10个设区市58个县(区)。
2020年6月,河北省检察院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活动。活动开展得如何?河北省检察院想通过组织一次新闻媒体集中采访报道展现活动的成效。老实说,这次采访活动安排太过紧张,4天奔走3个设区市4个县(区),只在唐山市检察院有机会坐下来听听情况介绍,其他采访安排都是到达一个地方后直接去长城保护点实地查看,然后马不停蹄地奔往下一个采访目标,更多的时间都花费在路上。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如此“走马观花”的采访,如何能写出一篇有分量的报道呢?我一路上心事重重,也颇感惴惴不安。好在作为一名老记者,很快内心平静下来,开始抓住各种机会与人攀谈交流,获取更多的新闻素材,以弥补日程紧、采访时间不足的问题。攀爬长城,我让长城保护员讲述检察官踏查长城故事;颠簸车里,我向相关负责人了解长城公益诉讼保护情况;用餐桌上,我采访党政领导请他“评说”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来不及当面采访的,我加上微信热聊;行程上没有安排的地方,我电话进行采访。
在我以往的新闻经历中,也有类似“走马观花”式的采访。如何化不利为有利?唯有自己背后补足采访“功课”。尤其对于报道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来说,不仅要实地看,更要坐下来听,了解案件办理故事和社会各界反映。只有素材充足充分,才能“厚积薄发”写出好稿来。
“心理共鸣”选题与“同频共振”报道
我从1988年入职新闻记者至今已33年,这其中,差不多一半时间供职在党媒,一半时间从事行业媒体宣传。
由于读者受众不同,党媒与行业媒体的新闻视角与报道方式也有所区别。具体到《检察日报》来说,作为一张专业性极强的法治大报,始终坚持“讲故事、说新闻”的报道理念,以“就检察说社会,就社会说检察”新闻视角,把抽象的法律概念变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动故事,打破行业媒体偏狭的受众瓶颈,把劣势变为优势,为读者大众提供专业性、权威性的新闻解读。
我在入职检察日报社很多年前就了解这家媒体,不是因为订阅了该报,而是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新闻报纸摘要节目和《解放日报》创办的《报刊文摘》,这两家媒体经常转发该报文章,观点鲜明,短小精悍,十分耐读,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入职后,为了适应自己角色的变化,我把该报近两年的报纸详细阅读了一遍,720余篇头版头条逐一整理出来进行研究,从中寻找宣传报道规律,寻找在新闻选题上与读者的心理共鸣。
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是“四大检察”中最年轻的一项检察业务,也是最富朝阳、最能引起读者心理共鸣的检察业务。之所以这样说,就在于检察官守护的是人民群众公共利益,所办理的案件为人民群众高度关注,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以河北省检察机关部署开展的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活动为例,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长城整体保存量较低,长城保护遇到的难题之多、情况之复杂前所未有,保护工作不尽人意。有数据显示,长城保存较差比例已达69.6%,其中部分地段消失殆尽。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除部分开发的景点以外,长城将逐渐损毁消失,脉络、走向再不可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河北是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一些长城遗址遗迹存在无人修缮、甚至人为破坏的情况。几年前,河北省检察院就启动了对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9年6月,该院与河北地质大学共同举办了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研讨会,从立法司法、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等角度就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进行研讨。2020年5月,该院第八检察部起草了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活动的报告,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丁顺生在审阅这个报告时,将拟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修改为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活动。可以说,这样的专项活动更为单一、明确、具体,新闻报道的选题也就更能与读者产生心理共鸣。
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与其他检察业务报道有所不同:不仅要了解检察机关怎么干的,还要掌握人民群众是怎么看的;不仅要采访行政机关如何理解支持的,还要搜集党委政府有哪些期待和要求;不仅要突出双赢多赢共赢的检察公益诉讼成果,更要体现多部门与检察机关同频共振守护公共利益的办案过程。如此报道,才有厚重感,才能更为社会所了解认知和理解支持。
“娓娓道来”讲述与“画龙点睛”提炼
在我怀揣着记者的梦想,从大学校园走入新闻单位不久,一位资深的前辈嘱咐我:有机会一定要多读《参考消息》!几十年下来,我一直订阅这份报纸并坚持阅读,特别留意对同一重大新闻事件,世界各大通讯社都有哪些不同的报道角度。这对我多年的新闻宣传工作很有帮助。
比如,在公益诉讼报道上,不能满足于新闻“六要素”齐全完备,还要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透视典型案例;不能停留在对公益诉讼案件一般性的宣传报道,还要直击人民群众最为关切、事关国家发展未来的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浓墨重彩;不能只注重“娓娓道来”讲述故事原委,还要“画龙点睛”提炼主题思想,升华公益诉讼报道的新闻高度,彰显检察机关的公信力。
所谓的“画龙点睛”,既可以是提亮眼神的一句话,也可以是有意嵌入的一个新闻故事;既可以是一处神来之笔,也可以是由几个或者多个组成。
在谋划这篇报道时,我把一切能接触到的人都采访了,其中包括长城保护员、业务主管单位负责人、检察官、当地群众以及党政领导等等。采访活动结束,我仍然感觉还缺点什么。究竟哪些地方还没有采访到位?从承德到石家庄返程车上,我边翻阅采访记录边思考,终于明白了所缺的是专家学者的“点评”,即专家对检察机关开展的专项活动怎么看?满意吗?还有哪些建议?
想明白这点后,我向陪同采访的省院第八检察部副主任李剑锋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在车上边走边探讨如何请到一位权威专家接受采访。第二天是星期五,我又联系了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打了几个电话未接,发短信得知他在开会,只能耐心地等待了。之所以联系这名专家,是因为他多年来致力于长城保护研究工作,1984年5月,他从长城起点秦皇岛市山海关出发,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历时508天到达长城终点嘉峪关,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长城的壮举,中国人在长城上留下了人类第一行完整的足迹。同时,他还是河北秦皇岛市籍人,多次应邀参加河北省检察院相关研讨工作。
第二周的周一下午,正当我为没能联系上专家而苦恼的时候,李剑锋告诉我一个好消息:省院第八检察部拟在周五组织召开“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研讨会”,董耀会在应邀专家之列。此时的我正在出差的路上,为了弥补不能参会的遗憾,我拜托李剑锋一定将专家的发言完整录音。有了专家权威“点睛之笔”,我出差返回石家庄后立即加班赶稿。
省院丁顺生检察长对长城保护工作极为重视,不仅亲自谋划了这次专项活动,对报道也寄予厚望。稿件写好后很快见报,刊发在《检察日报》的头版头条,让我十分感动和深受鼓舞。稿件刊发后,各大新闻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及时转发,获得了较高的点赞率和社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