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宝蘅的集李商隐诗
2021-02-27张明华
张明华
□文学研究
论许宝蘅的集李商隐诗
张明华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许宝蘅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中国扬眉吐气的历史见证者,也是记录者。在集李商隐诗集《咏篱仙馆别集》中,他不仅记载近百年中国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反映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无奈与凄苦,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集李诗的悲伤基调。新中国建立后,年过古稀的许宝蘅由衷赞美共产党领导人的优秀品质和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集李诗一扫百年阴霾,呈现出欢乐明快的新面貌。
许宝蘅;集李诗;诗史;悲伤;欢快
相对于其它类别的集句诗,专集李商隐诗句写成的诗歌(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集李诗)出现得较迟。就笔者所见,最早为乾隆朝谢启焜的《獭髓集》,可惜已佚。其后则有梁宝绳、王汝璧、来青阁主人、倪象占、季芝昌、周颐庆、李于潢、奕绘等人。不过,这些人今存的集李诗总共只有二三十首。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中国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集李诗也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在光、宣两朝到清帝退位前后达到高峰。在这段时间内,先后出现了史久榕(生卒年不详)、胡钦(生卒年不详)、王以敏(1855—1921)、曹元忠(1865—1923)、徐兆玮(1867—1940)、汪荣宝(1878—1933)等几位写作集李诗专集的诗人。跟这些人相比,许宝蘅年岁偏迟,而且比较高寿,跨越了晚清和整个民国,一直生活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二年。他曾经身居高位,又乐于著述,这不仅使他本人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百年历史巨变的见证者,而且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
许宝蘅(1875—1961),字季湘,号夬庐、巢云、耋斋等,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于汉口。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三十二年(1906)入学部为主事,次年考军机章京,以第一名出任。进入民国,曾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铨叙局长、内务部考绩司长、国务院秘书长、故宫博物馆图书馆副馆长、辽宁省政府秘书长等。伪“满洲国”成立后,许宝蘅出任其执政府秘书、掌礼处大礼官兼秘书官、总务处长,1932年冬主动辞官。次年一月,任“满洲棉花会社副理事长”。抗战胜利后,许宝蘅闲居北京,生活颇为拮据。许宝蘅虽曾任伪职,但并无恶迹,故新中国成立后,民政部门多次对其补助和救济。1956年10月,许宝蘅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聘任书由周恩来总理签署。许宝蘅喜著述,著有《巢云簃诗稿》《巢云簃词稿》和《咏篱仙馆别集》,又其《许宝蘅日记》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献。
许宝蘅自年轻时即写作集李诗,至老不辍,作品被编为《咏篱仙馆别集》二卷、《后集》二卷,共收329首。相对于前面提到诸人的集李诗,许宝蘅的作品自有其不同的特征。
一、从晚清到共和国的“诗史”
在前面提到几位重要集李诗人中,只有许宝蘅不仅跨越了晚清和民国,而且幸运地沐浴到新中国的阳光。正因为如此,他能够用集李诗记载晚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若干重要历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诗史”的性质。
在《咏篱仙馆别集》中,最突出的内容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卷一《辛亥纪事十六首》就是对“辛亥革命”爆发前后朝廷内外若干重大相关事件的记录。如其二:
上帝深居闭九阍,可怜荣落在朝昏。蜀魂寂寞有伴未,楚路高歌自欲翻。吴岳晓光连翠巘,江风吹浪动云根。紫云新苑移花处,为拂苍苔检泪痕。
其下作者注云:
监国摄政王治事于西苑勤政殿,每日晨入,午归私邸,虽川楚事殷,不改常度。集灵囿新建府第,迄逊国,工未毕。管缄若文曰:“土木丹青之未已,而衣裳钟鼓之已非。”诵之怃然。[1]105
由于清政府宣布将原本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从而激发起四川等地民众的“保路运动”,清政府派兵镇压,又一步步酿成了“成都血案”和“成都兵变”。国事已如此多艰,而年轻的监国摄政王载沣却不以为意,专意建造自己的豪华府第。最荒诞的是,直到清帝退位,这个府第竟然没有完工。作者引用管世铭的两句话,意在表明这件荒谬的事件是多么令人惊愕!又如其十四:
年华忧共水相催,哀痛天书近已裁。落日诸宫供观阁,前朝神庙锁烟煤。徒令上将挥神笔,便是胡僧话劫灰。三百年间同晓梦,宫中行乐有新梅。
其下作者注云:
逊位诏书,经御前会议数次,至十二月二十五日钤印颁下,阁臣中沈家本未署名。是日,项城顾余曰:“于意云何,自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惨,庶几免乎?”[1]109
清帝颁逊位诏书,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宣告终结。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却又以功臣自居,竟然说自己保护清廷免受屠戮,其厚颜无耻可见一斑。另外十四首中,其一叙四川、湖北一带“保路运动”爆发后,军书告急,军机处应接不暇。其三叙四川总督赵尔丰曾致电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四川、湖北已危机四伏,要尽量避免滋生事变,惜不为朝廷采纳。其四叙湖广总督瑞澄骄纵豪奢,在新军武昌起义时弃城逃跑,而朝廷尚不加罪;其五叙“保路运动”爆发后,瑞澄请命端方入川查办,端方率新军前往。武昌起义后,所属新军哗变,端方被杀。朝廷谥号忠敏。其六叙闽浙总督松寿、福州将军朴寿皆因镇压革命党人被杀,朝廷予以旌表。其七叙山西巡抚陆钟琦、其子陆光熙及家人皆被革命党人杀死。其八叙江西巡抚冯汝骙被革命党人逼走,至九江吞食鸦片自杀。其九叙军咨使良弻负有人望,反对袁世凯与革命党议和,被炸而死。其十叙武昌起义后,寓居西安的前陕西巡抚升允在乡下收租时听说城中已为革命党人占领,乃赴兰州乞兵,逼近西安。闻清帝退位而止。其十一叙袁世凯在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去世后被解除军职,闲居项城老家;武昌起义后,袁世凯由于众望所归重新被启用。其十二叙袁世凯入阁后,监国摄政王载沣罢政,举朝无敢言者,只有吉林巡抚陈昭常电奏相争。其十三叙冯国璋攻克汉阳,因有碍袁世凯与革命党人议和,被召入京。其十五叙武昌起义后,朝士纷纷出京,诗人与几位老友靠围棋打发时日。其十六叙家人在武昌起义后得以侨居天津,许宝蘅独留北京。这组诗以记事为主,从国事写到家事,诗后自注原委,在写法上跟南宋末年文天祥的《集杜诗》二百首颇为近似。不过,由于许宝蘅当时在清廷为官,他在政治立场上站在清廷一边,对革命党人持反对态度。这一点也不难理解。最后还要补充的是,这组作品应该并非原貌,而是后来经过较大的修改。龙顾山人郭澐在所著的《十朝诗乘》卷二十四“许巢云辛亥纪事集句”引录其中十首,大都与这里的诗句有明显差异,个别诗作甚至连所在韵部都不相同,可以看作另外一首诗了[2]1035—1037。
又《咏篱仙馆别集后》卷一有《书事》十六首,共分《胜利》《九一八事变》《美原子弹炸广岛俄飞机入长春》《日本投降》《还都》《政治协商会议》《军调部》《接收大员》《金圆券》《国大会议》《锦州奉天济南开封退出之后飞机轰炸》《再作南迁之计》《北伐成功迄今廿年》《台湾》等15题,其中最后一题为2首。这组作品是对民国历史的简单勾勒。如其中《金圆券》云:
云罗满眼泪潸然,一片琼英价动天。独坐遗芳成故事,横行阔视倚公怜。蓬山此去无多路,楮叶成来不值钱。莫为无人欺一物,可能留命待桑田。[1]134
此诗写国民党政府强力推行金圆券以致物价飞涨给广大民众带来的巨大灾难。此诗用“一片琼英价动天”“楮叶成来不值钱”描绘纸币贬值的状况,用“云罗满眼泪潸然”“可能留命待桑田”表现受害者终日以泪洗面的惨状和朝不保夕的困境,都非常贴切。《许宝蘅日记》载:
(1950年)1月24日,初七日己未。午间怀来。写近集玉溪诗五十八首,编为《咏篱仙馆后集》。《玉殿》八首咏满洲事,《书事》十六首咏近四年国民党政府事,《游仙》八首、《杂咏》二十六首,其中有追忆旧事者,属对运思,力避雷同,惜衮父、君直皆作古人,无与共赏此奇者矣。[3]1611
据此,《书事》十六首当作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至1950年1月之前。不过,说这组诗都是“咏近四年国民党政府事”恐不确,因为其中《胜利》《九一八事变》显然不在“近四年”的时间范围内。
此外,许宝蘅还有“《玉殿》八首咏满洲事”,但由于作者对出任伪职的历史有所回护,各诗既无具体的注解,也没有可以表明事件的小标题,而《许宝蘅日记》的相关部分亦已缺失,所以只能根据诗句来推测。如其一云:
玉殿秋来夜正长,何劳荆棘始堪伤。于今腐草无莹火,更许夜帘通晓霜。蜡烛啼红怨天曙,翠华无日到东方。如何四纪为天子,一笑倾城国便亡。[1]131
味其诗意,此诗是对溥仪伪“满洲国”历史的总体概括。作者先为清王朝的寿终正寝感到悲伤,然后用“翠华无日到东方”写末代皇帝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用“如何四纪为天子,一笑倾城国便亡”写“满洲国”从建立到覆灭如同南柯一梦!至于以下7首,由于缺少具体的背景资料,所以难以确定所写何事。
许宝蘅在新中国虽然只生活了13年,这却是他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关于新中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也常常借集李诗加以抒发。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第三节,这里仅举其《送朝鲜慰问团二首》为例:
行矣关山方独吟,邮亭暂欲洒尘襟。堂中远甚苍梧野,天外山惟玉垒深。无质易迷三里雾,东征日调万黄金。彭门十万皆雄勇,远隔天涯共此心。
虏骑胡兵一战摧,挺身东望心眼开。且吟王粲从军乐,最恨山谷启事来。岂有蛟龙愁失水,远闻鼍鼓欲惊雷。将来为报奸雄辈,从古穷兵是祸胎。[1]145
前诗前几句切合送慰问团前往朝鲜事,后几句写到抗美援朝。作者用“彭门十万皆雄勇”写彭德怀司令员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用“远隔天涯共此心”写国内人民与前线将士同心同德,都可谓巧妙。后诗则主要歌颂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取得的胜利,用“挺身东望心眼开”写自己的欢快心情,用“将来为报奸雄辈,从古穷兵是祸胎”预言美帝必然失败。
可以这样说,从辛亥时期到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建立后,包括伪“满洲国”时期,许多历史事件都被许宝蘅写入他的集李诗中。其时间跨度之长,不仅前所未有,在后世也无人能及,因此有着非常独特的认识价值。
二、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无力与无奈
跟史久榕、胡钦、王以敏、曹元忠、徐兆玮、汪荣宝等人相比,许宝蘅不仅年寿最长,而且经历最为曲折。在他走上仕途之前,清政府早已陷入内忧外患之中,最后终于在武昌起义的炮火中黯然灭亡。不过,在许宝蘅入京之初,对家人的思念超越了他对国事的担忧。《秋兴六首》在《咏篱仙馆别集》排在最前,当是许宝蘅写作时间较早的一组集李诗。这组诗虽以“秋兴”为题,但主要表现对家人特别是对妻子的思念。据《许宝蘅日记》附其自撰《夬庐居士年谱》,许宝蘅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一月已娶原配夫人刘氏,至三十年(1904)五月,刘氏卒,未有子女[3]2074。《年谱》又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十一月,续娶严佩芬夫人(左楼),前任汉黄德道严湘生观察(昉)之孙女、履斋先生(礼安)之次女(先生无子,长女适徐戟门观察之启、三女适阳湖汪叔平)。[3]2075
可是到了次年二月,刚刚新婚三个月,许宝蘅即入京,至五月方回武昌小住。不久,许宝蘅又赴西安,并很快回北京任浙江铁路驻京办事处主事。至十一月,方接严夫人入京。据此,《秋兴六首》当作于本年秋在京独居的日子里,故不久就有接夫人入京之举。其一云:
羁绪鳏鳏昼景侵,高秋望断正长吟。风波不信菱枝弱,秋日当阶柿叶阴。见我佯羞频照影,与君相伴洒烦襟。此情若待成追忆,碧海青天夜夜心。[1]100
此诗从眼前的孤独写起,接着描写秋景,然后转入怀人,回忆夫妻恩爱无忧无虑的幸福日子,最后突出今日的相思之苦。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虽然集自李商隐的诗句,但却改动了其中个别字。首句出自《宿晋昌亭闻惊禽》,原作“羁绪鳏鳏夜景清”,许宝蘅之所以将原来诗句中的“夜”字改为意思相反的“昼”字,当是为了适应以下几句描写秋景的需要;第七句出自《锦瑟》,原作“此情可(一作何)待成追忆”,许宝蘅将将原来诗句中的“可(或何)”字改为“若”,意思是假设日后回忆起今日的情景,也会为自己而感动,这与李商隐原诗已经是写回忆有很大的不同。据此也可以判断,这两处改动并非是出于笔误或者误记,而是有意识的行为。许宝蘅之所以作出这些改动,应该跟这组诗的写作时间较早,他当时写作集李诗的技巧尚不够成熟有很大的关联。在他以后的写作中,虽然不能说没有这样的现象,但出现的次数已经很少了。
不过,在早期的集李诗中,许宝蘅主要抒发的是仕途上的不得意。如《平生六首》其六:
欲为平生一散愁,远书归梦两悠悠。红楼隔雨相望冷,玉女投壶未肯休。大海龙宫无限地,朱阑画阁几人游。更深欲诉蛾眉敛,只有空床敌素秋。[1]101-102
据颔联所写,当时是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独处京城的许宝蘅想到自己远离家乡到此为官,却由于官职低微,连到皇宫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内心无比凄凉。类似的情感亦见于其《万里十一首》其十一:
万里高飞雁与鸿,离家恨得二年中。青袍白简风流极,小苑华池烂漫通。那解将心怜孔翠,为传垂翅度春风。汉江远吊西江水,两地参差一旦空。[1]103
看到天上高飞的鸿雁,许宝蘅为自己离家出仕而懊悔。虽然官府里人才济济,环境优美,但是自己却很不得意。想到自己既不能在朝廷成就功业,又不能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所以他才会悲哀地感叹“两地参差一旦空”。
等到许宝蘅职位渐高终于有机会参与朝政的时候,大清王朝却走到了尽头。其《八风诗效梅村》其八云:
西来双燕信休通,临老中原见朔风。楚雨含情皆有托,松醪一醉与谁同。金舆不返倾城色,朱邸方酬力战功。空寄大罗天上事,定悲摇落尽成空。[1]116
眼见自己忠爱的大清灭亡,许宝蘅自己却无能为力,他只能将寄托写入诗作,只能借醉酒麻痹神经!清帝逊位了,可是民国的高官又在上演你争我夺的丑剧。许宝蘅似乎是对他们,也似乎是对自己说:繁华不过是过眼烟云,最终一切都会归于空寂。
在民国时期,许宝蘅曾经非常接近权力中枢,做过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铨叙局长、内务部考绩司长、国务院秘书长等职,但后来却被边缘化。当伪“满洲国”建立后,他被召至新京(今吉林长春)任执政府的秘书。其《后万里八首》可能作于许宝蘅初任伪职之时。如其八云:
爱君忧国去未能,奕世勤王国史称。万里忆归元亮井,六时长捧佛前灯。不收金弹抛林外,斫作秋琴弹坏陵。我为伤春心自醉,一杯春露冷如冰。[1]127
许宝蘅何尝不知道所谓“满洲国”不过是日本人建立的傀儡政权,又何尝不知道像他这样出任伪职的人国人皆唾骂为汉奸?所以他在诗歌开头为自己解释:他这样做是出于一片“爱君忧国”之心,虽然今人不理解,当将来的国史会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不远万里来到新京,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想到自己的心迹不能为世人理解,他的心里充满了悲凉。而《玉殿八首》其八写他从“满洲国”退官的情景:
十二楼前再拜辞,皇天有运我无时。寒归山观随棋局,日暮西风吹短丝。俱是苍生留不得,莫言圆盖便无私。悠扬归梦惟灯见,一片非烟隔九枝。[1]132
许宝蘅在首联叙述当面辞别“康德皇帝”溥仪的情景,感叹自己生不逢时。颔联想像从此可以不问世事、自由自在地生活了。颔联抨击“满洲国”内部的丑恶。尾联则以家乡的温馨和美好作比,反衬自己对当时官场的厌弃。
许宝蘅身经满清、民国和伪“满洲国”三个政权的覆灭,见惯了改朝换代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世宠辱,所以当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时,他并没有表现出多少热情,只是冷眼旁观。《庚寅以后杂诗八首》其一云: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舞定随曹植马,路人遥识郅都鹰。空闻虎旅传宵柝,不会牛车是上乘。曾是寂寥金烬暗,一杯春露冷如冰。[1]142
这首诗直接脱胎于李商隐《谒山》一诗:“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4] 2179许宝蘅将这首诗中间加了两联,旨在强化自己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而只能一味空谈的迂腐形象。尤其是他将李商隐原诗中的“欲就麻姑买沧海”换成“曾是寂寥金烬暗”,从而突出了自己即将油尽灯枯的一面。惟其如此,许宝蘅感到自己的一生竟然是如此的无能和无奈,万念俱灰。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许宝蘅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在许宝蘅之前,那些集李诗人并非没有在诗中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但跟他们相比,许宝蘅的感受更加持久而强烈。这可以从两方面来比较:一方面,史久榕、胡钦、王以敏、曹元忠、汪荣宝等人仅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写作集李诗。因此,即便他们的集李诗反映了他们的心态,也仅仅是相关时间段内的心态。而许宝蘅从年轻时即写作集李诗,并且一直坚持到七八十岁,所以他的诗歌能够更完整地反映他一生的心迹。另一方面,之前虽有徐兆玮也曾坚持一生写作集李诗,在晚清、民国易代之际比较关注国事,后来看到民国政府内部的贿选丑态,毅然返乡,其后来的集李诗大都具有很强的交际性质,主要用来悼亡、祝寿、题画,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揭示得不多。许宝蘅不仅一生写作集李诗,且大多数时间都距离权力中心很近,惟其如此,他对乱世中事态的变化了解得更深入,而他并没有决策权,所以更多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无能和无奈,心境也更加凄苦。
三、集李诗走向欢快
自集李诗出现以来,就被烙上了浓郁的悲伤基调。一方面,这种基调是从李商隐诗歌继承而来。李商隐一生不得志,性格本来就多愁善感,又不幸被裹挟到“牛李党争”之中,所以其诗歌饱含着凄凉和悲苦。集李诗既然是使用李商隐的诗句作诗,所以很容易受到李商隐这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集李诗的发展与晚清民国易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晚清也好,民国也好,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外有西方列强和日本侵入欺凌,内有权贵、军阀你争我夺,丑态百出,谁也看不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此时致力于写作集李诗的诗人,都是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正因为清醒,也就更加迷茫和绝望,所以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满着这样的情感。对许宝蘅来说,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集李诗也是这种基调,可是在此之后,其情感基调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更多表现出欢乐和喜悦。
许宝蘅在抗战胜利后一直闲居北京,生活颇为困难。新中国建立之初,他的境遇也没有多少改变。可以这么说,对于之前经历了两次改朝换代的许宝蘅来说,他对新兴的共产党政权并没有太多热情,不过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做法令他逐渐改变了态度。《许宝蘅日记》载:
(1951年)6月30日,二十六日辛丑。阴雨竟日。宴儿往先农坛参与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自毛主席以下皆在雨中,自下午六时至九时余止,宴归已十一时矣。阅曹君直诗。[3]1675
在《许宝蘅日记》中,这只是很寻常的一则,但却记载了一项很不寻常的内容:在共产党的成立大会上,“自毛主席以下皆在雨中”,这在他看来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对此,许宝蘅在日记中虽然未做任何评价,但其内心的触动是可以想见的。
见识和感受到共产党政府的无数事迹后,他的生活态度逐渐积极,不仅集李诗的表现范围逐渐扩大,诗中的情感也随之变得更加欢快。
其一,朋友集会成为许宝蘅集李诗的题材。无论是在晚清还是在民国为官时期,许宝蘅多次参加诗社和诗会活动,但他从来没有将这样的内容写成集李诗。新中国成立后,许宝蘅才走出了这一步。《许宝蘅日记》中有这样一则:
(1951年)10月3日,初三日丙子。鸿妇来,冕之来。绍勘来,知上月来由劳动局给失业工人救济金小米二百斤,约九日在北海登高。善先同缦伯甥来,缦伯为交通部会议运输计划来京。接颖人通知,约旅京科举旧人于七日在中山公园聚餐。附名单。乡会试并计有三十三人,科分最早者为戊子举人薛淑周,年龄最高者为八十八岁黄樾溆,皆闽人。以余所知未列入者尚有陆惠岑(恒修)、朱亦奇(邦伟)、刘诒孙(宗彝),皆壬寅举人,吴尽臣(乃琛)为癸卯举人,壬寅距今五十年矣。集玉溪一首书名单后:“芳桂当年各一枝,西州今日忽相期。不知腐鼠成滋味,惟与蜘蛛乞巧丝。榆荚散来星斗转,鬓丝休叹雪霜垂。诸生个个王恭柳,莫枉长条赠所思。”[3]1689
虽然参与集会者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彼此相聚,现场气氛很欢快,作者的心情也很好。此诗被收录到《咏篱仙馆别集后》卷一,为《庚寅以后杂诗八首》其七。《咏篱仙馆别集后》卷二中也有类似的作品,即《春日小集赋呈同席四首》:
粥香饧白杏花天,借酒祝公千万年。珠树重行怜翡翠,凤楼迢递忆秋千。直登宣室螭头上,初梦龙宫宝焰然。检与神方教驻景,上元细字如蚕眠。
山城斜路杏花香,隔得卢家白玉堂。犹自金鞍对芳草,本来银汉是红墙。郎君官贵施行马,少傅临岐赌佩囊。今日春光太飘荡,不辞鶗鴂妒年芳。
燕雁迢迢隔上林,小栏亭午啭春禽。西亭翠被余香薄,云母屏风烛影深。何处更求回日驭,与君相伴洒烦襟。回看屈宋由年辈,远隔天涯共此心。
金屋修成贮阿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悠扬归梦唯灯见,欲就行云散锦遥。舞蝶殷勤收落蕊,碧潭珍重驻兰桡。风光冉冉东西陌,莫损愁眉与细腰。[1]147-148
虽然不知道这次集会的对象是哪些人,但诗中渲染了鸟语花香、蜂飞蝶舞的明媚春光景象,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颇为欢快。
其二,许宝蘅开始参与一些政治色彩浓厚的活动,并用集李诗加以抒怀。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送朝鲜慰问团二首》,这里再举一首《癸巳重五为屈原逝世二千二百三十周年纪念会设楚文物展览馆》:
榴枝婀娜榴实繁,楚路高歌自欲翻。只怪闾阎喧鼓吹,可怜荣落在朝昏。蓝山宝肆不可入,浊水清波何异源。若信贝多真实语,更惊骚客后归魂。[1]148-149
此诗前四句即渲染出热情似火、锣鼓喧天的大型集会场面;颈联始写到屈原,扣住其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尾联借用佛家的轮回说,挽合到庆祝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文化名人一事上来。关于此事,《许宝蘅日记》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1953年)6月15日,初五日丁酉。端午节。耕、梅、陶、信等照常上班上学。报纸登载郭沫若辈纪念屈原文,历史博物馆展览楚文物,以今年为屈原逝世二千二百三十周年也,闻世界和平理事会于今年九月为四文化名人作纪念,屈子其一也,玉溪所谓“更惊骚客后归魂”也。终日未出门,写胡德斋集玉溪诗。[3]1763-1764
许宝蘅并没有参加这次纪念活动,仅仅是从报纸上看到了相关新闻,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首热情洋溢的集李诗。这也表明许宝蘅已经从心里逐渐认同和接受共产党的一系列政策和做法了。
其三,许宝蘅对新中国的未来寄予厚望。经过几年的新中国越来越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特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近三年的浴血奋战,彻底粉碎了美国企图吞并朝鲜并进而窥视中国的梦想,到1953年7月,中美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结束。这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中第一次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也大大加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走向未来的信心。这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不但有庆祝大会,有大规模的群众游行活动,而且举行了国庆阅兵。许宝蘅亦有家人参加了庆祝大会。《许宝蘅日记》载:
(1953年)10月1日,二十四日乙酉。国庆节,容、富并参加天安门大会,梅与陶、信等放假。集玉溪《四愿》诗。[3]1775
《日记》中的记载虽然简略,但许宝蘅心中的激动仍然可以想见,所以他才于当天写了《四愿四首》:
紫泉宫殿锁烟霞,少得团圆足怨嗟。闲倚绣帘吹柳絮,更持红烛赏残花。仙舟尚惜乖双美,四海于今是一家。愿去闰年留月小,不教容易损年华。
褰帷旧貌似元君,荀令香炉可待熏。望见扶桑出东海,欲书花叶寄朝云。沧江白石樵渔路,促漏遥钟动静闻。愿得天牢锁冤魄,不教肠断忆同群。
世间荣落重逡巡,尖发谁非怨别人。代北偏师衔使节,绛台驿吏老风尘。风车雨马不持去,苦海迷途去未因。愿得句芒索青女,依依常发故年春。
玉娘湖上月应沉,远隔天涯共此心。细路独来当此夕,高秋望断正长吟。后庭玉树承恩泽,蜀殿琼人伴夜深。愿得化为红绶带,与君相对洒烦襟。[1]154
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大致可以推断这几首诗的主题。从“四海于今是一家”看,许宝蘅在其一中表达的主题显然是庆祝新中国的国庆节。他非常珍惜这样的新时代,所以希望自己不要很快地老去。从“褰帷旧貌似元君”看,其二当是歌颂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望见扶桑出东海”,跟歌曲《东方红》的前几句颇为接近。许宝蘅希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从“代北偏师衔使节,绛台驿吏老风尘”看,其三可能是在歌颂共和国的其他主要领导人长于带兵打仗和治理国家。许宝蘅祝愿共和国能永葆青春,拥有无比美好的未来。从其四中“后庭玉树承恩泽,蜀殿琼人伴夜深”看,许宝蘅很羡慕其家人“容、富”能够参加庆祝大会,有机会接近国家领导人。他多么希望能与家人一起参加庆祝大会,这样自己的思想境界就会得到提升,世俗的烦恼都可以抛弃了。这里的解释未必合乎许宝蘅的原意,但这组诗表明他已经由衷地热爱国产党和新中国了,他的心情非常喜悦,则是无疑的。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了平安幸福的生活,许宝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所以他无论写作什么题材(除了悼亡)的集李诗,都可以写得喜气洋洋、充满欢乐。而这个特点,都是之前史久榕、胡钦、王以敏、曹元忠、汪荣宝等人集李诗中没有出现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宝蘅在新中国写作的这些集李诗就显得更加独特和珍贵了。
总之,许宝蘅集李诗的价值就在于不仅记载历史事件的时段最长,反映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心态最深入,而且实现了集李诗从悲伤为基调到抒发欢喜之情的转变。在晚清民国之际出现的几位重要集李诗人中,许宝蘅并非年岁最小,他比汪荣宝还年长3岁,但由于比较长寿,事实上成了写作集李诗的殿军。在他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致力于集李诗创作的诗人了。
[1]许宝蘅.咏篱仙馆别集[M]//许恪儒.许宝蘅先生文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
[2]龙顾山人.十朝诗乘[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3]许宝蘅.许宝蘅日记[M].许恪儒,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0.
[4]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4.
On Xu Baoheng’s Poems Written by Utilizing Li Shangyin’s Poem Lines
ZHANG Ming-hua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Fujian)
Xu Baoheng was a witness of China’s history of developing from a semi-colonial-semi-feudal society to a new society, as well as a recorder of it. In his, a poem set written utilizing Li Shangyin’s poem lines (hereafter ji-Li poems), he recorded not only China’s tremendous social changes in nearly a century, reflecting the helplessness and misery of intellectuals, but greatly changed the sad tone of ji-Li poem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Xu Baoheng, an old man in his 70s, sincerely praised the outstanding qualit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an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New China. Ji-Li poems swept away the haze of a century, presenting a happy and bright look.
Xu Baoheng; ji-Li poems; epic; sadness; happiness
2020-07-10
闽南师范大学校长基金项目“集李商隐诗别集辑校”。
张明华,安徽阜阳人,文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I207
A
2096-9333(2021)02-0070-08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