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哈姆雷特》探析
2021-02-26张黎娜
摘 要:《哈姆雷特》被誉为“四大悲剧”著作之一,这部作品将人性的矛盾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后人们的精神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视角
作者简介:张黎娜(1981-),女,汉,甘肃省兰州市人,硕士,兰州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3--02
0.引言
《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这部作品不仅代表着莎士比亚对当代社会的看法,同时也充分展现了皇族内部勾心斗角的真实场景。通过这部作品,可以更好地展示莎士比亚的内心情绪,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势力的憎恨。《哈姆雷特》是悲剧的集大成者,该剧中围绕哈姆雷特的复仇而展开。针对《哈姆雷特》这部作品,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析和解读。
1.后现代主义的概述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脱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整体性、统一性等四位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这些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等思想意识的批判与解构[1--2]。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都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和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后现代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这些基础,推崇舒适、自然、高压的生活情趣,同时,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
2.《哈姆雷特》的简介
《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于1599年至1602年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3],戏剧讲述了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哈姆雷特本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然后回国奔丧;在葬礼结束后,其叔叔突然与母亲乔特鲁德结婚,这一事件引起了哈姆雷特的怀疑。哈姆雷特在得知自己父亲是被叔叔克劳狄斯毒害后,哈姆雷特踏上了复仇之路。《哈姆雷特》是悲剧的集大成者,在这部剧中,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悲剧性爱情更被人叹惜。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爱情本来是纯洁的,但是迫于当时的社会形势,他们的爱情最终走向了灭亡。主人公哈姆雷特可谓是命运多舛,虽然最终手刃了杀父仇人,但是他也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和生命。《哈姆雷特》这部作品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同时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这种反思既让人们对哈姆雷特感到惋惜,也揭露了人们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憎恨。同时,《海姆雷特》剧中的人物关系、剧情等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色彩,这也是该剧能够长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哈姆雷特》分析
《哈姆雷特》这部悲剧的主人翁哈姆雷特的命运是悲剧的,爱情是悲剧的,导致这种悲剧的根源就是当时黑暗的社会。随着剧情的不断递进,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克劳狄斯的狠毒,乔特鲁德的虚荣和贪婪、奥菲利亚的纯真、哈姆雷特的果断与坚定等,这些无疑给这部剧增添了更好的色彩。作为《哈姆雷特》剧中的核心人物,哈姆雷特的核心地位并每一体现在每一章节的中心,也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变化的。在剧中,王子的形象被更加完整、典型地体现出来,能够给读者一种最为丰富的主旨体验。因此,哈姆雷特以其丰富的生命力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中提倡的多元化特征,进而受到后现代的认可和青睐[4]。而《哈姆雷特》作品也因王子的形象而获得了强大的后现代艺术生命力,因此从作品到人物都能够在后现代的思潮中占有一定的话语权。
3.1多元化的创作手法
多元化创作手法是《哈姆雷特》这部剧作中最突出的特色,如,高压文化与低俗文化的并存,莎士比亚通过雅俗共赏的创作手法来讽刺和挖苦当时社会的黑暗,作者的这种创作手法完全契合了后现代主义的突破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特征。在剧中,主人翁哈姆雷特严重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與丑陋,可是随着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使得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观也发生了改变,其性格也变得多疑,开始对社会产生不满,后期的哈姆雷特活不得不在黑暗的社会里面对现实,这种幸运与不幸、黑暗与现实共存则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比手法[5]。另外,在《哈姆雷特》剧中,哈姆雷特父亲以鬼魂的形式告知哈姆雷特其死亡的真相,这种鬼魂说法则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里的超现实主义手法,这样的情节描写可以让戏剧更具神秘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在《哈姆雷特》剧中,作者还使用了书信和诗歌,从后现代主义角度来看,莎士比亚的这种写作手法很好地体现了多元化创作特征,使得戏剧具备了一定的想象空间,给读者呈现了胜负、生动的情节。
3.2剧情的偶然性
《哈姆雷特》这部剧是围绕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系列事情展开的,整个剧情方面具有较强的偶然性,而这种偶然性与后现代主义相符[6]。《哈姆雷特》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本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在就读期间突然接到了父亲的死讯;在父亲葬礼一个月后,母亲乔特鲁德就与叔叔克劳狄斯举办婚礼;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看到父亲的鬼魂,得知父亲是叔叔克劳狄斯沙海的。这一系列的偶然事件给这部剧增添了可读性,哈姆雷特在得知父亲是被叔叔害死后,他变得迷茫和痛苦。正在此时,戏班子进宫演习,哈姆雷特编排了一部杀兄夺嫂的剧来试探新国王,结果新国王克劳狄斯没等剧看完就走了,这也证明了克劳斯蒂作则心虚,也让得哈姆雷特坚定了复仇之路,为了复仇,哈姆雷特抱起了他心爱的女子奥菲利亚。在哈姆雷特复仇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事件都具备一定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也使得剧情中的人物矛盾更突出,使故事内容不显得单调枯燥,使得整个剧情丰富耐读[7]。
3.3意义之不确定性
意义之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原则之一,而这一原则在《哈姆雷特》这部剧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哈姆雷特》这部剧是围绕哈姆雷特复仇展开的,在得知父亲是被叔叔杀害后,他变得犹豫和痛苦,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看,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更加体现了他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具备了后现代主义者的一些特征。在《哈姆雷特》这部剧中,莎士比亚不仅描绘了哈姆雷特自身的性格特点,还多次展现了哈姆雷特的多愁善感和敏锐的观察力[8]。哈姆雷特在得知父亲是被叔叔杀害后,并没有直接找叔叔报仇,而是产生了怀疑,为了消除自己的怀疑,他在戏子进宫唱戏时,安排了一场杀兄夺嫂的剧,而新国王克劳狄斯在没看完这出戏就离席使哈姆雷特相信了父亲就是叔叔杀死的,然后通过装疯卖傻、演戏等上演了一出复仇大戏,最终哈姆雷特与仇敌同归于尽[9]。在复仇的过程中,莎士比亚所描绘的哈姆雷特具有较强的后现代主义精神,这也是这部剧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
3.4剧情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哈姆雷特》这部剧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全剧虽然描写的是皇族中的勾心斗角,却给人们展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故事情节,融入一些鬼神以及戏剧性的内容,使得《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更具有戏剧性。另外,从剧中的人物关系也可以体现了较强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哈姆雷特》中的主要任务有哈姆雷特、克劳狄斯、乔特鲁德、奥菲利亚、雷欧提斯等,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是叔侄关系,与乔特鲁德是母子关系,与奥菲利亚是情侣关系,与雷欧提斯是敌对关系,这些人物关系的描写为读者构造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在这个关系网中,不仅有乱伦的情人关系,也有因利益产生的斗争,这些都可以充分地体现出该作品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10]。另外,在《哈姆雷特》剧中,莎士比亚通过两个超验主义故事情节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了人权与鬼神之间的双重映射。第一个是哈姆雷特从父亲的鬼魂得知了父亲的真正死因,第二个是哈姆雷特为了证明父亲的死因,安排了一出杀兄夺嫂的剧,并最终确认是叔叔杀害了父亲。这两个内容让读者感受到了较强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阐释空间。
4.结语
综上,《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这部剧以显示主义的创作手法和线束的艺术技巧而著称。《哈姆雷特》這部剧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无论是人物关系,还是剧情安排、矛盾冲突等,这些无不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色彩,也正是因为这些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存在,使得该剧的剧情更加生动、耐读,使得该剧能够经久不衰,广泛地被阅读和流传。
参考文献:
[1]陈凌雅.从“他我”到“自我”到“我我”——《哈姆雷特》的“边缘角色中心化”改编[J].青年文学家,2020(29):157-158+161.
[2]谢世坚,潘琳.体验认知视角下莎剧“悲”情感意象研究——以《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为例[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47-55.
[3]罗峰.现实主义与世界主义:《哈姆雷特》中的两类王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04):17-23.
[4]曾芸.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哈姆雷特》探究[J].北方文学,2018(20):78.
[5]李悦.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哈姆雷特》[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01):84-85.
[6]于晨,张俊.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哈姆雷特》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6(33):161.
[7]郑训山.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哈姆雷特》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6(21):86.
[8]杨建慧.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哈姆雷特》[J].语文建设,2014(36):69-70.
[9]牟瑛.后现代主义视角下解读莎士比亚代表作《哈姆雷特》[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7):77-78.
[10]沈启飞,刘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评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06):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