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企业是有“灵魂”的
2021-02-26石亚娟
这不是一本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书,讲的是启迪智慧的企业管理。
如果企业将赢利作为其存在的唯一目标,那它一般不可能获得长期、可观的利润;如果企业没有利润,那它就没有条件去实现任何其他目标。这就是所谓的“目标与利润”悖论。但美好企业证明,它们能够在“行善”的同时通过创造情感价值、体验价值、社会价值等间接方式创造财务价值,获得稳定的可观利润。
星巴克公司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两本书《将心注入》和《一路向前》影響很深远。舒尔茨在书里特别写了他的蓝领父亲。他的父亲当过卡车司机、车间工人、出租车司机,一年从未赚过2万美元,因而无力拥有自己的房子,舒尔茨是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廉租房里长大的。舒尔茨的父亲因工作跌断脚踝,这导致他们一家没有收入,而且他父亲没有医疗保险,没有工伤赔偿。舒尔茨回忆:“他没有积蓄,没有养老金,最糟糕的是,他从来没有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人生的尊严和生活的意义。”
父亲的悲惨经历,让少年舒尔茨对企业无法成就员工、不能以人为本的一面刻骨铭心。创办星巴克成功,成为商业领袖后,舒尔茨破天荒地给所有员工(包括兼职员工)提供医疗保险,并向员工提供股票期权。“我们对仓库保管员和刚进门的新手所给予的敬重,在许多公司只有高级管理者才能享有。”
舒尔茨深刻地写道:商界至今还有许多人没有领悟到劳方和资方绝非在进行零和游戏的道理。仁慈地对待员工并非就意味着成本增加和利润减少,而是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它使企业达到凭领导者个人能力远远不可能达到的高度……雇员有自信、有尊严时,就会贡献出更多:为公司,为家庭,为世界。
星巴克的例子代表了美好企业的第一阶段,即人的尊严、自由、互助、创造力等美好的社区精神在一个企业中被激发出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企业只有一种社会责任,那就是利用其资源从事旨在增加利润的活动,只要它遵守游戏规则。”弗里德曼痛斥那些关心员工、社区和环境的企业家,反对企业家将提供就业机会、消除不公平待遇、避免环境污染当成自己的责任。在他看来,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几十年来,这个观点对全球企业家影响巨大。
这其实是挺荒谬的一个论断。企业需要利润才能存活,但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利润,这是偷换概念,就像“人活着必须要吃饭”,但不能说“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就是吃饭”。
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家“明知故犯”,而且特别推崇这个论断?因为这个论断能遮掩很多不能明说的行为,它是企业家回避内心拷问、回避价值抉择、回避是非判断的遮羞布。
杰克·韦尔奇曾对弗里德曼的论断提出看法:“从表面上看,‘股东价值是世界上最愚蠢的想法。股东价值是结果,而不是战略。你的员工、客户和产品才是你的主要依靠。”
美好企业的第二阶段,是打破“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个迷思,从“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向“与利益相关者共生”。
举个例子。1981年的一天,只有一家门店的全食超市诞生才8个月时,它所在的美国奥斯汀市遭遇了暴雨,全食超市被暴雨引发的洪水淹没,所有设备和库存都毁了,损失接近40万美元。
“我们没有积蓄,没有购买保险,没有库存。我们破产了。”这是全食超市联合创始人约翰·麦基给自己的创业下的定论。然而,当麦基和员工们眼含泪花目睹超市被淹的惨状时,几十个顾客来到超市。他们穿着工作服,带着工具,真诚地对麦基他们说:“朋友们,加油!大家开始干活,把这里打扫干净,让这个超市重新开起来。我们不会坐视这个超市就这么倒闭了。”
在后来的几周里,一拨又一拨的顾客来帮助修复全食超市。麦基感受到了来自顾客的热爱,决定重新开张。员工们则不计报酬地工作着,工资是后来补发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接着跟进:数十个供应商继续供货,而且允许赊账;银行提供了额外的贷款……所有的主要利益相关者——顾客、员工、供应商和投资人,都毫不犹豫地参与进来,力挺全食超市。
后来,麦基把全食超市打造成全美最大的天然食品零售品牌,年营业额近200亿美元,他所实践的便是“与利益相关者共生”理念。全食超市的故事告诉我们: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共生,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独特的竞争力,还能使企业引领整个生态链一起变得更美好。
2020年第50届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发布了新版《达沃斯宣言》,再次拥抱半个世纪前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企业不仅要服务股东,也要服务客户、员工、社区和整个社会。
为什么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论坛主席施瓦布提出了三条理由:践行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刻不容缓;新生代消费者再也不愿为那些只顾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而缺乏社会价值观的企业工作、投资或购买其产品;愈来愈多的企业高管和投资人逐渐理解,他们能不能获得长期成功,其实与客户、员工和供货商的成功息息相关。
今天,中国企业家和中国企业也必须拥抱“与利益相关者共生”理念,全球共此时(石亚娟,郑州西亚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