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红与黑》主题比较阅读
2021-02-26李友谊
摘 要:作家在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时,经常会将个人观点或是自己的人生经历带到作品里面去。虽然在作家完成作品之后,作品便随之脱离了与作家的关系。但在进行与作品相关的研究时,作家自身的思想经历与创作意图却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红与黑》是法国小说作家司汤达所编写的,《人生》是中国小说作家路遥编写的,在这两本小说中,其主人公都有着不同的故事,经历了不同的人生百态,并且,两本书所描述的年代不一样,这给它们带来的特质也自然不同。当作家在对主人公进行塑造的时候,都有对感情进行叙述,两者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情变悲剧。不管是在《人生》中的高加林,还是在《红与黑》中的于连,都经历了感情上的变化,爱情本身就是一种文学,是道不尽的永恒话题。本文就对《人生》与《红与黑》主题比较阅读进行分析,供参考。
关键词:《人生》;《红与黑》;主题比较
作者简介:李友谊,女,汉族,湖南湘潭人,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3-0-03
当一个作家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创作的时候,都会把一些自己的想法、观念带入进去,即使在作品完成之后,脱离了和作家的密切关系,但是,大部分的作家都会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内心想法。《人生》《红与黑》的主人公都经历了情感上的变化,最终是以悲剧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然而,透过小说主人公悲剧则可以映射出时代的沧桑变化,作家并不是单纯地想对情感悲剧进行描述,而是想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引发深思,联想到小说背景下的社会现状,从而产生时代意义。司汤达和路遥生活的年代和国家都不一样,然而,在两人的作品当中,都是以社会现实的视角展开叙述,在《人生》与《红与黑》当中,文化背景和环境都有着差异,但是,爱情内容却有着相似之处,再加上作家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年代,为双方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赋予了别具一格的经典色彩。
一、于连和高加林爱情性质的界定分析
于连和高加林都和女性发生了情感上的纠葛,这是否真的是爱情,在以前的研究当中,有的专家或学者将其看成是,通过接触或占据上层阶级女性来提高自我地位的积极分子,觉得于连却没有和所交往的女性之间产生爱情因素,单纯是对女性的占有欲和征服欲,甚至是对于上层阶级的报复欲望,他们之间一切的行为都是建立在地位、目的之上的。在《红与黑》当中,于连说过,“如果我对这个金发大玩偶产生兴趣,那么我就显得有点过分了”,从这一句话中足以看出,于连的感情经历压根不会产生爱情。而《人生》里面的高加林和刘巧珍以及黄亚萍两名女性的交往,则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高加林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并非被重视,当高加林怀着痛苦之情回到国土时,内心既茫然又无助,没有任何的向往和生气。这个时候,刘巧珍蓄谋已久的爱情攻势让高加林得到了一定的慰藉,在交往的过程中,高加林可以适当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减轻痛苦。当高加林在和黄亚萍交往的过程中,是因为高加林想摆脱自己农民的身份,成为一个城市人,黄亚萍只是他的一根救命稻草罢了。于连和高加林在和女性的交往中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不能被这些已知的理论所束缚。在对功名利禄、社会地位等进行解读的同时,又要让和当时的背景相结合,在当时不平等的阶级时代,爱情或许是建立在目的基础之上的,然而,站在时代上来看,在当时那个时期,上层阶级的人的生活品质、方式都和下层阶级都有着天差地别。高加林和于连选择和上层次阶级女性交往,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当刘巧珍向高加林流露倾慕之情的时候,高加林突然像是黑暗中找到了一缕阳光,刘巧珍的爱是淳朴美丽的,让高加林重新振作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高加林和刘巧珍之间所产生的感情,并不是单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是包含了一切纯真的情感元素。当高加林和刘巧珍一起骑着单车买漂白粉的时候,周围的人既有艳羡的,也有说风凉话的,然而,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不重要,毕竟当时的情感是真有,以至于高加林在和刘巧珍分手的时候,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
《红与黑》当中的于连,在和德·雷纳夫人认识不足两小时就流露出自己的爱意,他吻了对方的手,于连对于德·雷纳夫人的爱可能就是来源于一見钟情,否则他不会在短时间之内表达爱意。后来,于连还冒着中弹的风险和德·雷纳夫人见面,他们彼此都是对对方有爱情的,并不单单是异性之间的吸引,有次,于连失去了离理智将德·雷纳夫人打伤,在清醒后他十分内疚。于连还让玛蒂尔德在他去世以后,将孩子转交给德·雷纳夫人,从这一情节中,能够明显感受到于连对于德·雷纳夫人除了爱情之外,还十分的信任。于连和高加林有着一定的相似处,他们可以在情感交流中处理个人原因,和外界的功利化因素,让读者从文字中体会到人内心最无助、脆弱,但却又单纯的情感因子。
二、于连和高加林的情变因素分析
于连并只是存在于《红与黑》里面,当司汤达在对于连这一角色定义时,就是以法国巴黎的现状来定义的,在巴黎这座城市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于连,他们或许和小说里面的于连所经历的事情不完全一致,但是,他们为了生活也不得不去对上层级阶层的女性表露心意。但并不是所有的“于连”都像小说中的于连那么幸运,大多数都无法在表达爱意后得到回应,甚至有的还会遭到嘲讽。像高加林和于连这样的人,既可以说他们是生错了年代,也可以说是生错了阶层,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即使这样,他们也是一个时代群体的代表。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无数个于连,当然,也有很多个高加林,各自有着自己的性格特征,但唯一相似的是,他们都被时代制约、约束。所以,他们之所以会遇到很多段失败的感情,一部分是社会因素导致的,还有一部分则是个人因素所致的。首先,在个人原因上,他们的遭遇完全可以归咎于生不逢时,他们刚好生活在一个社会复辟和反复辟斗争的漩涡里面,但是,却都想通过努力改变现状,从原本的低层奋斗到上流社会,在当时的年代,这一想法可以作为他们一生的理想。在《红与黑》中,于连在面对自己理想的时候,他很快就被现状所打击,他看清了社会的残酷现实,上流社会已经对他关上了门,即便他再努力挤破脑袋也不可能挤进那个他触不可及的群体,所以,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于连只有将目光转移到爱情上,看是否可以通过爱情来找到切入点。德·雷纳夫人作为上流社会的一员,在回应和接受于连爱意的时候,就注定这段感情无法是纯洁的,爱情的产生也伴随着政治目的,当在出现了一个比德·雷纳夫人地位更高的女性时,于连就会舍弃德·雷纳夫人投奔另一人,他们之间的情侣关系也就会因此解散。后来,于连真的又遇到了一个女人,能够让于连对其产生第一眼看到德·雷纳夫人时相同的情感,这个女人就是玛蒂尔德。并且,于连还在朋友的建立下,向元帅夫人写情书来达到刺激玛蒂尔德的目的,最终和玛蒂尔德走在一起。从于连这些行为举止可以看出,他所做的一切都有着很强的动机,那就是进入上层阶级,但于连并没有向玛蒂尔德有所遮掩,他直接告诉玛蒂尔德是虚荣心将他召唤回来,并非爱情。
从这一点上看,高加林也是相同的,在自己身份地位不允许的情况下,他必须改变自己的现状,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城里人,就算是在被剥夺了教师资格回到乡下之后,高加林还是没有打消这个念头。然而,他的坚持和坚定,又显得有一些固执和无情,以至于刘巧珍在支持高加林出去工作的时候,高加林的反应只是摇头,因为他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他看来,理想和事业比任何东西都还重要,而爱情只是一种在为理想、事业烦恼时候的安慰罢了。并且,高加林本身就有着比较强的自尊心,这和其自卑的性格是成反比的,在和刘巧珍交往时,高加林认为他们的身份地位不一样,他有着远大的理想,不愿意被农村所束缚,而刘巧珍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地位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高加林甚至还说出了“我联合国都想去”这样的狂言。而在和黄亚萍交往的过程当中,高加林的内心想法则完全不一样,他渴望和黄亚萍这一类的城里人有着平等的身份地位,表现出了比较强的自卑心理。高加林的内心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黄亚萍身份的悬殊,所以,高加林对黄亚萍说“你现在位置高了,咱区区老百姓,实在不敢高攀”。高加林和黄亚萍之间如果要想迎来甜蜜的爱情,就必须建立在高加林完全脱离农民的前提下,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层次变化十分明显,速度也格外惊人,这也意味着他们的感情很难持续下去。
若于连只是为了证明人格而爱,那么农民高加林则是为了弥补和填充精神生活而爱,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都可以将社会现状间接反映出来,这对于世间的每个人都受用,包含了于连和高加林。于连和高加林的情感变化涵盖了很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渊源,城市和农村,上流社会和低层阶级之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低层想进入上层社会是困难的,特别是对于高加林和于连这样没有任何背景的年轻人。和女性之间所谓的爱情,其基础都是不平等的,如果只是从潜意识上看,是因为他们的性格的人生观不一样所导致的,但如果分析的更透彻一些,就是身份地位的差异所导致的。然而,不管是高加林还是于连,其爱情成分都有着很强烈的阶级地位色彩。
三、于连和高加林情变的女性因素分析
从《人生》和《红与黑》主人公的情变因素上来看,可以分成是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种,但是,还应当对其女性因素进行分析,德·雷纳夫人本身就是上流社会的一名贵妇,当于连以家庭教师的身份进入她家时,就被于连所吸引了,于连的学识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吸引德·雷纳夫人的一个地方。然而,当于连在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内向她表露爱意时,她却突然开始责怪自己气愤来的不够快,后来,在和于连的相处中,她渐渐感到自己仿佛回到了少女时期,和于连的身份以及地位悬殊意识也没有被改变过。包括于连自己也深知和德·雷纳夫人地位阶级差距太大,这就成为了两者关系中的一种阻碍,即使这样,德·雷纳夫人还是对于连产生了不可抑制的爱情。高加林和黄亚萍之间的爱情,有过甜蜜,这也说明他们之间真的有相互给予的爱情,和于连一样,爱情不能够朝着他们的预期所发展。黄亚萍作为一名城里人,再加上当时时代原因,她有着非常强的社会身份意识,虽然她对于高加林的外貌和才华都非常认可,然而,就是因为高加林是农民,她从始至终都接受不了。当高加林被人举报走后门被迫回到乡下后,他们的感情就因此断了。
于连和高加林的情变悲剧,在分析主人公原因的时候,也要对其接触到的女性进行分析,因为没有女性的结合,不可能形成小说中所描写的爱情,也不可能会导致后来的情变,价值观和地位的关系,使得他们无法将一段感情持续下去,如同泡沫一般,一触就破。
四、于连和高加林情变悲剧所引发的反思
一个时代的发展和进化,对于人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决策作用,当时代是公平、平等、美好的,那么人在感情上会得到充分的调节,但是,如果时代社會刚好相反,那么人不可能单纯、顺利地对另一方产生情感。从于连和高加林的情感变化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出他们的性格变化,还可以从爱情中看出当代的政治面貌。在当时那个年代,他们要想获得一份纯真的爱情是很难的,即便先前是单纯的,但是到了后期也会在历经世事变迁后变味,爱情在社会经济体制中受到了制约。社会如果还没有发达到一定程度,那么爱情也就没有办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而深处爱情中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了它的附加值,即功名利禄、身份地位等,所以,于连和高加林才会在当时的时代格局下,想着如何去突破和改变现状。他们的爱情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悲剧,但是,却也将上世纪的时代环境的真面目展现在现代人面前。
五、结束语
《人生》和《红与黑》所描述的于连、高加林爱情故事,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称得上是经典,而从于连和高加林的情变悲剧中,不仅可以让读者尝试和学习如何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爱情过失和不得已,也可以让读者清楚地意识到情变悲剧不单单属于于连和高加林,也同样属于那个时代,以及时代当中的无数个于连和高加林。
参考文献:
[1]刘晓玉.《红与黑》的空间叙事艺术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19.
[2]董佳欣,张泳.封建王朝复辟下的悲剧人生:《红与黑》主人公于连命运评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39(08):91-93.
[3]胡彩蓉.从社会空间角度解读《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人生[D].湘潭:湘潭大学,2017.
[4]柯勇.《人生》与《红与黑》主题比较阅读[J].文学教育(上),2015(03):102-104.
[5]杨海荣.相似的悲剧之爱:《红与黑》、《人生》中的女性形象[J].时代文学(上),2010(03):175-177.
[6]任海峰.逆境中的追寻:《人生》与《红与黑》比较阅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22(01):43-45.
[7]傅守祥.《红与黑》:世俗人生的激情冒险与高贵终结[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04):119-123.
[8]齐秀娟,周兰凤.深入生活实践,激发语文学习兴趣: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5(33):3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