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要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021-02-26王莲花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关键所在。这一著名论断出自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它的问世,是毛泽东深刻洞察党内外思想动态,反对党内错误倾向,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结果。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关键所在。这一著名论断出自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下简称《分析》)。该文系《毛泽东选集》的首篇。
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堪称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一篇光辉文献。它的问世,是毛泽东深刻洞察党内外思想动态,反对党内错误倾向,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结果。
写作动因: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
《毛泽东选集》在收录《分析》一文时,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做了说明:“是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
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不注意团结国民党内的革命力量,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同时也没有真正弄清革命的敌人是谁。
1923年,毛澤东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后,更深入、更直接地了解到党内这两种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并同这些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
1923年6月12日,中共三大召开。会上,张国焘说:“我党党员如若加入国民党,势必会引起许多复杂而不易解决的问题,其结果将有害于革命势力的团结。”毛泽东根据湖南工人运动的经验,说明搞联合阵线的必要性,反驳说:“大批工农加入国民党,正可以改造它的阶级成分,和资产阶级建立联合阵线,共同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需要。”
经过激烈讨论,会议最终通过了“党内合作”的决定,要求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但仍保持共产党组织的独立性。
尽管如此,中共党内反对国共合作仍大有人在。他们对国民党到底是敌是友的问题、国民党内存在分化的问题,始终搞不清楚。这是毛泽东写《分析》的一大动因。
毛泽东写《分析》的另一大动因,和陈独秀有关。
毛泽东认为,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但这时的陈独秀“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
大革命时期,眼看着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陈独秀却说:“农民运动‘糟得很‘过火了。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应该予以制止。”
为了让党内早一些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认识到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同时也认识到国民党的“革命”性,解决中国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毛泽东决心要写一篇文章,并在心里酝酿了很久。
毛泽东发现农村广阔天地
1924年12月,毛泽东劳累成疾,请假回湖南老家韶山养病。回到韶山后,毛泽东一边安心养病,一边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搞起了农民运动。由此,毛泽东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蕴藏在农民中的伟大力量。
1925年秋,毛泽东呕心沥血,终于写成《分析》这部光辉著作。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也就是没有找到革命的对象和盟友的问题,而“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在一一分析各个阶级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后,毛泽东做了一个总体的概括:“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些摇摆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这一概括深刻、全面、精到,为革命如何寻找力量,如何取得同盟军指明了路径。
《分析》的最终公开发表
《分析》是毛泽东总结党内、党外及农村革命经验的结晶。但它在刚问世的时候却不被党内高层看好。
1925年秋,毛泽东把《分析》寄给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让他推荐在党的机关报上发表,但遭到陈独秀的拒绝。
1925年冬,在被陈独秀拒绝后,毛泽东又把稿子寄往其他杂志社。12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政治部编辑的半月刊《革命》第4期刊登了《分析》一文,《分析》正式问世。
1926年2月,国民党农民部主办的全国性刊物《中国农民》第2期全文转载了《分析》。转载后,该文的影响就更大了,许多中共党内同志特别是青年同志成为其忠实读者。
同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致信毛泽东,对该文提出修改意见,并决定把修改后的《分析》在当月再次发表。在青年团的机关刊物上发表,让《分析》声名远播,也正式奠定了毛泽东在农民运动中的领袖地位。之后,中国革命在《分析》的指导下,拨开迷雾,少走了许多弯路,增添了许多理智。
(《党史博览》 王莲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