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研究:2020年中国眼镜镜片行业发展白皮书

2021-02-26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镜片零售商厂商

编者按:

据艾瑞咨询近日发布的《2020中国眼镜镜片行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眼镜总体市场规模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状态,2019年全国眼镜产品零售市场规模超过800亿元。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眼镜产品市场规模不可避免地出现下滑,预计将回落至733亿元。未来3年,眼镜市场有望实现较快复苏,预计到2023年突破900亿元;从产品构成来看,镜片与光学镜架是眼镜市场的核心产品,占总体规模的比重分别为37.9%、37.5%;太阳镜与隐形眼镜占比均在10%左右;老花镜占比较小,尚不足2%。

报告指出,随着电子产品渗透率、使用频率和时长持续提升,消费者视光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防蓝光、缓解眼疲劳以及儿童眼镜等功能性眼镜产品同样适用于视力健康的人群,潜在受众市场庞大。据艾瑞对2093名消费者的眼镜佩戴用户调研数据显示,当前消费者对眼镜的需求除了最基本的改善和矫正视力外,还在向防蓝光、缓解眼疲劳、光敏感等功能不断升级。在消费能力提升且眼镜需求越来越丰富和差异化的背景下,消费者更换眼镜的周期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平均更换或新购入眼镜及镜片的频率达到1.3年/次。

那么,作为眼镜功能属性核心载体的眼镜镜片,在2020年呈现了哪些发展动向?具体到镜片生产企业,应如何在2021年调整企业策略以更好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呢?本文节选了该报告部分内容,以期业界同仁能通过报告内容对中国眼镜镜片市场的整体情况、眼镜镜片行业的市场规模与市场空间、现存问题及未来趋势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中国眼镜镜片行业发展现状

镜片行业产业链主要由上游的原材料和辅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中游的镜片生产厂商以及下游的代理商、经销商和镜片零售商组成。其中,零售商包括连锁眼镜零售商、眼镜零售门店、电商平台、民营眼科医院以及综合医院附属的配镜中心等。上游厂商主要向中游生产商提供树脂、玻璃、塑料及模具、光学添加剂等镜片生产原料和生产设备,此外还向下游零售商提供验配设备;中游的镜片生产厂商除了加工生产镜片成品和定制的车房片,还要承担材料、膜层、工艺技术、光学性能等方面的研发设计工作,并为下游销售渠道提供销售折扣、专业设备、加工、售后、销售员及视光师专业培训等支持;下游零售商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需要在门店配置专业设备和视光人员,为消费者提供验光、配镜、镜片镜架装配、试戴体验等专业服务。

1.中国眼镜镜片行业发展特点

首先,眼镜行业区域集中性较强,丹阳镜片年产量约占全国75%。由于眼镜产品在我国不属于医疗器械,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导致国内眼镜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普遍规模较小,产销量不高,行业竞争激烈。为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抗风险能力,国内众多眼镜生产企业及配套供应商逐步聚集形成眼镜产业集群,目前已经形成以江苏丹阳、福建厦门、广东深圳、浙江温州等为主要生产基地的产业格局。其中,丹阳被称为中国“眼镜之都”,镜片年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75%、世界镜片产量的近50%。

其次,镜片品牌力不强,本土厂商的品牌建设道阻且长。镜片在本质上属于半成品,消费者要购买适合自己的镜片,需要由眼镜零售商、眼视光中心或医院眼科向其提供专业的验光服务,在此基础上再经镜片与镜架的定配加工才成为最终佩戴的眼镜。由于消费者很少直接购买镜片,而是基于零售店的品牌和店员的推荐综合选择镜片与镜架,因而对镜片的品牌认知度并不高。从本次用户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受访者对镜片品牌的认知程度明显低于连锁眼镜店品牌。另一方面,国内镜片生产行业发展初期,本土厂商主要以OEM/ODM方式生产国外品牌的产品,品牌建设意识不强,长期的价格竞争也使得本土厂商缺乏塑造自主品牌的动力与实力。尽管近几年国内头部镜片生产厂商已经开始注重树立品牌形象,但由于起步较晚且宣传力度有限,目前市场上仍缺少公众熟知并认可的本土镜片品牌,本土厂商的品牌建设依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消费者对眼镜镜片的品牌认知情况

第三,传统商业模式下,验配服务是镜片价值实现的保障。近年来,眼镜产品的线上销售发展迅速,由于店面、人力等成本大幅减少,线上眼镜产品售价明显低于实体店,线上渠道对屈光度固定的隐形眼镜和太阳镜等产品的线下销售造成了较大冲击。然而,对于视力矫正和功能性镜片而言,受技术限制,验光、调校、加工与试戴服务必须由线下实体门店提供,线上销售带来的冲击并不明显。不同镜片之间的产品形态相近、外观差异很小,只有经过长期佩戴才能逐渐感受到性能差异,这种特征使消费者很难在购买时就准确判断各种镜片产品是否适合自己,线下零售店利用专业设备与技术能力为消费者提供的验配与调校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零售端向消费者提供的验配与调校服务是镜片价值实现的基本保障,是线下零售商目前无法被线上渠道替代的原因之一,也是线下零售商的核心价值所在。

第四,数字化时代,零售端的“连接”价值愈发凸显。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眼镜零售端的“连接”价值尤为关键。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窗口,零售端积累了用户在验光及其他检查过程中留存的大量数据,具备建立用户眼部健康大数据平台的条件。在此基础上,零售端一方面能够向上连接生产端,以用户对镜片的核心需求、佩戴习惯、更换周期等数据为依据,指导上游厂商的研发、设计、生产、供货等行为;另一方面可以连接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引入新技术、拓展新业务,使用户在零售端得到更优质、更全面的专业服务,推动眼镜零售端及整个眼镜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2.中国眼镜镜片市场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整合,中国眼镜镜片总体市场规模已进入稳定增长阶段,2019年全国镜片零售市场规模为305亿元。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对线下零售端的冲击,2020年上半年镜片市场明显受挫,而随着下半年疫情得到控制,光学镜片的刚需特性决定了镜片市场会比太阳镜、隐形眼镜等产品市场的恢复速度更快,预计市场规模同比下降7.9%,降幅比整个眼镜市场低0.9个百分点。未来3~5年内,在购买需求延后释放以及消费升级依旧延续的双重影响下,镜片市场规模有望迅速反弹到疫情前水平,并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23年国内镜片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363亿元。

2017~2023年中国眼镜产品零售市场规模

从销售额来看,国内眼镜镜片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的销售额占行业总销售额的比重接近八成。其中,依视路在中国镜片市场稳占首位,市场份额超过20%;卡尔蔡司凭借其高品质、高单价的镜片产品紧随其后,市场份额为15.1%;万新光学与明月镜片作为较为突出的国产镜片厂商,是国内中端镜片市场的主力军,在销售额方面分列第三、第四位,市场份额分别为8.2%与6.6%。目前国内镜片市场上,国际知名厂商仍然占据优势,依视路和卡尔蔡司是仅有的两家份额超过10%的厂商。以万新、明月等为代表的本土厂商近年来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但在销售额上与国际头部企业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从销售量来看,分布相对更为分散,销售额领先的头部企业在销量上的总占比为68.6%,其他中小型厂商贡献了剩余的超过3%的销量。在销量份额方面,销量排在前列的玩家均为本土厂商,依视路、卡尔蔡司等国际厂商尽管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较高,但由于其镜片单价远高于本土品牌,因此在销量上占比相对较小。

就中国眼镜镜片市场竞争格局发展趋势而言,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镜片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升级的持续推进,眼镜佩戴者或购买者对防蓝光、缓解眼疲劳、近视防控等功能性镜片的认知度与需求的日益增长,仅以价格低作为主要卖点的中小镜片厂商的生存空间将会不断受到能够向消费者提供质量更优且功能性更强产品的头部企业的挤压。销售额方面,预计到2023年,头部企业所占份额将进一步扩大至85%以上;销售量方面,头部企业所占份额将超过75%,尤其是作为中端镜片市场主力军的本土头部企业,凭借其质量可靠且价格适中的产品有望拿到更多份额。

二、中国眼镜镜片行业痛点及建议

1.中国眼镜行业面临的主要痛点

消费者端:“暴利行业”的观点余温仍在。尽管我国眼镜受众规模大,但消费者对镜片产品的认知不够深入,仍以解决刚需为主,导致进店人数不足,眼镜和镜片产品还属于购买频次相对较低的消费品;另外,传统渠道的层层叠加以及零售终端店铺的经营成本不断提升,使得镜片零售价与生产成本价之间加价较大,造成消费者对镜片行业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已逐渐形成了“眼镜行业是暴利行业”的刻板印象。

消费者更换眼镜的频率

生产端:资金和存货压力大。镜片市场的本土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大量的镜片生产厂商规模较小,单个企业占有市场份额较低,对市场的主导能力较弱,整体上呈现分散化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不高直接导致了镜片行业运作不规范,行业竞争激烈但竞争水平低且无序,价格竞争成为主要竞争手段。另外,市场的需求特性和传统的商业模式与交易方式都导致生产厂商在日常运营中存在较大的资金和存货压力。

零售端:核心价值未完全体现。随着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眼视光服务的专业性和整体性,而非单一产品的提供。由于镜片产品具有一定的定制化特点,消费者的选择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既需要综合考虑屈光度、瞳距等各种参数,还要结合其对于镜片功能的需求和定位,才能配制一副合适的眼镜。因此,镜片质量的稳定性、验配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配镜设备的精确性是消费者心目中衡量眼镜店好坏的标尺,而零售端的筛查、验配、售后服务则是镜片价值实现的基本保障。但现状是,终端零售商市场同样存在集中度较低的问题,尽管头部的连锁企业能提供成熟、专业、优质的服务,但其余的零售门店尚不能完全发挥其核心价值,不能使所有消费者获得满意的服务。另外,零售端对消费者进行的视光知识普及宣传仍远远不足。

2.中国眼镜行业发展建议

眼镜行业被打上“暴利”的标签已有十余年,消费者对“眼镜行业是暴利行业”这一观点已形成较为顽固的刻板印象,然而,“暴利”却是个伪命题:纵观眼镜行业整个产业链条,从生产商、经销商到零售商,鲜有净利润率超过20%的企业存在。以已上市的博士眼镜为例,2019年博士眼镜的净利润率为9.5%,而同期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为8.4%,可见眼镜行业的利润并未大幅偏离合理区间。尽管消费者在零售端购买眼镜的价格明显高于眼镜的原材料成本,但眼镜从原料到成镜中间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设计费用、营销及销售费用、人力土地要素等隐性成本,与餐饮、服装、化妆品等消费产品或服务类似,不应仅以原材料成本来衡量其价值。“暴利行业”标签对眼镜行业的健康成长是极大的阻碍,为扭转消费者的刻板印象,眼镜零售商应通过标准、规范的“筛-验-荐-配-校-维”流程为用户提供全面、专业的消费体验,以此展现线下零售端的服务价值并获得用户的认可,逐步摘掉眼镜行业“暴利”的错误标签。

首先,生产端需推动行业运作方式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眼镜零售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分散性经营特点,呈现长尾的市场形态,一些规模较小的零售商自身缺乏提高专业服务的能力。而与之相对应的,生产端企业的行业集中度更高,头部企业具有完备的产业链和丰富的技术、人才资源,各方面实力较强,应当承担更多的市场责任,通过向下游零售商提供更多的专业设备、人才和产品培训,帮助实力较弱的零售商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市场教育的能力,加快销售速度和产品周转,进而达到减轻存货和现金流压力的目的,同时提升自己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

其次,零售端可开拓创新营销方式,提升专业服务水准。近年来,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营销在国内快速兴起,而在眼镜零售端,大部分零售商还处于地推或向电商零售努力,有效利用短视频作为载体开展营销活动的玩家并不多,在行业竞争持续加剧、销售成本居高不下、进店人数不足的背景下,眼镜零售端应该把握时机、转变思路,开拓新的营销方式与营销渠道。在创新营销方式的基础上,用户到店体验是眼镜零售端实现价值的核心,而体验的优化来源于线下零售店导购及验配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准。眼镜零售商应一方面适当提高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积极向上游供应商寻求合作与支持,加强知识传授与人员培训,扩大验光师及验光员的规模,注重培养与提升其专业素养,确保用户到店后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购买到佩戴舒适且视力矫正效果良好的眼镜。

三、中国眼镜镜片行业发展趋势

消费者对眼镜功能的需求

1.由单光基础镜片向功能性镜片转移,提升镜片附加价值

随着眼镜的应用环境不断增多,消费者对眼健康的重视程度提升,消费观念也逐渐由一味追求低价格产品转变为更看重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对此,镜片生产商除了满足消费者基础的视光矫正及保护需求外,可以逐步挖掘、积极迎合新的功能性消费需求,拓展产品品类,将研发和生产的重心由基础的单光镜片向功能性镜片转移。目前市场普及度较高且未来仍有极大需求空间的功能性镜片类型主要包括儿童及青少年近视防控、有害光防护、舒缓视疲劳及成人渐进镜片等。

2.进一步深化市场整合,国内头部品牌迎来崛起良机

国内镜片市场中,由国际知名厂商和国内龙头企业组成的头部集团已经形成,占据了近80%的销售额。但从销量上来看,仍然有30%以上的市场空间掌握在大量的中小企业手中。国际厂商尽管拥有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但由于国内消费者,尤其是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者对镜片品牌的敏感度较低,再加上其高昂的产品价格,国际厂商在抢占下沉市场的过程中很难取得先机。反观本土优秀企业在产品性价比及产能销量上已经占据明显优势,经过多年的学习与追赶、积累与沉淀,其产品质量及技术能力与国际厂商的差距也在缩小。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国产镜片的品质已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在未来数年国内镜片市场的整合过程中,国内品牌将迎来崛起良机,中端镜片市场主力军凭借其质量可靠且价格适中的产品有望进一步扩大在销量上的领先,并缩小在销售额上与国际厂商的差距。

3.零售端由单纯的售卖眼镜转变为提供视光解决方案

在产业升级、企业转型的大环境下,为解决消费低频导致入店人数不足、消费者信任度缺失、商业模式单一且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有能力、有远见的眼镜零售商开始积极求变,拓展业务范畴、创新商业模式。随着消费者对眼健康(尤其是儿童眼健康)以及视光解决方案的了解与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加之眼镜零售端不断的整合与发展,未来数年,视光中心或眼科诊所势必会成为眼镜店转型的主要选择方向。

猜你喜欢

镜片零售商厂商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完形填空两篇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360°环焦镜片浅析
防蓝光镜片那些事……
国产品牌,零售商这样说……
如何验配中老年渐进镜片
零售商都在做自有品牌化妆品,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考虑产能约束的耐用品厂商易耗部件兼容策略
镜片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