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诗人李雯生卒年及相关问题考辨
2021-02-26董书研
董书研
云间派是明、清易代之际活跃在松江地区的文人群体,是明末清初文坛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突出的地域性和家族性成为其典型的特点。云间派不仅在当时名满文坛,而且对清代甚至近代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之其代表诗人或仕清或殉明或归隐等不同的政治立场,使云间派的意义和内涵都超出了文学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云间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云间三子”:陈子龙、李雯、宋征舆。陈子龙誓死抗清,以身殉国;李雯屈身仕清,悔恨不已;宋征舆,参与科举,欣然仕清。以往对陈子龙研究的成果较多,对李雯的研究基础却很薄弱,所取得的成果与李雯的文学地位还不相称。对李雯生卒时间、李雯是否属于“几社六子”“云间三子”的定交时间等相关问题的考证,可对李雯的生平与诗歌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亦对“云间三子”这一文学群体的研究添砖加瓦。
一、关于李雯的生卒年问题
对于李雯的生卒年问题,近人著述中对卒年不存在异议,都认为李雯卒于顺治四年,即公元1647年。但对李雯生年,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李雯生于万历三十六年,即公元1608年,与陈子龙同岁。持此说有张慧剑先生的《明清江苏人物年表》、朱则杰先生的《清诗史》、严迪昌先生的《清词史》和程千帆先生主编的《全清词·顺康卷》,其中朱则杰先生在《云间三子生卒时间与相关问题考辨》中指出“陈子龙、李雯据旧时学术界通行的记载,同样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戊申”[1];一种认为李雯生于万历三十五年,即公元1607年,比陈子龙年长一岁。姚蓉的《李雯生年辨正》[2]、王启元《“云间三子”李雯之新见尺牍及其价值》[3],均以此年为李雯生年。究竟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呢?
李雯生前好友、“云间三子”之一的宋征舆在李雯去世后一年为其撰写的《云间李舒章行状》中有着比较确凿的记载:“舒章生于万历丁未(1607)某月日,卒于顺治丁亥(1647)某月日,年四十一[4]259。”宋征舆与李雯是多年的好友兼知己:“最知李子(舒章)诗者莫如陈卧子,次莫如征舆,故不辞而为之序。”所以,作为李雯知己的宋征舆的记载不应有误。与宋征舆的说法相互印证,是陈子龙为李雯母亲所撰写的《盛孺人传》中记载:“而雯长子龙一岁,然尝幼小时,先君仕京师,雯从缮部公宦东越,故不相见。”所以,李雯生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即1607年,卒于顺治四年丁亥即公元1647年,享年四十一岁,可成定论。
至于为何近人都认为李雯生于1608年,且认定李雯与陈子龙生死同岁呢?其一,是因为李雯在其著作中并没有说明过自己的生年,唯一能找到的一处在其文《陈卧子属玉堂诗序》中称:“卧子及余年相若也[5]501。”从陈子龙自撰《年谱》可知陈子龙生于1608年,这是比较确凿的。张慧剑先生在《明清江苏人物年表》中据此推测李雯与陈子龙生于同年。又因李雯确是与陈子龙死于同年,于是便有了二人“生死同岁”的说法。其二,在《蓼斋集》中,李雯写给陈子龙的信函多一“弟”相称,且在《属玉堂诗序》中,把陈子龙比作王世贞,把自己比作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李雯对陈子龙的称谓使得人们对李雯生年的误解加深,误以为“年相若”就实为“年岁等同”,也就没有想到李雯实际上比陈子龙年长。其三,李雯与陈子龙的交情至深,“生死同岁”更符合人们对二人感情的认定。其实李雯书信中的“弟”乃“盟弟”之意。李雯《蓼斋集》卷三十六《与陈卧子书》:“旧冬两寄信于盟兄在尚木行装者,想未达也[5]523。”陈子龙为李雯的盟兄,李雯也是陈子龙的盟弟,这是李雯与陈子龙在“几社”中的相互称谓。结社本为盟会,是一种契约取向的组织形式。虽然它不是像宗族、家庭那样有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但在观念上却力图与血缘关系相融合,所以盟会中的人往往称兄道弟,文人社团尤是如此。李雯虽年长于陈子龙,但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均不及陈子龙,故称“弟”也是追随陈子龙之意。
二、李雯是否属于“几社六子”
“几社六子”之名,较早见于杜登春《社事始末》中,但杜所谓“六子”,并无李雯,而是夏允彝、杜麟征、周立勋、徐孚远、彭宾、陈子龙六人:“六子者何?先君与彝仲两孝廉主其事,其四人则周勒卣先生立勋、徐闇公先生孚远、彭燕又先生宾、陈卧子先生子龙是也……卧子先生甫弱冠,闻是举也,奋然来归。诸君子以少讶之,乃其才学则已精通经史,落纸惊人。遂成六子之数。然‘几社六子’自三、六、九会艺,诗酒倡酬之外,一切境外交游,澹若忘者[6]4。”杜登春的这番话,其实是指出几社是如何成立,组织形式是什么。“几社六子”中最早参加科举考试的是杜麟征和霞允彝,两人同赴崇祯元年的会试。因此,当崇祯二年几社成立之初,其主事者实为杜、夏二人。杜氏所订立的“几社六子”是指较早地参与几社文学活动的六人。
但事实上,李雯也是较早参与几社文学活动的诸子之一。《松江府志》夏允彝条下记载,允彝与同郡陈子龙、杜麟征、徐孚远、李雯、周立勋辈亦结几社,相为应和,名动海内。《春藻堂宴集序》中也记载“李雯与诸子共肆力学古文辞,上溯三代,下迄六朝,至壬申而集成。”从上述材料可知,李雯早在崇祯二年,也就是几社最初成立之时,就已经与陈子龙等治古文辞,相互唱和,直至崇祯五年致力选编《壬申文选》。“几社六子”的主要代表作是《壬申文选》。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陈子龙条下称:“卧子定‘几社六子’之作,目曰:《壬申文选》[7]。”《壬申文选》二十卷,收录几社作家十一人的社课之作,他们是夏允彝、李雯、彭宾、陈子龙、朱灏、徐孚远、顾开雍、王元玄、周立勋、宋存标、宋存楠。
姚希孟在为《壬申文选》所作的《几社壬申文选序》中称:“近有云间六、七君子,心古人之心,学古人之学,纠集同好,为约法三章。[8]”姚所称的“云间六、七君子”就是指这些参与古文辞创作活动的几社作家们。现将这十一人的文稿按量进行排列(表1):
表1 几社主要作家作品统计表
从表1不难看出,在这十一位几社作家中,以陈子龙的作品收录最多,李雯次之。以作品数量来观察,在几社的文学活动中,陈子龙与李雯已崭露头角,而且陈子龙已经具有领袖风范,他不仅撰写了总领纲要《壬申合稿凡例》,也是经由他“定‘几社六子’之作。”虽然李雯影响不及陈子龙,但观其入选作品数量,与陈子龙不相上下,亦可知他在几社中的重要地位。且《壬申文选》入选的社课之作均是诸子在“三、六、九会艺”中所作。李雯的作品数量之多,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他确实很早地加入到文会的文学创作活动之中。在陈子龙撰写的《几社壬申合稿凡例》中,他特意提到李雯、徐孚远、顾开雍、周立勋四人,足以说明李雯在编纂《壬申文选》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另举几条旁证,证明李雯当时的影响力,宋琬《尚木兄诗序》载:“三十年来,海内言文章者必归云间。方是时,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李(雯)诸君子实主斋盟。所谓云间几社者,皆朋友唱和,鸡鸣风雨之作,何其盛也!”[9];吴晗《影印〈明经世文编〉序》:“‘几社’的主要成员同时也参加了复社。初创时有所谓的几社六子:徐孚远、陈子龙、夏允彝、杜麟征、彭宾、李雯[10]。”至于为何杜登春没有把李雯列入“几社六子”的原因,谢国桢先生在《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认为:“几社创办时共有六个人……号为‘几社六子’,那时创办几社的还有李雯,因为他后来投降到清廷,所以杜登春《社事始末》没有把李雯列入[11]。”谢先生的说法亦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后来李雯仕清,又为多尔衮捉刀,在明清动荡之际失节之事乃大事,被除名被排挤不足为奇。又如,明末诸生方文,曾在崇祯十一年(1638)写过《云间五子诗》,分别写给陈子龙、彭宾、徐孚远、朱宗远、李雯五人,但后来方文在出版《嵞山集》时,特标注“删李雯一首”,可见文人对失节之愤恨。其二,杜登春是杜麟征之子,所以在“几社六子”中将其父亲位列其中,但《几社壬申文学》中,甚至没有收录杜麟征的作品,可见其影响力有限。杜登春将其父亲列于其中,难免引标榜之嫌。
三、“云间三子”的定交时间
“云间三子”作为明清之际富有盛名的文学群体,积极地开展各项文学活动,从诗到词,从文学创作到理论梳理都颇有建树。考察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三人的定交时间,可更好地对“云间三子”这一文学群体的形成过程、群体性质、创作风格进行探微。
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三人并非同时开始交往。李雯与陈子龙的定交时间,在陈子龙自撰《年谱》中有明确交代:“崇祯二年己巳:‘是岁,始交李舒章、徐闇公,益切劘为古文辞矣。[12]’”可见二人在青年时期就已成为莫逆之交,当是时,陈子龙年20,李雯年21。最初的交往均是以文会友,共尊师友,互相砥砺。陈子龙初识李雯便对其古文创作大加称赞。宋征舆在《云间李舒章行状》中说:“(李雯)著诗赋及古文数十百篇,人颇笑之。时同郡陈卧子子龙初举孝廉,名藉甚,性一往无所推许,见舒章诗文,则洒然改容曰:‘此空同、于麟间人也。’走其舍与定交,因偏赞其文于诸公[4]358。”随后,陈子龙与李雯“登堂较艺,月无虚日”,“朝夕研论,以求当于古”。因陈子龙的推举,李雯的声誉也因此得以提高,成为“几社”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后陈子龙与李雯随着交往的时间愈久,二人的交往友谊不仅仅限于文字之交,还包括家世之交和几社之交。李雯父亲李逢申与陈子龙父亲陈所闻均是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进士,二人不仅是同乡还是同年。李雯母亲去世时,陈子龙还为其作《盛孺人传》:“雯与子龙最善。缮部公与先屯部称同年生,交相得也,而雯长子龙一岁。然当幼小时,先君仕京师,雯从缮部公宦东越,故不相见。年二十,始获交雯兄弟,一见如故人[13]。”可以看出,两家原本就是世交,待陈子龙与李雯定交后,两家关系更加亲密。且二人作为几社最早的成员,都秉持着兴复绝学、辅佐朝政的宗旨,故二人不仅年岁相仿,且志同道合,合著《陈李倡和集》。遗憾的是,甲申国变后,李雯为出仕清朝,与陈子龙分道扬镳。
李雯与宋征舆的定交时间在崇祯六年(1633)。宋征舆在《寄李舒章乙酉十月作》中称:“我年十五余,意气颇宕佚。五言三十篇,定交称莫逆[4]503。”虽然宋征舆早在壬申(崇祯五年)之际就加入几社,但并未受知于李雯和陈子龙。杜登春《社事始末》中云:“随于壬申古文之外,另刻《几社会议初集》,扩至百人。宋辕文先生征舆原名元身,与张子美先生安茂并在青年,出为领袖,而六子之昆弟、姻娅、及门之子弟竟起而上文坛矣[6]11。”《几社会议初集》刊刻在崇祯五年,既然当时宋征舆就已经在《初集》之列,则有可能与陈子龙、李雯相识,只是尚未定交。宋征舆称自己在“年十五余”正式与李雯定交,宋征舆生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十五岁应是崇祯六年(1633),那么李雯与宋征舆至此定交。
关于陈子龙与宋征舆的定交时间,宋征舆《云间李舒章行状》云:“甲戌(崇祯七年)征舆以诗受知于卧子,先已或从舒章游,至是相得益欢[4]358。”同书卷八《于陵孟公传》:“卧子试于春官者,皆报罢。归则选暇日辄纵声酒,而与李生益倡和为歌诗,相得欢甚,惟不佞征舆亦时与焉[4]355。”陈子龙于崇祯六年(1633)秋试春官,崇祯七年(1634)落弟回到松江,经李雯介绍,陈与宋于崇祯七年相识。至此,“云间三子”全部定交。
对于明末清初之际的松江地区文学发展来说,“云间三子”抒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个小型的文学群体,它不仅打破了几社课诗的沉闷乏味的局面,促进了云间诗派的发展,还对云间词派有着不可多得的贡献,成为明清词学革新的先驱,为清词的兴盛出力不少。李雯作为这个文学群体的重要一员,其著作颇多,2020年新见李雯尺牍一册,共50篇,但与其文学地位与著作不相匹配的是其研究数量远远低于“三子”之首的陈子龙。对李雯这一长期处于文学边缘的诗人来说,通过对其生卒年、几社地位以及“三子”定交时间的考证,可以助力考察明末清初云间派诗人面对家国变故冲击之时的人格心态变化以及文学理论的创立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