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现状分析与提升
2021-02-26王予匀
顾 青 王予匀
(1.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江苏 淮安 223200;2.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江苏 淮安 223200)
淮安水利枢纽地处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南郊,占地面积约为3.8km2,工程管理范围内包含4座泵站、11座涵闸、4座船闸、5座水电站,充分发挥了灌溉、排涝、泄洪、调水、航运、发电等综合效益。
淮安水利枢纽是60多年来治淮成就的缩影和真实写照,是淮水东流、南水北调线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里运河文化长廊”的终点。经过几代水利人辛勤地开发与管理,淮安水利枢纽逐步形成了水网纵横、植被茂密、风光旖旎、生态平衡的景观形象,又因其水利工程数量多、密度大、种类全、功能复杂、水文化丰厚,2004年7月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顺应新时代水利风景区发展要求,对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深挖景区资源、优化空间结构、拓展景区内涵、整合现有景观,更深层次、全方面地做好景区现状提升工作。[1]
1 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现状分析
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维护、管理,在植被景观、水体景观、建筑景观和水文化景观4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景区范围见图1。
图1 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范围
1.1 植被景观
受益于50多年的工程建设和高标准管理,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内生长有大量植物,种类繁多、长势良好,景区内常年生机盎然、风光旖旎,见图2。淮安水利枢纽地处城市边缘,日常实行封闭式管理,因此景区内的植物景观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人为破坏较少,有利于植被景观长久保持。
图2 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淮安站区植被景观总貌
对景区内植被景观按照植物种类进行分类统计后可以看出,景区内常绿植物占比为66%,落叶植物占比为34%;在常绿植物中,观花植物占比为13%,观叶观干植物占比为87%;落叶植物中,观花植物占比为12%,观果植物占比为4%,观叶观干植物占比为84%。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植物景观分布见图3。
表1 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植物统计
图3 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植物分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中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常绿植物占比相对较高,但是观花、观果植物占比均较低,景区植物景观颜色较为单调。
1.2 水体景观
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位于京杭大运河、灌溉总渠及淮河入海水道3条河流交汇处,3条河流均贯穿景区;此外,景区内还有新河、引江河等水系过境。景区内水体分布见图4。
图4 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水体资源分布
由于多条河流过境,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水体资源极其丰富,水域面积占景区总面积的2/3以上。经过景区的3条主要河流的宽度均在50m以上,因此在景区里既能感受水的灵动、柔美,也能体会到水的辽阔、壮观。但是现阶段水体资源面貌还是以自然样貌、工程样貌为主,缺少进一步的规划、开发。
1.3 建筑景观
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内水利工程密度大、种类多,工程规模以大中型居多,建筑面貌给人以宏伟、庄重的感觉;这些水利工程在空间分布上各自独立却又彼此相连,形成了丛岛状的独特样貌。景区内建筑景观分布和各主要工程样貌见图5。
图5 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建筑景观分布及各主要工程样貌
由于景区内仍有部分老旧工程,且工程维护经费主要用于消除工程的病险和安全隐患,因此部分工程的建筑面貌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景区内的配套建筑和管理设施是以满足工程管理需求来配备的,与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
1.4 水文化景观
经过多年水利工程建设,淮安水利枢纽积累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灌溉总渠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渠”,它的修建与淮河治理紧密相关,工程建成后对根治淮河水患起到了重要作用;京杭运河肇始于隋朝,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淮河入海水道建成于2006年,由入海水道建设而建成的大运河立交地涵工程是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2017年被评为“江苏省最美水地标”。此外,景区在建设过程中还陆续建成了淮河安澜展馆、水泵广场等水文化展示窗口。
虽然淮安水利枢纽在水文化建设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但是现有的水文化展示窗口数量偏少、建筑造型的文化气息不浓厚,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水文化建设。
1.5 景区现状综合分析
通过对景区植被、水体、建筑、水文化4方面景观现状进行分析后,可以梳理出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现有资源组成结构,见图6。
从图6可以看出,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现状条件较好,作为水利风景区的各方面硬件条件基本成熟,但是存在植被景观缺乏深度梳理提升、水体景观未进行亲水拓展、建筑景观亟待整合改造、水文化景观疏于挖掘再生这4方面的短板[2]。另外,从景区整体结构上来看,由于景区是由多个水利工程联合组成的,各工程场地分散、边界不清晰、管理分区不明确,影响了景区总体管理,亟待进行系统性功能分区。
图6 淮安水利枢纽现有资源组成结构
2 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现状提升
对于景区现状分析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和短板,需要景区管理单位开展一系列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全面提升景区质量。
2.1 系统划分功能区
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本身是工程密度大、种类多、重要性高的水利枢纽工程,必须优先保证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从工程监管、安全防护、污染防治等角度考虑,景区内部分工程核心区域在调度运行期间不宜开放,但是,作为水利风景区,其本身又有着开放、游览的需求。解决对立矛盾的方法,就是对整个景区进行系统性的功能区划分,改善景区游览体验[3]。
根据景区现状,结合水利工程管理要求和水利风景区游览需求,可将景区按照实际功能划分为8类共计10块区域,在景区北部利用现有景观、设施和滨水草木,形成工程景观区、滨水游览区、管理及科普教育区,并在景区北部唯一的出入口处设置出入口集散区;在景区中、南部利用现有良好的植被、水体、建筑景观条件,形成较大面积的水文化展示区和工程景观区;同时,为保证工程运行,设置内部管理区,为方便游客以及增加游览趣味设置接待服务区和活力运动区。具体景区功能划分见图7。
图7 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功能区划分
通过系统性的景区功能划分,工程管理区域和游览观赏区域有了明显界限,有利于分类管理,兼顾了工程管理和观光游览两种需求。此外,借由功能区划分,景区深度挖掘了水利风景区中特有的功能区——工程景观区和水文化展示区,集景观观赏和水利科普、宣传于一体,为水利风景区增添了独特的吸引力,是景区重点打造的区块。
2.2 植被梳理提升
对于景区内的植物景观,通过现状分析梳理当前实际情况后,将在此基础上开展专项提升,重点是提高植被丰富度,在做好原有绿地维保基础上调整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例,增添花灌木和地被植物,提升景观层次,形成四季有花的同时,又具有水利风景区特色的植物景观[4]。
景区内的植物景观提升,应遵循相应的植物配置原则:
a.适应性原则。植物选配应结合场地、土壤、气候等各类实际情况,选用耐风、耐水湿、耐寒、耐盐碱以及易维护的品种,保证植物长势。
b.生态性原则。景区对生态保护要求较高,因此选配的植物不能影响现有生态环境或者对景区生态有不利影响。
c.观赏性原则。选配的植物在观赏性上应与原有的绿植有所不同,体现不同的色彩,同时宜在水利工程周边种植,有助于打造开阔的景观,营造疏密有致的观赏效果。
在以上植物景观提升导向和原则指导下,按照功能区划分,可在景区内重点打造观赏花林区和彩叶观赏区。观赏花林区可以分布在整个景区中,在现有植被中增植银杏、红枫、水杉和二乔玉兰、荷花等花卉,增加叶色、丰富花类,提升景区层次感,具体打造区域和预期效果见图8;彩叶观赏区,受制于彩叶植物的生物特性和生长要求,在景区内只能局部打造,营造节点景观氛围,以芒草、落羽杉、三角枫等苗木为主构造暖色区块,形成芒草地,具体打造区域和预期效果见图9。
图8 观赏花林区打造范围及预期效果
图9 彩叶观赏区打造范围及预期效果
通过观赏花林区和彩叶观赏区的打造,可以有效地丰富景区内的植物景观,改变以往单一绿色的植被分布,提升景区整体层次感。
2.3 水体亲水拓展
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内的水体景观主要以水体的自然样貌、工程样貌为主,视野开阔、景致壮观,但游客无法近距离赏水、嬉水。因此,需要在确保工程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改造、调整现有景观水域的岸线、驳岸,适当融入可游憩景观小品,营造滨河观赏带,进行亲水拓展。
景区北侧入海水道附近的滨水游览区水域广阔、滩地宽阔,水体景观和自然景观均较好,同时多种水鸟、鱼类生活栖息在此,富有自然野趣。在此区域内,可梳理堤坡现有植物,结合丰富的水域、自然景观,打造亲水休闲体验区,疏通与适度开阔场地内原有景观水面,合理配置滨水植物景观,提升水体的亲水性与观赏性。具体打造区域和预期效果见图10。
图10 亲水拓展区范围及预期效果
2.4 建筑整合改造
景区原有建筑景观较好,依据功能区划分,下一阶段将着重加强工程景观区的建筑景观整合改造,利用原有建筑,在不改变空间布局的情况下,结合景观营造手段进行改造。
目前,在景区北部的工程景观区依托大运河立交工程和其标志性的安澜双塔,打造出了规模宏大的特色工程景观区。在此基础上,管理单位另辟蹊径,对大运河立交工程进行了亮化改造,营造出工程独特、宏大的夜景,加之工程周边地势开阔,夜晚亮灯时大运河立交建筑景观效果显著,逐渐成为当地地标式的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拍照留念。
通过大运河立交工程的范例,管理单位将进一步开拓思路,深挖景区建筑景观内在潜力,合理整合改造,打造出具有水利工程特色的建筑景观。
2.5 水文化挖掘再生
景区在水文化建设方面有着较为坚实的基础,也建成了若干标准较高、文化内涵和底蕴较深厚的水文化展示窗口。但是,从景区整体来看,水文化的氛围仍不够浓郁,文化深度不够,需要进一步挖掘。依据功能区的划分,可以先在水文化展示区进行深度开展,在展示区内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水文化展示平台,利用原有水利设施,营造特色节点,增加参与性体验[5]。
近几年,淮安水利枢纽对若干老旧工程进行了除险加固,景区管理单位抓住机会,在工程建设中融入了水文化展示的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沙庄引江闸利用除险加固工程新建了水文化景墙,在景墙展示区中保留了原工程部分遗址,在体现自身水文化特色的同时展现了工程历史面貌和水利建设历程。水文化景墙建成后,受到前来参观游客的一致好评,既提升了景区景观面貌,又起到了带有水利特色的水文化宣传作用,成效显著。文化景墙样式具体见图11。
图11 沙庄引江闸水文化景墙
3 结 语
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顺应新时代水利风景区发展要求,从植被、水体、建筑、水文化4方面对景区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并以功能区划分为主导思想,积极践行植被梳理提升、水体亲水拓展、建筑整合改造、水文化挖掘再生这4方面提升重点,力争将景区现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展现出新时代水利工程良好的形象面貌和过硬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