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与实验室诊断

2021-02-26李雪勤訾丹丹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比率外周血

李雪勤,訾丹丹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漯河)

0 引言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于急性增生性传染病,涉及到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发病的原因是感染EB病毒[1]。该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如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中比较多发,一些儿童由于症状轻微或是隐性感染,导致未能及时发现患病,造成疾病进一步进展,给患儿造成更大的健康损害。对于此类疾病,不能仅根据临床表现、体征等进行病情判断,需要进行严密的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以免出现并发症后导致疾病的误诊[2]。为了进一步地分析该病的临床与实验室诊断方法和价值,选取了4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同时与健康儿童进行了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共计42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了同一时期来医院进行检查的正常儿童,共计42名,将其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等一般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对照研究价值。

1.2 方法

研究者入院后分别接受以下检查:(1)抽取静脉血,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对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进行观察,并涂片进行异型淋巴细胞计数。(2)在研究对象空腹的状态下抽取一定量的静脉血,并对红细胞沉降率进行分析。(3)空腹状态下抽取研究对象的静脉血,不进行抗凝处理,进行生化和免疫学检测。

1.3 观察指标

(1)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异型淋巴细胞比率、红细胞沉降率;(2)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 草 转 氨 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 氨 酰 转 移 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总 胆 汁 酸(total bile acids,TBA);(3)免疫功能,包括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M,IgM)、补体C3。

1.4 统计学方法

产生的数据均纳入到SPSS16.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使用(±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血常规及红细胞沉降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白细胞计数>10.0×109/L有17例,占比为40.48%,>20.0×109/L的有3例(7.14%);淋巴细胞比率超过50%的有30例,占比为71.43%,其中最高淋巴细胞比率为95%;红细胞沉降率>25mm/h的有20例,占比为47.62%,其中最高红细胞沉降率为94%,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率>10%的有23例,占比为54.76%,最高异型淋巴细胞比率为61%。

2.2 血生化检查结果对比

经过对各项血生化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对比,发现观察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明显差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功能指标方面,观察组的IgG、补体C3水平比对照组更高,两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表2。

表1 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U/L)]

表1 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U/L)]

组别 例数(n) ALT AST GGT TBA观察组 42 68.71±18.9279.18±20.0344.84±7.6317.20±4.18对照组 42 28.53±5.2132.15±5.4627.09±4.1510.51±2.03 t 15.9364 18.7321 10.5200 9.8537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g/L)]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g/L)]

组别 例数(n) IgA IgG IgM C3观察组 42 1.70±0.6814.21±1.731.65±0.53 0.70±0.21对照组 42 1.51±0.5410.18±1.041.47±0.48 0.15±0.04 t 1.5943 3.5274 1.5078 4.5781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于一种全身性的免疫异常疾病,其传染性较强,发病后的表现主要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等,严重的患儿会累及到全身的多个器官[3]。有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里该病发生的最大年龄为6岁,以2-6岁为最高的年龄段[4]。

在健康的人体中B淋巴细胞的表面会存在EB病毒受体,其会在B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出现生长的现状,并进行增殖。当EB病毒对B淋巴细胞出现入侵后,其会对T淋巴细胞产生激活作用,从而逐渐转化为免疫效应细胞,也就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征性异型淋巴细胞[5]。对于该病确诊时要考虑多个指标,本研究中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率>10%的有23例。在该病的早期,对患儿在确诊的过程中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6,7],患儿发病后的3d就会表现出异型淋巴细胞,从第1周开始会出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第2-3周增多达到最高峰。因此,在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中应反复对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进行检查。该病发生后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也会累及到患儿的全身脏器及免疫系统[8,9],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其部分的体液有免疫异常,同时容易发生肝功能损害。且发生肝损害与患儿的年龄有关系,年龄越大和年龄越小的患儿发生肝损害的概率越高[10]。

综上所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发生肝损害及免疫功能紊乱的概率较高,因此,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肝功能的保护工作,并进行免疫调节,从而使疾病对患儿的机体伤害降低,促使患儿及早康复[11,12]。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比率外周血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单核细胞亚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移植单核细胞对中枢系统不同病变趋化作用的PET/CT示踪观察
比率分析公司财务状况——以步步高及永辉超市为例
千点暴跌 两市净流出逾7000亿资金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