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水族中小学生龋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021-02-26王开明丁盈银陈秀云吴冬蕾宋国琴罗廷凤
王开明,丁盈银,杨 麦,陈秀云,吴冬蕾,宋国琴,罗廷凤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都匀 558013)
龋病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口腔疾病,严重者会影响其生长发育[1-3]。影响龋病的发病因素很多,除生活水平、口腔卫生知识和医疗条件等外,还与民族、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国内外已有部分文献对少数民族人群龋病的研究,认为龋病流行与民族有一定的关系[4-5]。近期有涂曾辉等报道贵州仡佬族、苗族等儿童患龋情况[6-7],但缺乏对水族中小学生龋病发病情况的调查资料。为掌握水族人群龋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为当地口腔卫生疾病预防的策略制定提供参考,笔者于2018年7~8月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人群进行了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水族人群集中居住的水龙乡、三洞乡、唐州乡及中和镇的4所中心学校(包括小学和初中)为调查单位,选择7~16岁间的水族中小学生(1~8年级)为调查对象,共随机抽取2 171人(男1 143人,女1 028人)进行龋病检查。调查前取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及学校许可,并告知被调查学生,而且自愿配合调查,调查资料对其隐私进行保护。
1.2 方法
1.2.1 口腔检查方法 按照WHO推荐的龋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标准,自行设计调查表格。在人工光源下利用一次性口腔检查器械盒(包括有平面口镜、探针等)进行口内探查。按照象限顺序逐牙检查,并当场记录所有乳、恒牙患龋情况。记录乳/恒牙患龋牙数(d/D)、因龋失牙数(m/M)和因龋补牙数(f/F)。分替牙期(7~12岁)和恒牙期(13~16岁)两组统计患龋情况。
1.2.2 质量控制 参与调查者均为口腔医学专业人员。调查前对参与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统一龋病的诊断标准,熟悉表格记录方式,并要求对检查结果采用统一记录标准和格式。龋病诊断标准:凡是点隙沟及光滑面有明显的龋洞、釉质下破坏或探及洞底软化、洞壁龋损者记录为龋齿,包括因龋坏填充者。调查时,两人一组、检查和记录分开,采取现场检查、现场记录。由专人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核对校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 结果
2.1 7~12岁(替牙期)年龄组乳牙患龋情况(结果见表1) 共调查1 302人,其中男713人、女589人。该乳牙总患龋率为51.64%,其中男生乳牙患龋率为54.70%、女生乳牙患龋率为47.88%,二者比较差异显著(χ2=6.01,P<0.05),男高于女;7~12岁乳牙龋均分别为:3.15±2.93、2.58±2.72、2.22±2.59、1.80±2.11、0.59±1.27、0.64±1.22,随着年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该组平均龋均为男(1.82±2.47)、女(1.51±2.15),男女合计总龋均为(1.68±2.34),男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38,P<0.05),男高于女。1 302例中,总因龋补牙数为35个,龋补率为1.57%。
表1 7~12岁(替牙期)年龄组乳牙患龋情况统计表
2.2 7~12岁(替牙期)年龄组恒牙患龋情况 7~12岁组恒牙总患龋率为13.52%,其中男性11.22%、女性16.30%,二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7.12、P<0.01);总龋均为(0.26±0.71),其中男性(0.23±0.69)、女性(0.29±0.74),二者比较男女差异无显著性(t=1.54、P>0.05);龋补率为0.59%。
2.3 13~16岁(恒牙期)年龄组患龋情况( 结果见表2 ) 共调查869人,其中男性430人、女性439人。总患龋率为35.44%,其中男性27.91%、女性42.82%,男女患龋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21.13,P<0.01)。总龋均为(0.72±1.22),其中男性(0.54±1.07)、女性(0.91±1.33),男女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t=4.51、P<0.01);龋补率为0.32%。
表2 13~16岁(恒牙期)各年龄组患龋情况
3 讨论
3.1 样本的代表性 为保证调查对象为水族人群,本次抽样调查地域按照人类学调查方法,先分析水族人群的分布情况,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水族人群的集中居住地,该地水族人口占全国水族人口数的80%以上,按照东西南北中方位在水族人口集中分布的三都县水龙、中和、三洞和塘州等乡镇的四所中心学校,对1至8年级学生进行随机分层整群抽样调查。该地区人群都是世居的,水族人群较集中,调查结果可反映水族中、小学生人群龋病患病情况[8]。
3.2 水族中小学生患龋率和龋均偏低 此次调查结果总体来看,贵州水族中小学生患龋率和龋均与国内乌鲁木齐市、辽宁等地区报道的结果比较偏低[9-10]。7~12岁组乳牙的患龋率(51.64%)和龋均(1.68±2.34)低于本省遵义地区仡佬族和苗族儿童;12岁年龄组患龋率(乳牙)33.7%、龋均(乳牙)(0.64±1.22),接近国内水平(患龋率34.5%、龋均0.86),而恒牙患龋率(14.86%)和龋均(0.26±0.71)结果偏低[11-12]。主要原因可能与生活习惯有关,水族人喜食酸辣调味,有无菜不酸、无菜不辣的习惯,刘俊等研究证明食用酸汤是燃煤型氟中毒(氟 斑 牙 和 氟 骨 症)的独立保护因素[13],可能食酸与患龋率低有关。其以大米为主食,精细食物摄入量少,同时因该地区经济、生活水平的限制,儿童零食、含糖饮食摄入相对少也是原因之一。还有,因为是替牙期,恒牙正在萌出、口腔情况复杂也可能导致调查结果有一定偏差[14-15]。13~16岁组恒牙龋患率(35.44%)和龋均(0.72±1.22)接近国内水平,在替牙期同时存在乳牙和恒牙,乳牙患龋高于恒牙,结果与伊善君等调查结果类似[16-17]。乳牙的患龋率和龋均均为男高于女,但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的患龋率上升快于男性,到恒牙期其患龋率和龋均女性大于男性,主要原因可能与女性恒牙萌出时间早、爱吃零食、户外活动少及牙的发育差等原因有关[18]。
3.3 水族中小学生龋病防治条件差 调研发现,该地区所有的乡镇医院没有设置口腔专科,无口腔医生和口腔专业设备,本次调研结果恒牙龋补率几乎为零,没有进行窝沟封闭等预防措施,无龋病的防护意识,对牙的健康保护不重视,与没有口腔健康的服务资源有关,情况与四川凉山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类似[19],因此对龋病的流行和预防需要加强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