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黄旭初先生
2021-02-26王东升
□ 王东升
黄旭初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八年,每当我翻阅《黄梅戏艺术》杂志时,黄旭初先生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的面前。
1963年初夏,当时坐落在市人民路的安庆市群艺馆,群众文艺辅导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像京剧、黄梅戏、歌舞、表演等都在有序地进行排练。一个周末的上午,我陪一位朋友到市群艺馆学唱京剧,在办公室里,我与黄旭初先生相识。当时有焦伟、张斗文、刘萍、黄旭初等几位前辈,还有不少来市文化馆参加排练的文艺爱好者。应大家的请求,刘萍老师演唱了一首电影《柯山红日》中的插曲:“一整夜北风吹北风吹柯山,柯山的奴隶们饥寒伴雪眠,无数的血泪凝成红晶珠,项上的铁链透骨寒。奴隶们盼望……”,黄旭初先生二胡伴奏。二胡声伴随着刘老师的歌声,让我仿佛看见柯山上的农奴饱受饥寒交迫……当时黄旭初先生只有二十几岁,是市群艺馆里最年轻的一位群众艺术辅导员。也许是我们的年龄比较接近,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萌生向他学习的念头。
当天下午,我找到黄旭初先生,说想跟他学习音乐知识,他欣然同意。自此,每逢休息日我都会到市群艺馆或黄旭初先生的宿舍,学习简谱、五线谱及有关音乐知识。有时,黄旭初先生还向我讲解京剧锣鼓知识及各种《锣鼓经》,如急急风、四击头、五击头、导板头、快长锤等等,使我获益不少。通过学习我基本上能做到识简谱和五线谱。黄旭初先生面貌清秀、为人谦和,不张扬,与人共事总是先为他人着想。此外,先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手行楷写得潇洒自如,每逢春节我还常求他的墨宝一幅,他也会应允。他还勤于文学创作,曾写过电影文学剧本。黄旭初先生处事低调,在和先生的交往中,他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1983年下半年,黄旭初先生调到安庆黄梅戏学校,自1984年起与王兆乾先生轮流担任《黄梅戏艺术》杂志责任编辑,此后黄旭初先生一直从事于《黄梅戏艺术》杂志的编辑工作。1986年以前《黄梅戏艺术》杂志还是不定期刊物,1986年开始正式定为季刊,一年发行四期。到1989年《黄梅戏艺术》杂志总第27期,黄旭初先生由责任编辑改为主任编辑了。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黄旭初先生对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的研究、传承及未来发展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在主持编辑《黄梅戏艺术》杂志时,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黄旭初先生原先是从事群众艺术辅导工作,调到《黄梅戏艺术》杂志编辑部后,编辑工作同样做得有声有色。
1985年我调到市黄梅戏三团工作(即原安庆黄梅戏剧院直属队),三团上班地点就在黄梅戏剧院办公楼一层,这时《黄梅戏艺术》杂志编辑部也已搬迁到办公楼三楼。1987年黄梅戏剧院分配给我一套坐落于办公楼东头二室一厅的房屋,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使我有时间、有机会经常接触黄旭初先生,向他请教学习。
剧团空闲的时候,我经常到黄旭初先生办公室坐坐,多数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工作。先生有时也向我介绍他在审稿改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趣闻轶事,推荐一些好的文章给我看,令我受益良多。自1986年起,黄旭初先生每期都会赠送一本《黄梅戏艺术》给我,自此我也就养成阅览《黄梅戏艺术》的习惯,我也通过《黄梅戏艺术》而了解到有关黄梅戏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后来因工作需要,我调到了安庆市图书馆工作,与黄旭初先生的交往渐渐少了。2002年底到2003年初,因忙于装修新购买的住房,黄旭初先生生病逝世后我才知道。黄旭初先生生病及逝世我未曾去探望和悼念,感到深深的歉疚和无比的遗憾。黄旭初先生的离去,让《黄梅戏艺术》杂志失去了一位兢兢业业的编辑,我也从此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今年是《黄梅戏艺术》杂志创刊四十周年,我们缅怀黄旭初先生,感谢他为《黄梅戏艺术》杂志默默贡献近二十年。如今《黄梅戏艺术》杂志内容丰富、版面精致,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是宣传黄梅戏的优秀刊物,这与黄旭初先生、马兆旺校长、王兆乾先生等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