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语文的“教”与“学”应是有“温度”的

2021-02-25余祝敏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期
关键词:引导者知识趣味

余祝敏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但在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下,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笔者提出了“有温度的语文”这一概念,本文主要论述本概念提出的背景和操作的可行性。

【关键词】语文;有温度;引导者;主体;知识;趣味

笔者是一所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每次接到一批新学生,笔者都会做一项关于語文的小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不少学生一直以来都不太喜欢语文,因为它枯燥、死板,不是背就是默,现代文长,古诗文难懂,作文无话可写……

为什么语文作为一门主要课程,且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却遭到农村大部分学生这般的“冷待”呢?通过了解研究,笔者找出了以下原因:

第一,家庭因素。我校虽面向全市招生,但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占多数,而来自城市的学生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母都是忙于工作的打工一族。这两种家庭,因经济原因,很多时候家长用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相对较少,更难以很好地引导孩子阅读书籍,品味经典。所以,学生从小机械化的学习较多而受书香熏陶的概率却不高。

第二,语文课的“天平”倾斜了。虽说素质教育已提出了许多年,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但考试仍是最实用的选拔人才方式,所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语文教师重分数、轻素养。如,题海战术令学生对习题反感;赶课时令学生难以消化,这样整天围绕考试进行教学,忽略了让学生领略“语文美”这一关键点,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的麻木、厌倦之情便生成了。

为纠正学生对语文的错误认识,笔者经过思考、实践、总结,近年,笔者提出了“有温度的语文”这个概念,所谓的“温度”是指让语文不再死板,而是让它活起来,具体指学语文知识,感受语文趣味,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创作。而要达到以上所说效果,笔者认为要突破两个关键点:

一、作为引导者的语文教师

“素质教育”虽已提出多年,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而形成的传统观念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很深,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评价主要还是升学率。作为语文课的引导者,语文教师任重道远。要实施“有温度的语文”,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至关重要。我们要先让自己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这不是指不重视考试,而是指要明确语文不止要出成绩,还要对学生进行语文美的熏陶,教师的引导要注重灵活性、全面性,而不是片面性。只有作为掌舵者的语文教师找对了方向,学生才能在更广阔的语文海洋中驰骋遨游。

二、作为主体的学生

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语文,是因为觉得它深奥、遥远、不接地气,进而显得高冷,而“有温度的语文”是要让语文“活”起来,要“活”起来,就得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所以,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关键,也就是说语文教师的“教”要想方设法将作为主体的学生拉进语文的世界,令其愿意学,学有所得。经实践总结,简单且可行的措施如下:

(一)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在讲台站久了,容易形成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一切从教师的视角出发,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独特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思想的“小火花”难免会在我们的武断下熄灭,这样学生又怎么会喜欢这门课呢?笔者有一习惯,每学期结束都会就语文课的情况向学生做一次调查,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笔者发现一条规律:原来许多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之一是笔者常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这让他们有自信,他们喜欢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习。这给笔者的启示是自信是洒向学生内心的阳光。学生一旦树立了自信心,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而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方法有:1.给予学生学习上额外的帮助,如课后辅导、谈话,让其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善意;2.兼顾所有学生的理解程度,不让其感到为难;3.肯定学生的标准不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努力的态度,等等。

(二)知识的讲授要落实到位,不能急于求成,忘了根本

语文这门课具有工具性的特点,所以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很重要。但近几年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上重视形式,而淡化了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这样会导致语文课变得根基不稳。如,语文生字教学这一环节,有些教师将这一环节设计为略讲部分,安排学生自学预习,课堂上读读,错的更正一下就可以了。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便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给课堂减负,但长久下去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如,过于生硬的学习模式会导致学生对字词学习不重视,且失去兴趣。文字、词语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学得不好,就如用劣质的砖头盖大楼,不牢固,容易坍塌。所以,笔者认为,这一环节应重视,应教得轻松有趣,学得趣味无穷。刘松林教师在《语文教学艺术》这本书中介绍了她生字教学的经验,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落实到位且不显得枯燥无味,值得学习借鉴。笔者结合学生的学情摸索了一套做法:先要求学生提前查字典预习,堂上挑重点讲解,往往那些常用的和容易写错的字词就是要重点解说的,最后检测,如速记抢答(教师出示词语解释,学生抢答)、看拼音写汉字、造句等,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记住生字且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

(三)课堂切忌流于形式,生硬化

记得曾听过一节课——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的《童趣》,整节课下来笔者都觉得无聊难熬,因为整节课都是在学习字词,而忽略了一个最能触动学生的点——“趣”。现在教学改革思潮四起,传统的语文课堂也迎来改革的潮流,但有些教师对于新思潮的冲击表现过于激进,未消化、未联系实际就已草草启动,形式大于内容、虚多实少的弊端便会凸显,这严重影响语文教与学的质量。所以尽量找到符合学生心理的切入点,符合学情、深入浅出才是最有效的课堂设计。

(四)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令学生喜欢语文并主动学语文,培养兴趣这一步必不可少。笔者常在课堂上“留白”,激发学生课后想办法找答案的欲望。如,介绍《狼》这篇课文的作者时,笔者说:“大作家蒲松龄也会遇到创作素材短缺的时候,但听闻他有一个妙法(此时学生兴趣正浓),不过这一传说没得到考证,所以堂上我不便说,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己查查。”在学习“憔悴”这一词语时,笔者马上诵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学生“哇”的一声发出赞叹,笔者说“不要误会,这不是出自我之口,这是一首词中的名句,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查。”笔者还喜欢搜集与语文有关的精彩视频资料与学生分享,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世界不仅仅是白纸黑字的书籍,还有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存在。如,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让其感受诗词的美好、文化的精粹,观看国际大专辩论赛《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让其感受到知识储备、思维辩证、口头表达的魅力。

(五)创设“舞台”,运用语文

为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教师应适当地创设一些机会让学生展示语文才能。基础级别,如,笔者为每位学生设计的堂上“课前三分钟表演”,这是一个充满期待、充满活力的环节,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具体要求不高:内容、形式不定,但表达一定要清楚。多年来,精彩的表演不少,如,讲故事、朗诵、相声、小品、笑话、名言名句赏析、小型节目主持等,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与表达能力,还能振奋学生上课的精神,有利于课堂的有效开展。高级别的有课本剧改编与表演、原创剧本创作与表演。多年来,笔者与学生共同创作的作品有课本剧改编《那些年我们赶走的叔叔》《21世纪最强山寨版灰姑娘》《武松打虎》《我为机狂》,原创剧本有讲述校园生活的《我们同成长》《星星的故事》《穷小子与富二代》、台山话改编单口相声《小话西游》等,以上作品均在每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上向全校师生展示,反响热烈,深受好评,而参与的学生都收获不小:成功的喜悦、语文运用能力的提升等。学生为完成一个展示,他会主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研究要点、选择最佳展示方式,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过程。

总之,语文是一支悠扬悦耳的乐曲,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语文的世界应是广阔无垠、精彩绝伦的。作为语文教学的引导者,面对语文基础参差不齐的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消除学生与语文的隔阂,为其打开一扇门,令其愿学、乐学、活用是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松林.语文教学艺术——献给青年教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玉萍.一份特别的教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引导者知识趣味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午睡的趣味
重视高中历史学科才能提升教学效率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新形势下农村初中班主任角色
爱与知识的力量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