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滨海湾新区加强制度创新
2021-02-24王际娣
王际娣
東莞滨海湾新区(下称“滨海湾新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圈的几何中心,规划总面积84.1平方公里。滨海湾新区作为东莞“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之一,围绕东莞市“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任务和价值追求,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高端电子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
自2017年10月滨海湾新区正式揭牌以来,这位粤港澳大湾区的“新秀”已初露锋芒,生态与产业齐飞的滨海生态智慧新城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及“双区”战略的深入推进,滨海湾新区作为东莞新一轮对外开放重要窗口的作用更加彰显。
日前,《小康》记者就新的一年里滨海湾新区的发展愿景,对滨海湾新区进行了采访。新的一年滨海湾新区将以“未来城市”的标杆形象更加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时,加强构建对外开放新理念等5大领域24个方面开展综合改革探索,为东莞制度创新提供新区经验。
重塑城市空间格局 提升城市品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了滨海湾新区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的新使命,以此为契机,新区驶入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近年来,新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推进与大湾区核心城市互联互通。
其中,在交通枢纽方面,打造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把握省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重大机遇,推动深茂铁路及滨海湾站建设,全方位对接中心城区及广州、深圳轨道交通网络;以品质交通千日攻坚为契机,加快推动新区与深圳对接、东莞“三心”互联互通,力争打造成为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
在生态环境方面,构建通山达海的生态格局,加快“一廊三绿心三水系”及交椅湾20公里潮汐碧道系统规划落地,全面启动滨海景观活力长廊、威远岛森林公园等项目建设,以生态为产业和城市赋能增势。提升历史当代相得益彰的城市内涵,注重延续城市文脉,谋划打造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炮台遗址、海战博物馆、虎门大桥、威远岛森林公园等重要资源“串珠成链”。
深化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探索建立智慧城市应用创新研究平台,推动交椅湾市政道路全面智慧化,抓好5G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新区5G网络全覆盖。
打造新一轮对外开放重要窗口
疫情下,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加快推进,“双区”战略的机遇更加凸显。新一年,滨海湾新区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制定出台滨海湾新区打造高质量对外开放平台实施意见及扶持办法,谋划建设上市企业总部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园、湾区大学科技园,着力打造一流的产业发展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助推东莞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
积极对接广深“双城联动”,推进与前海自贸区、大空港地区、海洋新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平台的交流合作,落细落实《广州南沙新区东莞市滨海湾新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挥连接南沙、前海自贸区的区位优势,构建“7”字型的环珠江口自贸区融合发展格局。
打造特色莞港合作平台,深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离岸创新实验区研究成果,在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上先行先试;谋划建设莞港“三链”融合创新区,推动香港与东莞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融合;依托滨海湾青创城、青创广场等载体,争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试验区。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实施制度创新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框架下,滨海湾新区将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引领发展新高地,接下来新区将从高质量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制度创新、营造市场化国际营商环境三大方面发力,承担起引领东莞经济未来30年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争创更高水平更高层级平台,推动滨海湾新区纳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范围,率先全面借鉴复制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高质量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索建立科技类企业扶持机制,打造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为适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创造条件。
加快综合改革创新实验区探索,以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目标,重点在构建对外开放新理念、国际合作新平台、城市发展新空间、开放型新产业、国际接轨新体制5大领域24个方面开展综合改革探索,打造先行先试的“政策特区”。
以新区与虎门镇融合发展为试点,滨海湾新区推广复制功能区改革试点经验,探索新形势下的园区平台发展模式及市、区、镇的共建共享机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深莞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财政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市政公共服务单位事项“一窗受理”,推动实现社会投资项目“土地摘牌即开工”,依托滨海湾版权产业服务中心,争取设立东莞市版权保护站,争取面向港澳的跨境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落户新区,为创新发展提供知识产权支撑。(黄伟彬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麦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