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球之肾”,数字技术能做点啥?
2021-02-24
湿地日的由来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什么是湿地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同时又规定:可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区域。湿地又被称为“地球之肾”,主要可以分为:内陆湿地:沼泽、泥炭地、湖泊、河流、洪泛地、沼泽。碱沼近海湿地:盐沼、河口、红树林、泻湖。珊瑚礁人工湿地:鱼塘、稻田、水库、盐田等。
我国湿地现状
我国于1992年加入《拉姆萨尔公约》。目前我国湿地总面积(不包括港澳台)5342.0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率5.56%,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分布。全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保存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有湿地植物4220种、湿地植被483个群系。脊椎动物2312种,其中湿地鸟类231种,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
新技术在湿地保护中的应用
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数字技术都可以应用在湿地保护上。
1.湿地基础数据管理
对湿地动物资源数据、湿地植物资源数据、湿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录入、导入可视化,通过对湿地航片或是湿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可对湿地基础数据进行历史查询或是空间查询。
2.湿地动态监测
基于物联网技术,部署适用于湿地环境的在线自动化监测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到生态监测服务平台,综合平台提供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存储、视频监控、告警预警、数据展示以及用户接入功能,可以广泛应用于湿地生态环境的水质、水文监测、土壤监测、气象监测、环境监测、动植物监控等领域,可以为动、植物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更加安全、准确、便捷的观察手段,为生态保护、科研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如:湿地生态保护视频监控、鸟类活动实时视频展示、湿地车辆船舶调度管理、摄像头人工智能識别鸟类、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等等。
3.湿地公园移动平台
移动端具有轻巧便携的特性,无论是手机还是平板,将系统装入移动端后,巡护人员只携带简单的巡护设备,就可以在湿地开展观察记录及巡护工作,不但减轻了巡护人员的负担,也使巡护工作更加高效、智能。
应用移动平台APP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采集;实时定位,位置共享;记录巡护路线;一键上传采集信息。
4.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湿地公园信息化管理平台监测、查询湿地公园中的动植物资源分布情况,以及一系列基础监测数据的动态变化情况,可以全方位挖掘与展现湿地资源数据信息,对湿地生态保护区的发展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统计结果以不同形式输出。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全面掌握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预测发展趋势、分析变化原因,并提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对策与建议,为湿地管理、科学研究、有效管控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
5.湿地公园管理
云计算不仅可以为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应用服务提供虚拟化服务,还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远程监测、远程办公、移动接入、智能告警、智能宣教、智慧旅游等服务。
有了这些技术的加入,就可以实现从源头掌握各种湿地生态数据,保护和合理利用好湿地,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