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研究让我确信:国际间要合作
2021-02-24马小玲
马小玲
我就读于荷兰莱顿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是如今荷兰首相马克吕特的同系师妹。说起政治学,大家脑中浮现的第一形象可能是我们的“外交天团”在发布会上金句频出的样子。其实,这只是政治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政治学包括国际关系、组织建立、资源开发、人类行为和博弈论等等,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在我的硕士阶段,我主攻的方向是“國家间的和平与斗争”。
我的硕士研究,所有的政治学理论都基于三大论述,这三个基础观点支撑了我后续的所有研究。第一个是Lijphart的Consociational Democracy(可协商式民主)。它论述了广义上的民主,即全民参与国家决定、共同协商投票,但如果把权力分散至每一个人,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会导向一个极大的错误,因此,领导层带领广大民众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的决策方式。
第二个,是Putnam提出的“独自打保龄球”论述。今天的人们,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在与邻居一起喝咖啡聊天,一起走进俱乐部去从事集体行动,而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去打保龄球——这也正是这个研究主题的由来——由此,公民参与的衰落将会影响民主质量。
第三大理论,则是非常著名的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这个学派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的稀缺性,会为获取安全而展开的激烈竞争会迫使国家采取进攻性的战略,结果便常常导致冲突和战争。比如,两国的合作通常会以一方违约而夭折,因为无论哪一方在军备上稍加关注,另一方就会紧张地增加自身军备以应对可能来自对方的武力冲突,进而,双方陷入安全困境,合作失败并导致冲突。对于大国来讲,对于安全的需求使得他们被迫最大化地扩充它们的相对权力,因为这是获得绝对安全的唯一途径。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实现世界霸主的状态,而地区霸主则会层出不穷,世界将会一直处于竞争与打压的状态之下。不过,针对现实性进攻主义,反对的声音也很多。其中包括探究国家合作的学派,他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则乐观许多,认为国家间会因多种原因选择合作,因此稳定才是世界的常态。而我最新的研究,正是基于此学派展开的。
2019年初,我开始了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把研究问题定在了探讨中日两国双边合作的动力和阻碍上。彼时,日本首相安倍在3个月前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这是时隔7年之后日本首相再度访问中国,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此前,因与美国的贸易战,中国遭受了很大的贸易冲击,日本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在中国相应减少了对其零部件的进口之后,贸易量锐减,经济状况恶化。对于共同利益的寻求使得中日两国达成了自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合作,例如在东南亚、非洲等第三方市场上开展了众多基建合作项目。
2020年11月15日,中国、日本及其他13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最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国家间的外交政策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基于经济状况、国内需求、外部环境等因素随时发生变化。国家间需要以实际行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并最终为世界经贸的稳定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