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王母蟠桃与美国桃花节

2021-02-24刘小方

百科知识 2021年3期
关键词:桃子桃树

刘小方

如果穿越时空来到先秦时期的长安、洛阳或临淄,吃货们可能会失望了,因为那时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并不发达,肉类只能在年终或重大祭祀时才能吃到。蔬菜的种类也偏少,土豆、辣椒、菠菜、胡萝卜、茄子、南瓜还没有引种,就连我们现在最常见的西瓜、香蕉、菠萝、草莓、杧果等水果也都没有。在那些为数不多且能大饱口福的水果中,桃大概是最美味的一个了。

无论是作为时令水果,还是观赏花卉,“桃”长期以来都为中国人所喜爱和歌咏。成书于汉代的儒家经典《礼记》将桃奉为“五果”之一;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直言说“凡言草木之花,矢口即称桃李,是桃李二物,领袖群芳者也”。生活中,中国人用“投桃报李”来表达相互之间的尊重,用“面若桃花”来形容女孩子的美丽,用“桃园结义”来代指异姓兄弟的情谊,用“桃花源”来描述理想的乌托邦,用“蟠桃”比喻长生之果,用“桃木”作辟邪之物……据统计,仅《全唐诗》中与“桃”相关的诗就多达1324首,位柳、竹、松、荷之后,列第五位,足见诗人们对它的喜爱。

早在丝绸之路兴起之前,中国人就留下了吃桃的记录。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就记载过鲁哀公赐孔子桃,《周礼·天官·笾人》中也说给周王进献水果竹器笾中就有桃,“馈食之笾,其实枣桃干榛实”。最迟在2世纪前后,桃子就已沿河西走廊,经新疆进入印度,后又传播到波斯、罗马和希腊,15世纪又由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大陆。所以至今,印度北方语系中仍将桃子称为“至那果”(意为“中国果”)。而在英语、法语、葡萄牙语中,桃子对应的单词都为“Peach”及其变型。从词源上看,桃(Peach)与波斯(Persia)密切相关,其原意就是“波斯果”。不同语言对桃子的不同称谓,清晰流露出桃子旅行的古老信息。

桃子的中国旅行

西方农艺学家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桃树栽种培育的起源地在中国。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指出,由于“桃”没有地道的梵文和希伯来名字,因此不可能原产于亚洲西部,而只能来自中国。通过对中国水蜜桃、重瓣花桃、蟠桃等生育特性的研究,以及与英国、法国桃树特性的比较,达尔文认定欧洲的“桃”都延续着中国的血缘。近代瑞士—法国植物学家德堪多(1778—1841年)在其《农艺植物考源》一书中明确指出:“某敢深信桃树之原产系在中国而非西亚也……中国通西域之路开辟极早,则以桃核越山渡岭而传入喀什米尔、不花剌(Bokhara),及波斯诸国自属可能之事。推测其为时当在梵语民族迁徙与波斯、希腊交通往还时代之间。”

那么,在地大物博的中国,桃树最先是从哪里开始栽培的呢?从文献的角度看,西周初年的《诗经》中就已经有了桃子的身影。如《诗经·魏风》中有“园有桃,其实之殽”这样的人工栽培桃树的描述;《诗经·周南》篇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歌颂桃花美艳的诗句。其中“魏风”所指的是黄河以北及山西广大区域,而“周南”则为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包括了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等地。也就是说,3000多年前,桃树已经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被广泛栽种。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的商代遗址中,就发现了距今3000年的人工栽培桃核,这也证实了《诗经》所言不虚。

那么是否意味着桃子是从北方旅行到全国的呢?恐怕还不能,因为近年来的中国古植物考古发现又提供了不同的“桃源”视角。如2014年,浙江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在杭州萧山区湘湖村的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7500年前的桃核。2015年7月,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古生态组的科学家周浙昆、苏涛在英国著名《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题为《中国西南化石证明:桃子比人类先达》的论文,称在昆明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桃核化石,化石距今已有260万年!凡此种种,似乎说明南方才是桃树的最早栽培地区。

有趣的是,古人关于桃子起源还有着东、西两个方向的描述和推测。大约成书于东晋年间的《汉武帝内传》中有这样一则桃子的故事:“七月七日,西王母降,命侍女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鹅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 在故事中,西王母赠送仙桃给汉武帝品尝,这些桃子个大味美,但无法在中原栽种,只能产自西王母修行居住的地方。那么西王母住在哪里呢?《山海经》说:“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从大致位置来看,西王母应该居住在古代长安以西的遥远地区。

由于“桃”“道”谐音,随着道教的兴起,桃被赋予了不少神秘功能,如辟邪、长生等。桃树的栽培地也被附会到了海岛之上。在宋代罗愿的《尔雅翼》中,桃树就生在东海:“桃能去不详。故古者植门一桃梗,出冰一桃弧,临丧以桃秽。《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仙木也,故厌伏邪气,制百鬼或曰‘东海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木,蟠居三千里,其枝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当然,相比于西部,我国东部自然环境更加优越,更适合桃子的生长。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就收录了数十种桃,其中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如他指出“水蜜桃,独上海有之,而顾尚宝西园所出尤佳。

总而言之,在外来果蔬大规模地进入中国之前,桃子就已经旅行到全国多个地区,可谓“桃满天下”,堪称早期中国的“国宝级”水果。

西行路上的中國桃子

对罗马人而言,桃子来自东方的波斯,所以他们把桃子称为“波斯果”。自然史学家老普林尼(公元23—79年)在他的《博物志》中就描述了几种生长在罗马的桃子。他还认为,和苹果、梨一样,桃子是和凯撒的军团一起穿越欧洲的。

对于波斯地区产桃,中国史书上也有记载:“至十一年,其国(康居国)献黄桃,大如鹅卵,其色如金,亦呼为金桃,诏令植于苑囿。” 这则记录来自北宋初年王傅撰写的《唐会要》,说的是唐贞观十一年(637年),中亚的康居国为了表示向唐帝国臣服,特意向唐太宗供奉当地的特产—“金桃”。作为唐代经营西域的重要证据,这则记录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稍后的《太平寰宇记》《册府元龟》等都原文转录了它。美国汉学家谢弗甚至以此为题,写下了著名的中西交流史专著《撒马尔罕的金桃》(汉译版译名为《唐代的外来文明》)。

中亚古国康居,又称“悉万今”,或翻译为“撒马尔罕”,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从时间上看,唐初的撒马尔罕正处于波斯萨珊王朝的势力范围之内。那么撒马尔罕的金桃是自身培育的还是外部传播而来的?历史资料显示,金桃有可能是从印度北部的旁遮普传播过去的,因为早在贵霜王朝的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王(约78—120年)时期,桃子就已经从中国来到了印度北部,为桃子的继续西传奠定了基础。

记录桃子西游记的,正是玄奘法师。他在《大唐西域记》卷四“至那仆底国”中记录道:“昔迦腻色迦王之御宇也。声振邻国,威被殊俗。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赏遇隆厚。三时易馆,四兵警卫。此国,则冬所居也。故曰至那仆底(唐言汉封)。质子所居,因为国号。此境已往洎诸印度,土无梨、桃。质子所植,因谓桃曰‘至那你(唐言汉持来)。梨曰‘至那罗阇弗呾逻(唐言汉王子)。故此国人,深敬东土,更相指语:‘是我先王本国人也。”意思是说在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声望震慑邻国,来自今中国新疆地区的某个国家,畏其声威而送去本国王子当人质。迦腻色迦王对于远道而来的人质相当礼遇,让他居住在至那仆底(意思是“中国领地”,位于今印度旁遮普邦的费罗兹普尔)这个地方。这里原来没有梨、桃等水果,正是这位人质王子从中国带来梨树、桃树并栽种于此,才使此地有了梨和桃。

关于这位“河西蕃维”的“质子”,有学者认为他很可能是东汉时西域疏勒国国王的舅舅臣磐。因为《后汉书·西域传》明确记载:“安帝元初(114—120年)中,疏勒王安国以舅臣磐有罪,徙于月氏。月氏王亲爱之。”关于月氏与贵霜的关系,历史学家徐文明认为“中亚史上,月氏始灭大夏,后又为先据大夏的贵霜所灭,然后又由小月氏取代贵霜王朝,复兴月氏王统,期间曲折复杂,难以悉知”。从地理位置上看,疏勒位于今新疆喀什,扼守中亚与中原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西汉时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立西域都护府,从东汉永平十六年到永元十二年(73—100年),定远侯班超就一直驻守在这里,所以疏勒国质子自称“汉王子”是极有可能的。2020年7月30日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发表了关于新疆桃树考古的最新成果,文章称“考古发掘显示,新疆的(库尔勒)营盘墓地、(和田)山普拉墓地均出土过桃核遗存,其年代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无疑,历史记录和考古发掘都证实了玄奘的记录:即桃子是汉代经中国新疆南疆地区先传播到印度北部,然后再由印度北部旅行到波斯的。

美国历史学家、《中国伊朗编》的作者劳菲尔也认为:“玄奘在公元630年记述的五百年前发生的故事,虽是他在印度无意听说的口头传说,但是他这人是确实可靠,已久经考验……我之所以接受玄奘的记载,有着两个原因:从植物学观点来看,桃树不是印度土生的,在印度只有栽培的桃树,而且生长的不茂盛,果实质量不高,而且味酸。这树也没有古梵语的名字,它在印度民间传说里也不像中国那么重要。”

桃子由东向西旅行,而没有自北而南,可能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明代多次追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他的《瀛涯胜览》中记录说,中国向南的区域基本上没有看到桃树或桃子,如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其余瓜、茄蔬菜皆有,独无桃李韭菜”,苏门答腊也是“桃李等果俱无”。而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不少国家却有桃子的身影,如阿丹国(今亚丁湾西北一带)“果子有万年枣……桃杏之类”,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果有萝葡,万年枣,石榴,桃子有重四五斤者”。

桃子的美国之旅

桃子旅行到美国的时间相对较晚,16世纪上半叶,随着大航海时代和新大陆的发现,欧洲殖民者踏上了美洲大陆,桃子也从欧洲来到北美洲。人们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1539年,桃子来到今美国的佛罗里达州。

1539年,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多·德索托率领600人在今天的佛罗里达坦帕湾附近登陆。登陆之后,他们用了3年时间在许多原属印第安部落的领土上探险,并不时突袭当地土著人。为了能占有整个北美东部的广阔土地,西班牙人引入疾病,使成千上万的美洲原住民丧生。除此之外,埃尔南多·德索托还引入了两个物种来改变美国东南部荒野的景观:猪和桃树。由于没有天敌,这两者都迅速蔓延,深远地改变了美国东南部的大地景观。

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桃子是在1562年和法国探险家一起来到北美洲的。这些法国人在今天阿拉巴马州的莫比尔地区建立了定居点。总的来看,桃子首先出现在美国的东海岸。新大陆似乎是桃子生长的天堂,这里的气候、水源和生态都适合桃子的生长。于是,这种新的水果及其种子沿着由南向北的贸易路线传播。

从地图上看,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卡罗莱纳州等地是桃子最先旅行到达的地区。北美作家托马斯·阿什(1836—1889年)曾记录说:“在1682年的卡罗莱纳州,在野外生长的桃树数量很是惊人。”同年,东泽西省副省长托马斯·鲁德亚德(1640—1690年)也记录了在今新泽西州森林里的大量野生桃树。1683年,北美殖民地时期著名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威廉·佩恩(1644—1718年),观察到在今天费城的伦纳佩斯周围也有桃子:“这里的桃子既解渴也解馋,一点儿也不逊色于英格兰的桃子。它们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数量很大。一眼望去,每一個印第安种植园都种桃子……人们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吃到它们。”

随着桃树的大面积种植,桃树作为一种入侵植物的特征开始显现,1709年,英国探险家约翰·劳森(1674—1711年)写道:“人们不得不非常小心地把桃树拔除,否则它们会使我们的土地变成一片桃树的荒野。”到1787年,植物学家路易吉·卡斯蒂格利奥尼(1757—1832年)指出:“弗吉尼亚州的桃树生长得太快太多了,以至于砍倒一棵松树……桃树立刻会长满整个地区。”从生态学的角度看,17—18世纪美国东南部的桃子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入侵物种。和其他一些入侵物种(如葛根、野蔷薇等)一样,桃子对人类的有用性促成了它的快速传播。

砍伐桃树的除了种植园主,还有士兵。1779年夏天,美国独立战争的统帅乔治·华盛顿派遣一支由约翰·沙利文领导的军队对塞内卡、卡尤加等地的印第安部落进行了惩罚性的袭击,因为他们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站在英国一边。华盛顿下令,这些部落的土地应该被彻底摧毁,当士兵到达纽约州西北的手指湖(Finger Lake)地区时,他们惊讶地看到这里有成千上万的桃树。为了惩罚这些部落,大量桃树被士兵捆绑、焚烧或砍倒。

到了19世纪,美国人才开始重视桃子,不仅因为桃子美味,更因为桃子可以制作白兰地,桃花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1907年,在盛产桃子的佐治亚州瓦利堡小城,培育出了北美最著名的埃尔伯塔桃。1889—1924年,瓦利堡的桃树种植面积增加了5倍。从1922年开始,瓦利堡每年都举办桃花节。节日期间,不仅有花车游行和州长(或国会议员)的演讲,还有热闹异常的桃文化盛会。随着桃花节影响力的扩大,瓦利堡也成为全美著名的“桃源胜地”。

猜你喜欢

桃子桃树
河边的桃树
桃树施基肥“五字诀”
桃树秋管 来年丰收
桃树咋样冬剪好
轻松去除桃子毛
桃子
桃树
送你一箱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