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2021-02-24王磊
王 磊
(郑州西亚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1100)
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但过多地追求城市化发展,引发一系列“城市病”,比如,环境病。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导致城市承载力降低,在高强度的城市承载下,发生空气污染及水资源枯竭、噪声污染等问题。同时会引发经济病。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增长,钢筋混凝土及矿石能源等过度开采,粗放型的开采方式导致我国能源不断枯竭,经济发展水平随之受到影响。最后是社会病。我国城市及乡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人际关系较为冷漠,居民缺乏安全感,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对此,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案。
1 生态城市规划的意义
1.1 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
生态城市规划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有利于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传统城市规划设计中,对生态城市规划认识度不足,将生态城市规划纳入到城市化体系中,有利于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规划设计人员还需关注个人职业能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拓展生态城市范畴,将其延伸到各个角落。
1.2 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展开积极的生态城市规划有利于提升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经济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但发展过程中同样涌现出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环境及交通承载力不足,此类问题对城市发展造成制约,引发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失衡。在生态城市规划背景下,有利于调整固有的城市建设模式,合理对城市进行布局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全新的道路。
1.3 丰富城市建设内涵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也可丰富城市建设内涵,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对精神文明需求日益增加,此背景下,还需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各项工作中,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在生态城市项目规划过程中,在常规建设及规划基础上,融入文化、经济等多项理念,促进城市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完成城市发展规划蓝图。
2 生态城市规划思路
2.1 工作模式及生活模式规划
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需关注人们固有的工作及生活模式,打破传统生产及生活模式束缚,节能减排放在首要位置。还需关注水资源保护及土地资源利用,采取合理化的规划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避免发生资源浪费问题,在生产及生活方面会产生废弃物,应当采取正确的方式做好处理工作。
2.2 结合生态优先的建设原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各项自然资源不可或缺,对此,在城市规划工作开展中,还需结合生态优先原则。城市在开发及建设过程中应当在保证地区自然风貌的同时,促进城市经济及社会稳定发展。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也要遵循民生、公共设施一体化建设,将各类公共资源整合利用,使公共资源成为居民生活的帮手,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3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还需结合城市发展情况及市场运行规律,建设各大产业全覆盖的结构组织。政府部门需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产业高速发展,并控制产业在发展中产生的废物垃圾,实现低效污染转变为低碳产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关注第三产业发展,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及精神层面需求。
3 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3.1 结合地区情况,明确城市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是地区内部经济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在特定的时间及区域内,表现为城市可容纳的人口数量及经济发展形式。巨大的城市化系统中,可为人们提供对应的活动空间,也应当自人的发展角度提供相应的资源。从人类活动情况上看,环境具有的核心价值可支撑人类展开各项活动。但实际上,城市面积、空间资源均存在一定限度,对此,还需自城市建设承载力角度出发,保证人类活动处于限制范围。比如,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有限,城市人口承载力及产业承载力不强。也有部分城市有名胜古迹,为地区提供旅游资源,能吸引大量游客,提升地区经济效益的同时,若旅游人口数量过多,容易引发社会矛盾,长此以往,对城市内部旅游业发展造成冲击。对此,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需结合地区资源凸显文化特色,保证地区生态承载力。比如,云居寺作为房山区历史文化一部分,在生态导向角度下,对云居寺展开城市设计。设计过程包括六个方面:维护山水格局、风貌特色导向、倡导覆盖增绿、严格减量发展等。在严格减量发展方面,结合房山区设计规划内容,将综合容积自1.3下调到0.9。建筑规模自10.18万m2下降至6.97万m2,在北侧A2地块上,调整地块容积,降低片区规划面积(见图1)。
图1 山顶规划
3.2 调整工作模式,促进联合发展
传统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是自上而下的规划,部分地区政府为扩大自身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居民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支撑,希望在城市中获得良好的生活,生活环境便是良好生活的前提。但政府为加速城市化发展,发展目标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背离,这也是政府单方面规划产生的弊病。一般情况下,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但城市一直稳定发展的原因是城市内部居民关系的协调性。对此,社会群众参与到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还需对城市进行改造,控制废物排放及工业园区设计,此类问题均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对此,政府在展开城市规划时,还需综合思考公众诉求。为有效让人们参与到城市规划中,还需政府相关部门成员对城市居民进行引导,建立与居民有效的对话机制,引导人们认识到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城市中也要设计生态城市建设规范,保证政府与群众相互监督,比如,天津市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政府颁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通知》,要求各个区政府及直属单位执行,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试点,试点面积约为22.80km2,是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在组织机构上,天津市建立海绵城市领导小组,并联合管理委员会、建设局等单位,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见图2)。
图2 海绵城市建设组织单位
海绵城市在建设前,区域政府通过互联网与居民沟通,商讨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方法,让居民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向居民传达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取得居民广泛认同。试点区域水质超标,夏季水库会散发难闻的气温,管委会出资对污水库进行调研,并对底泥及水体进行根治。治理结束后,结合水库范围打造生态护岸,修对周围雨水进行过滤,避免雨水对水库水质产生污染。现阶段,地域水质较为稳定,达到景观标准,与周围河道联通,形成生态水系核心,随着水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良好,受到居民广泛认可。
3.3 结合转型战略,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规划理念的产生是传统粗放理念下解决城市发展模式弊病的成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生态质量有美好的盼望。现阶段,我国各个城市均在探索转型发展路径,生态理念下展开城市规划,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城市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城市发展内部持续力,实现城市节能减排。对城市工业结构进行优化过程中,还需结合分类思想,在生态资源良好的城市,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在天津中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水资源不足,年水资源蒸发量较高,地区水域面积在5.8km2左右,年景观补水量在1850万m3。将雨水收集后,需要在净化后补充景观水。生态城市下水含盐量相对较高,景观绿化过程中,还需设置隔离层,实现种植层土地与地下水分离,避免发生盐碱灾害。对此,在生态城市景观绿化建设过程中,中新海绵城市试点结合起伏的地形,形成凹空间,使水分能及时进入种植土地,涵养水分的同时,可节约地区优质水源,采取排盐处理方法,保证植物存活率。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功能及内涵统一的原则,并非单独建设海绵城市,而是海绵城市及开发项目统一,与滨水景观及建筑功能融合,提升城市居民的环境品质。在中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水系两岸均建设生态沿岸,减少硬质铺装的同时,为居民提供适宜的活动空间,并通过绿化完成对表层雨水径流过滤,减少雨水对河道的污染,保证水质稳定性。在公共空间中,设置凹绿地及雨水花园,弱化空间的僵化感,丰富场地功能。在办公室建设过程中,设置立面屋顶花园,满足人们休憩及学习活动,见图3。
图3 生态绿化屋顶
4 结 语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是城市化的必然道路,不只满足时代发展要求,也是群众对城市生活的要求,相关部门需谨记生态文明理念,立足党和人民群众角度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给人们青山绿水,让人们在蔚蓝的天空下生活。因此,全面展开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