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空间艺术:地下的浪漫之城

2021-02-24曹振国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21年12期
关键词:空间艺术

曹振国

自1863年英国伦敦开通了世界首条地铁线路后,人类便进入了建设地下公共交通的时代,轨道交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也由此诞生了城市的“第二公共空间”——地铁空间。

地铁的方便快捷使其成为人们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但由于地铁空间的限制性和人群密集性,导致人们在地铁内常常会感到紧张、压抑、不适。为了美化地铁空间,缓解地下空间压抑感,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地铁公共艺术应运而生。艺术自高台而下,突破博物馆、美术馆的“围墙”限制走向地铁空间,成为公共艺术,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间的隔膜。

国外地铁公共艺术的经典模式

公共艺术一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后来逐步发展为一个通行的艺术概念。国外十分重视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打造,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经典模式:

第一,伦敦模式

秉持着伦敦地铁运营总监弗兰克·皮克“哪儿有生活,哪儿就有艺术”的宗旨,伦敦地铁用艺术的笔触装点空间,真正让艺术成为旅途的一部分。伦敦地铁公共艺术形式主要分为永久性艺术作品和临时性艺术项目。前者是在规划时期一次完成并永久性存在的艺术作品,后者包括策划的公共艺术展览及活动等。

第二,斯德哥尔摩模式

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建于1945年,享有“地下艺术长廊”的美誉。它采用爆破凿洞的方式,形成天然岩洞风格的车站,将自然与地铁完美结合,给人一种神秘感。人们进入地铁站时要乘坐浮梯向下深入,冷冽的感觉扑面而来。

第三,莫斯科模式

莫斯科地铁建于二战期间,被誉为世界最美的车站。富丽堂皇的宫殿式结构体现了东欧国家的权力美学。同时由于受其政治历史的影响,名人典故、历史事迹、政治事件等都是其重要元素,而最突出的便是爱国主义题材车站。比如为了纪念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车站,地面中央铺满了红色大理石,宛若天然的“红毯”,大厅尽头立有诗人的雕塑。

第四,那不勒斯模式

意大利那不勒斯地铁站内充满了艺术气息,其中最著名的托雷多站以“光与水”为设计主题,数以万计的LED 灯点亮地铁站的入口,照亮旁边的马赛克墙壁,整个地铁站仿若璀璨的星空,又仿若波光烨烨的大海,为整个地铁笼上了一层朦胧的唯美面纱。

总的来说,伦敦的地铁公共艺术注重创意,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公共艺术注重自然,莫斯科的地铁公共艺术注重人文,那不勒斯的地铁公共艺术注重意境:无论哪种模式,对于塑造城市形象,营造舒适空间都具有重要价值。

国内地铁公共艺术的得与失

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浪潮也卷袭到了国内。1971年北京地铁开通后,袁运甫先生在北京2 号线建国门站创作的《天文纵横》和张仃先生在西直门站创作的壁画《大江东去图》和《燕山长城图》,开了国内地铁公共艺术创作的先河。目前国内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可谓是“毁誉参半”。

一方面,国内很多城市的地铁都做了可圈可点的尝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首先,地铁公共艺术能美化物理空间,它如一把神奇的化妆刷,能为地铁空间换上不同的“妆容”,为乘客的出行带来美的体验和情感上的慰藉。比如武汉地铁3 号线王家墩中心站的“灿若星河”、广州地铁4 号线南沙客运港站的“梦幻海洋”等。其次,地铁公共艺术是承载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缩影。如北京依托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地铁公共艺术打上了浓厚的“北京特色”。

另一方面,我国地铁公共艺术在探索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一,国内的地铁公共艺术通常主题不鲜明,缺乏整体性思维,乘客往往不为其所吸引,更难从中获取作品的意蕴。其二,我国地铁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仍然以壁画为主,再就是墙绘、浮雕、照片墙等,这种表现形式是传统的、孤立的、静态的、平面的,在如今的影像时代未免落后于时代潮流,缺乏生动性和新颖性。其三,受商业化挤压。地铁空间无疑是最佳的广告投放地,因而不少地铁内充斥着浓厚的商业气息,而相比之下,公共艺术则并不那么起眼。

2000 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言:“人们为了生活,聚集于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居于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不仅能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更能满足广大公众幸福生活的迫切需求,让人们诗意般栖居在理想之城。

(选自公众号“文化产业评论”2021年9月19日,有删改)

猜你喜欢

空间艺术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