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研究
2021-02-24邓婵
邓婵
(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急诊科 武汉 430070)
四肢是人体活动范围较大的部位,在日常活动中很容易发生四肢骨折,大多时候由外伤引起。四肢骨折是指四肢关节骨质在外力作用下出现破裂损伤。骨折损伤早期出现骨裂或骨质的弯曲变形,随着外界压力升高,诱发骨质破损断裂或严重移位,在移位的过程中,骨折断端会造成肌肉组织破坏,甚至伤及神经血管,或刺破皮肤,导致开放性骨折出血[1]。四肢创伤性骨折多伴随剧烈疼痛,尤其是骨折手术后,随着麻醉效果消退,疼痛发生率升高,疼痛程度加剧,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故需要护理干预来帮助患者康复。既往对于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以促进患者康复为目标,护理方法简单明确,但是也存在护理范围有限等问题,并不能够缓解患者因不适感带来的焦虑、紧张心理,部分患者应用后效果不佳。心理护理干预是一种完全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新护理模式,通过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波动,从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2]。本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 2020 年 2 月 ~2021 年 1 月收治的 60 例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对照组男 18 例,女12 例;年龄 23~57 岁,平均(38.14±5.25)岁。观察组男 16 例,女 14 例;年龄 21~56 岁,平均(38.01±5.16)岁。两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骨科疾病诊断标准》[3]中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满足上述诊断标准,经X 线检查后确诊;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四肢骨折手术史者;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存在严重血管、神经损伤等。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定期开展疾病健康知识讲座,使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对患者出现的负面情绪加以护理干预,以免对治疗造成影响;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糖与热量摄入;指导患者按时用药,养成良好的规范用药习惯;督促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氧运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前通过问卷调查主动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评估患者的相应问题,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消除患者内心的紧张感,增加信任度;主动为患者提供关心与关爱,缓解其因疾病住院带来的不良感受;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采取针对性的临床心理干预,包括围术期个体化健康教育、认知疗法、放松疗法等。护理人员通过音频、动画、手册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为患者详细讲解发病原因、预后效果、治疗方案、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对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术前访视,讲解疾病知识,积极解答患者的疑问,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房环境,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维持其情绪稳定,为其树立治疗信心,提升对医护的信任度,同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促使其积极治疗。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对陌生环境、手术的恐惧程度,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减少患者恐惧、焦虑心理,提高依从性,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开始后,护理人员须全程陪护,指导患者保持适宜的手术姿势,询问患者手术感受、有无不适,鼓励患者配合手术,向患者说明操作的原因和意义,通过聊天分散患者注意力。护理人员要客观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向其说明术后疼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避免患者在心理作用下夸大疼痛、产生焦虑。指导患者深呼吸,并训练其掌握正确的咳嗽方法,避免在咳嗽时出现疼痛加重。鼓励患者面对术后疼痛,对其予以安慰和同情;在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疼痛不耐受时,组织患者进行听音乐、下棋等活动,分散其注意力,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宣泄;对于患者的兴趣爱好加以鼓励支持,消除其负面情绪。术后,以患者恢复情况为主要依据,结合康复学科内容,制定运动锻炼康复方案,并通过患者反馈,完善方案,协同患者一起进行康复锻炼,提升患者的康复信心。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加速患者康复进程。应用心理咨询法建立患者的意愿信念,向患者分享成功案例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提升依从性。两组均持续护理至出院。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5]评分。VAS 评分(总分10 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疼痛越剧烈,SF-36 评分(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健康状况越好。(2)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6]和抑郁自评量表(SDS)[6]评分。SAS、SDS 评分越高提示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3)对比两组护理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自拟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分为不满意(≤64 分)、基本满意(65~79分)、满意(80~94 分)和非常满意(95~100 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 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SF-36 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比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SF-36 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 VAS、SF-36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 VAS、SF-36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SF-36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VAS护理前 护理后30 30 t P 5.28±1.15 5.35±1.53 0.200>0.05 3.58±1.19*1.72±0.73*7.297<0.05 35.63±7.38 34.84±8.21 0.392>0.05 57.31±5.32*79.63±6.19*14.978<0.05
2.2 两组SAS、SDS 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SAS、SDS 评分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 SAS、SD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 SAS、SDS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SDS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SAS护理前 护理后30 30 t P 52.61±3.54 51.73±2.79 1.069>0.05 46.23±2.48*38.59±2.75*11.300<0.05 53.65±3.17 52.98±3.46 0.782>0.05 44.45±3.65*34.96±2.67*11.494<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中各种事故,自然灾害等频发,骨折患者呈现日益增多趋势。疼痛是临床中大多数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和共有症状。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进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7]。四肢创伤性骨折是骨伤科的常见疾病,术后持续的疼痛会进一步诱发患者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降低其治疗依从性。常规护理主要向患者进行关于疾病的基础知识宣教,并进行用药和注意事项指导,护理内容较为局限,因此为接受手术治疗的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心理护理干预在很多慢性疾病、疼痛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中均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围术期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护理也由单纯的生物护理发展、完善为完整的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8]。心理护理主要从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入手。在术前为患者提供围术期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不良认识,缓解患者焦虑心理。同时予以患者放松疗法和放松训练,通过副交感支配功能抑制交感支配,实现焦虑阻断。放松疗法还可有效降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缓解骨骼肌的紧张,减少术后疼痛[9]。在术后,为患者制定康复训练措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VAS 评分比对照组低,SF-36 评分比对照组高,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对患者充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建立正确科学的观念,提高疾病认知水平,可缓解患者恐惧心理;在术前与患者交谈,可分散其注意力,避免其因过于关注手术进展而产生焦虑,提高手术质量;在提供护理时,护理人员给予患者一定的关心关爱,并充分尊重患者,有助于维护医患关系和谐[10]。给予患者合理的饮食指导,有利于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提升患者康复信心;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加速患者康复进程,并消除患者自身负性情绪。同时向患者家属讲述疾病相关知识,有利于提升患者家属护理的合理有效性,减少护理失误,且可使患者感受到家属的关心,有利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疼痛感,改善健康状况,消除负面情绪,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但本研究样本量不足,下一步将通过增加样本量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