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脑活血方联合通元针法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
2021-02-24王振永
王振永
(河南省淮滨县中医院脑病科 淮滨 464400)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脑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突然晕倒、不省人事、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手臂或腿部突然无力等,易造成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患者预后。西医治疗脑卒中主要以抗凝、抗血小板等为主,虽可减轻患者症状,但患者恢复较为缓慢。脑卒中在中医学归属“中风”范畴,气虚血瘀为根本病机,气虚致血运行不畅,瘀血阻于脑络而引发中风,需以益气补血、舒筋通络为治疗原则[1]。通脑活血方是由赤芍、川芎等多味中药组成,有通络开窍、活血化瘀功效。通元针法是一种调节全身阴阳的针灸方法,有引气归元、通督养神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脑活血方联合通元针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9 审(07)号],选取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我院接收的89 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 例和观察组45例。观察组男 26 例,女 19 例;年龄 57~76 岁,平均年龄(65.11±2.86)岁;病程19~72 d,平均病程(42.05±5.59)d。对照组男24 例,女20 例;年龄55~75 岁,平均年龄(64.28±2.74)岁;病程 21~74 d,平均病程(43.15±5.67)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诊断标准:西医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2]中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 检查确诊并处于恢复期;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气虚血瘀型诊断标准,主症为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次症为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无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可耐受本研究药物;治疗前2 个月未接受过针刺或中药治疗;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晕针史的患者;既往有心脏病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精神病的患者;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采取调整饮食、肢体康复训练等常规治疗,同时给予调脂、降压、抗凝等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通脑活血方治疗,药方组成:麝香0.15 g、桃仁15 g、赤芍 15 g、川芎 15 g、红花 15 g、全蝎 10 g、生姜 10 g、细辛3 g、蜈蚣1 条、葱白3 根。由医院药房代为煎煮,取汁300 ml,分早中晚3 次温服,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元针法治疗。通元针法取穴:针刺百会、中脘、关元、气海、天枢(双侧)、肺俞(双侧)、脾俞(双侧)共10 穴。患者采用侧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针刺百会、背俞穴,针尖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约20 mm;余诸穴取平卧位,与皮肤呈15°平刺,进针约20 mm;关元、气海、中脘、天枢使用40 mm 毫针,直刺进针约32 mm,每天针灸治疗1 次,连续治疗4 周。
1.4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治疗4 周,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自制评估表,将症状按轻、中、重分级,主症记 2、4、6 分,次症记 1、2、3 分,舌脉正常为0 分,异常为1 分,总分32 分,分数越高代表中医症状越严重。(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在治疗前、治疗4 周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行评分,该表包括语言、意识等11 项功能评分,总分42 分,分数越低代表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全部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 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分,)
表1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分,)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45 44 41.549 26.460 0.000 0.000 tP治疗前 治疗4 周 t P 24.18±2.04 24.04±2.02 0.325 0.746 14.05±1.41 18.26±1.68 12.817 0.000
2.2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两组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分,)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45 44 52.996 44.160 0.000 0.000 tP治疗前 治疗4 周 t P 32.59±2.48 31.66±2.31 1.830 0.071 16.28±2.04 19.33±2.15 6.867 0.000
3 讨论
脑卒中恢复期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的重要时期,临床多通过抗凝、调脂、降压等药物治疗脑卒中,但部分患者治疗后仍遗留神经功能损伤等问题。对于“中风”的病机,中医学认为与正气亏虚有关,患者因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等多种因素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遂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发为“中风”,因此脑卒中恢复期仍应遵循活血化瘀、通经利窍的治疗原则[6]。
通脑活血方中麝香可活血通经、开窍醒神;桃仁、赤芍、川芎、红花可活血化瘀、行气散结;全蝎、蜈蚣可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生姜、细辛、葱白可祛风止痛、解表通窍。诸药合用,共奏通络开窍、活血化瘀之功效[7]。
通元针法是一种以任督二脉为介,以阴阳为纲,祛邪、引元为目的的针法。其中背俞穴内应五脏六腑,刺激此穴可祛逐六淫之邪,使脏腑安和;任脉与腹募穴为脏腑精气之源,元气纳藏、化生之所,刺激此穴可引气归元,蓄养真气。通元针法以任督二脉为循经取穴重点,结合俞募相配之法,可达引气归元、通督养神之功效[8]。针灸、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联合对于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可能有一定优势。
NIHSS 评分是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的量表,常用于脑卒中患者病情评定、治疗效果检测及预后预测。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 周,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脑活血方联合通元针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原因在于,通元针法通过刺激天枢、百会等穴位能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脑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34 因子的释放,可促进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9]。通脑活血方中当归、川芎可改善脑梗死组织的缺氧缺血程度,重建血管侧支循环,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赤芍、桃仁能软化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反应,从而修复受损组织[10]。因此,通脑活血方联合通元针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可以更有效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综上所述,通脑活血方联合通元针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可以更有效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