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廉江捱歌音乐传播方式及策略研究*

2021-02-24谢滨妃岭南师范学院

艺术品鉴 2021年36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

谢滨妃(岭南师范学院)

廉江是一个拥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民间音乐极其丰富绚丽,源远流长。廉江捱歌是廉江西北部地区十分有地方特色的客家音乐文化,有着几百年的传承历史,韵味悠长,彰显着廉江人民的勤劳朴实与善良智慧。廉江捱歌于2018 年5 月正式成为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推动非遗文化产业、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复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挑战和困难并存,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廉江捱歌也面临诸多传承、保护的困境,如何让廉江捱歌这一传统民间音乐立根、立足、立稳于新时代,融入寻常百姓家,让其得以有效的快速传播,在中华民间音乐中崭露头角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一、廉江捱歌的历史渊源

(一)廉江的地理属性

位在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北部的廉江市,与广西接壤,濒临北部湾,廉江人口的繁衍发展大部分靠唐宋,尤其明清以后,从福建南部有大量移民经海路进入雷州半岛转迁廉江境内定居。廉江主要语言是白话、捱话、黎话和海僚话,廉江现今有一百万人,有一半人会讲“捱话”,分布于廉江市长山、塘蓬、石角、河唇、和寮、吉水、石岭、青平、石颈、雅塘、营仔、高桥等乡镇,包括广西博白、东面化州一带地区,形成独特的(捱)话方言区,在廉江即使不会讲“捱话”大部分居民也会听“捱话”。从明万历年间,讲亻厓话一族(大部分是客家人)从江西南赣、闽南莆田、广东粤东北再迁入廉江、广西交界一带,可以说,捱话是客家话演变。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很久以前就流行着颇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民间音乐—廉江捱歌。

(二)日益渗透交融的音乐生态

由于客家人从中原带来的风俗习惯,一方面当地客家民歌广为流传,出现丰富多样的山歌、小调、童谣等;另一方面与邻居壮族的传统民歌发生了碰撞,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定居在廉江的人们在长期以来的人际来往文化中相间杂,日益渗透交融,形成既有自身特色,又与外来特色交融的音乐生态。就这样,许许多多的文化资源被朴实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不仅吸收了客家山歌与广西民歌的精华,受其语言、腔调、韵律的影响,又在劳动人民不断地融合、传播、挖掘下,随着年月的洗礼,逐渐形成了交融后独特的风土文化:用廉江方言“捱话”演唱特色的山歌——廉江捱歌。

二、廉江捱歌的传播方式

(一)早期以“口传心授”的方式

捱歌是艰苦卓绝的廉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民间口头艺术。早期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廉江捱歌都是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播方式,几百年来,通过无数劳动人民在户外劳作时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捱歌,人们在野外劳动、上山砍柴、放牧、下田、农事耕耘时都会演唱捱歌,即兴性较强,随时随地演唱,在辛勤劳作中演唱捱歌达到愉悦身心,减少疲劳的作用。古老的农耕方式在廉江长山镇这里得以保存和延续,笔者有幸采访到长山镇文化站站长钟其杰先生,他对廉江捱歌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说,在长山镇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唱捱歌,唱捱歌成为了老一辈人最大的娱乐方式。大部分会唱捱歌的艺人,都是因为小时候跟着祖辈去干农活,听到祖辈们在上山放牛、下田劳作时即兴唱捱歌,耳濡目染就学会了唱捱歌,在没有乐谱、没有录音、没有出版的时代,通过无数捱歌艺人在独特的“口传心授”传播方式中,将廉江捱歌世代流传下来,成为捱歌的传播者。

(二)在“对唱捱歌”中传播

二十世纪80 年代,在物质文化、经济较为落后的廉江乡镇上,为了丰富乡村生活,农民每每在辛勤劳作的生活之余,尤其是在“割禾”“插田”等大型农活结束之后,一些酷爱捱歌的乡民们,开始自发性举行捱歌“对唱”,A村邀请B 村,随后C 村、D 村等村的捱歌手一起到指定的村里对唱,兴起了一浪接一浪的唱捱歌热潮,捱歌的演唱方式也得到了快速的传播,各村都出现了诸多能对唱的捱歌手,他们在干农田的辛苦之余,“对唱捱歌”成为了农民们的精神食粮与文化信仰,听捱歌也成为当时农民们的唯一的娱乐方式,可以说,当时会唱捱歌是流行,听捱歌是一种时尚,家家户户都会唱捱歌、听捱歌。

最初这样的比赛只在村与村之间,而后影响到了乡镇的娱乐生活,于是出现了在乡镇的“趁圩日”摆歌台对唱捱歌,组织者向全镇、各村爱好唱捱歌的歌唱者发出邀请,各路唱捱歌的歌手尽情尽兴,一展歌喉,观者如潮,甚是热闹,令捱歌的传播不胫而走。古有“比武招亲”,现有廉江的“唱捱歌招亲”,据说当时有一位捱歌女唱将,从小热爱唱捱歌,希望自己的意中人也会捱歌,彼此趣味相投,于是在廉江英桥圩摆歌台进行“唱捱歌”招亲。由此可见,当时捱歌的盛行状况,它在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对唱捱歌”中涌现了一批较为有声誉的歌手,如廉江塘蓬镇安和村被群众封为“捱歌王”的黄成旺等歌手,他们将捱歌广为传播,经常在趁圩日、人们婚嫁喜庆之日、开业之日都被邀请唱捱歌助兴,唱到廉江各个乡镇。

(三)参加歌唱比赛中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了田地的农民,生活越富足,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求新兴趣渐浓,出现了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歌唱比赛。1957 年,当时廉江市河唇镇莲塘口村民钟士发自己创作并演唱《社会主义是金光大道》,他被送去参加广东省文艺汇演,高亢嘹亮的歌声,独特的捱话演唱,令观众眼前一亮,捱歌正式登上舞台。1958 年,“捱歌王”黄成旺代表廉江参加广东省民歌大赛,他将廉江捱歌的韵味、风格把握得十分到位,演唱得委婉动听,捱歌逐渐在广东省得到传播;2007 年,钟其杰站长带领两位捱歌传承人(郑壁章、黄凤群)赴广州参加首届国际广东小曲王争霸赛,运用典型的捱歌唱腔演唱《忠孝篇》,独树一帜的廉江捱歌迅速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三、廉江捱歌传播策略

(一)借助新时代媒体大量传播

捱歌盛行了270 年,代代相传代代唱,然而到了80后这一代就逐渐消失了,时下廉江青少年一代可以说对捱歌了解甚少,也几乎无人会唱,听廉江捱歌可谓是“土里土气”,贴上老掉牙的标签。然而,如果对网络媒体加以充分利用,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平台的影响力,加大对捱歌的宣传,会使得更多人关注廉江捱歌。比如,2019 年在抖音平台上,某廉江人改编了抖音非常火爆的歌曲《大田后生仔》,用纯粹的廉江捱话演唱,改编后的歌词:“跟捱转廉江,带你去吃红橙啊,皮薄汁甜肉又靓,系捱廉江橙,靓仔靓妹顶呱呱,捱系廉江葛,勤勤恳恳去做钱捱系廉江葛”,此曲一出,达到了2768.6W 播放量,在网络中快速传播,更多年轻人关注到捱话这一独特的演唱方式。

策略:借助网络媒体推动廉江捱歌的传播。邀请廉江捱歌艺人演唱,将其特色的山歌拍摄成短视频,制作精美的画面,上传到网络媒体,让更多的人点击观看;将廉江捱歌特色的表演方式拍成微电影,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更可以采用动漫的方式将廉江捱歌呈现出来;邀请捱歌传承人“现身说法”,可以在抖音直播间的平台“演唱捱歌”,展示捱歌的表演唱形式,传播捱歌。

(二)举办捱歌技巧培训班

与全国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如出一辙,廉江捱歌也面临着传承者年龄老化的问题。从第一代创始人林端章(已故)开始,靠着家族传承或师承的关系,如今发展到第四代,2012年8月被湛江市文广新局命名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凤群、郑壁章。他们为了传播廉江捱歌,这几年几乎在各乡镇参加两百多场的亻厓歌表演,随着郑壁章传承人的去世,现如今廉江捱歌更是出现了青黄不接的问题,会唱捱歌的人非常少,尤其青少年一代,更不会说本土方言“捱话”,这就给捱歌的传播带来一定的困难性。

策略:举办捱歌技巧培训班,聘请捱歌传承人黄凤群老师,由政府出资,开展长期的捱歌技巧培训班,为廉江爱好唱捱歌的学员免费授课,分青少年班、成人班,从廉江捱歌旋律、节奏、音调、吐字等方面,传授原生态的廉江亻厓歌,意在普及和传播优秀的廉江捱歌。通过培训班的演唱技巧培训,再举办捱歌大赛,选拔唱捱歌的优秀歌手。旨在让更多的不同年龄段的廉江人能零距离感受本土廉江捱歌的魅力,在非遗中领略廉江捱歌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将“捱歌”引入廉江中小学音乐课堂

作为教育阵地的中小学对传播民间音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为了保护地方特色的音乐,不少专家都纷纷提出将乡土音乐引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这一举措无疑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翻开人民音乐出版、花城出版社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非常注重民族音乐的传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和音乐素质,倘若廉江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将“捱歌”引入中小学课堂,必定快速扩大廉江捱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策略:作为本土地方高校,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以培养音乐师范生为专业特色,对于廉江“捱歌”红土艺术的文化传承,有着强烈的使命和责任。一方面借助学校开设的音乐史课程,声乐教师向“捱歌”传承人学唱,培养优秀的学生扎根廉江;另一方面借助政府的力量,出资给“捱歌”传承人,定期对廉江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双管齐下,助力“捱歌”进入到课堂中传播,润物细无声地给本土学生播下传承、保护“非遗”的种子。具体实施如图1 所示。

图1 “捱歌”引入廉江中小学音乐课堂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勤劳智慧的廉江人民创造了廉江“捱歌”非遗文化,这是廉江人民生生不息的瑰宝,但是,目前面临诸多保护、传承的困境,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化时代感强烈的高科技等手段做好廉江“捱歌”的传播,让廉江“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普及更多的人,为中国民族音乐探索出新的道路和艺术气息。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奇妙的“自然音乐”
谁远谁近?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