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经》“七次脉”理论概括

2021-02-24朱四会陶连波牛淑平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天柱内经经脉

朱四会,陶连波,牛淑平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1 “七次脉”理论的涵义

“七次脉”理论出自《灵枢·本输》。本篇原文内容大体有四个层次:第一是论述向心性经脉理论体系下的五输穴原理。第二是“七次脉”理论,即颈之经穴理论。因经脉的向心性而上汇于头,皆须过颈之峡关处。第三是表里经理论,十二经脉本是首尾交接的大循环,之所以还能呈向心性,主要是十二经阴阳表里经之间的小循环而形成的向心性态势。第四是四季脉气规律及针刺原则,因十二经的三阴三阳规律与阴阳四时规律是息息相关的。全篇内容层层相扣,从理论到临床应用一脉相承。同时,这也说明“七次脉”本是五输穴理论的组成内容。

关于“七次脉”内容,原文提出:“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总结这段原文的内容见表1。

表1 “七次脉”穴表

所谓“七次脉”一词,其实是现代学者根据这段原文描述而提炼出来的一个名词术语。为什么提出这个理论?因颈部是十二经上行头面的峡关,经脉过颈的线路相对复杂独特。“七次脉”理论就是关于颈部体表经穴的布局规律疏理。这段原文通过颈部各经的代表穴位,揭示手足六经和任督脉在颈部的基本布局规律:以前正中线的任脉为基准,从前至后依次有任脉、胃脉、大肠脉、小肠脉、胆脉、三焦脉、膀胱脉、督脉。各经颈部代表穴位分别有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七次脉”穴还包括手阴经的天府(手太阴肺经)、天池(手厥阴心包经)。

任督二脉分别从前正中线和后正中线联系于头颈;手三阳从手走头而过颈,足三阳从头走足而过颈,皆行于颈部体表。而手三阴从胸走手,从内而外,在出胸处也行于颈之附近的体表(天府、天池)。至于足三阴从足走胸,皆从咽舌内部联系于头。以上均说明“七次脉”的内涵相对宽泛,并非仅限于颈部所谓的“七”条经脉。

2 颈部“七次脉”分布规律

《灵枢·本输》进一步介绍了“七次脉”布局的大体定位,就是以咽喉、下颌角、耳后乳突、斜方肌等明显的颈项部体表标志为参照:“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发际。阴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原文大意是:足阳明经夹喉两旁而行,其脉气输布于胸(下行)。手阳明经在足阳明经之外侧(上行)后距曲颊(下颌角)约一寸远。手太阳经则正对曲颊处(上行)。足少阳经则在曲颊之后(下行)。手少阳经则在耳后上行经过完骨(乳突)。足太阳经则沿项部大筋外侧(斜方肌)从发际下行。具体的循行应参照《灵枢·经脉》篇。

尤其原文最后一句“阴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其大意是强调“至于手之阴经流注依次行于喉颈内部,多属腧穴中的隐秘穴之类”。与上段原文的“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相呼应。这里的“阴尺”指行于手臂的阴经,“尺”可代指手臂。“在五里”之“五”,应是“伍”的古字,次第、依次之义。“在五里”是指依次行于内部之义(具体考证另见专文)。这说明“七次脉”理论所代表的颈部穴位群不仅包括阳经穴位,还包括行于颈部内侧的阴经穴位。它们的主治有趋同性。

3 “七次脉”穴的临床应用意义

《灵枢·寒热病》专门介绍了颈项部的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五穴主治特点,总称“天牖五部”穴,其主治的5种“暴病”多属头面部的痛、瘖、聋、眩、血病急证,诸如“暴瘖气鞭、暴聋气蒙、暴挛痫眩、暴瘅内逆”,治疗取颈部腧穴以求速效救急。由于“天牖五部”穴位是处在颈项咽喉的部位,原文介绍了五穴的位置、所属经脉以及主治病证。尤其强调在操作得当的情况下,显效迅速。但是在针灸治疗的操作中,由于穴位部位比较特殊,危险性也比较大,临床应慎用。“天牖五部”穴其实就是在“七次脉”理论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个特色“穴位群”,说明颈部穴位多可治疗头面急证。此外,《灵枢·根结》中提到手足阳经脉气流行出入的重要部位为根、溜、注、入,其中上“入”在颈项部六穴即为人迎、扶突、天容、天牖、天柱、天窗。再如《灵枢·五乱》云:“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可见古人早已充分认识到颈项部腧穴的临床主治功效规律。

现代临床多应用颈部腧穴治疗头面及局部病变,如高血压、眩晕症、脑卒中后遗症、吞咽困难、颈椎病、甲状腺肿大。尤其是十二经络皆过颈部而汇聚于头,在正确辨证配穴、辨经论治的前提下,颈部腧穴更能主治全身性的多种疾病。临床多有报道,如刘楠等研究结果显示,针刺人迎穴对收缩压即刻降压作用较明显。封丽华等研究结果显示,针刺人迎、扶突穴位对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吴开肖等运用“天牖五部”穴治疗甲状腺肿大、乳腺增生、高泌乳血素症等内分泌疾患,取得较好疗效。段雪芳等观察发现,针刺天容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康复训练。刘卫国等针刺天牖五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此外,靳瑞创立“靳三针疗法”,即双侧天柱、百劳、大杼三穴治疗颈椎病、眩晕等。周德安用“颈四针”法(即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7颈椎棘突下四穴)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高树中认为,颈项部即为“颈关”,为五脏六腑之清气上承于头面部的必经通道,一旦颈关不通,诸窍闭塞,脑神失养,则人体容易发生急重症,故将颈关列入其创立的“通关”理论(腕、踝、膈、脐四关和颈关)中,认为颈关应通畅。这些均是对“七次脉”理论的发展阐释。

4 总结

总之,《内经》“七次脉”理论是关于颈部经穴布局规律的总结。脉气由四肢呈向心性汇注,最终过颈而聚于头。因此,《内经》原文反复强调“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颈部是十二经上行头面的峡关,经脉过颈的线路相对复杂而独特,颈部经穴具有独到的临床意义,这是《内经》建立“七次脉”学说的根本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天柱内经经脉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天柱县委离退局赴州老干部活动中心取经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报复一只替罪羊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试论经脉的气与针刺取气
中国最早的人体经脉漆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