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之父”
2021-02-23徐光宪侯美玲
徐光宪 侯美玲
1972年,刚刚从江西农场回到北京大学的徐光宪开始着手研究镨钕分离技术。稀土元素镨、钕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分离起来相当困难,当时国际普遍使用的离子交换法原料用量较大,产品纯度却很低,徐光宪决定另辟蹊径。从络合物化学,到核燃料化学,再到萃取化学,为了祖国的需要,徐光宪几次改变研究方向。这次,国家在镨钕分离技术上遇到了困难,他更是毫不犹豫地接过了任务。
徐光宪主张采取萃取法来分离镨钕,这一方案遭到同行的普遍质疑。有人当面问他:“世界最先进的稀土分离技术是离子交换法,美国人还在使用,你的新方法可行吗?”也有人担忧地问:“萃取分离稀土技术很不成熟,已经被国外科学家放弃,你怎么还向错误的方向发展呢?”徐光宪笃定地回答:“萃取分离提纯技术大有可为。”
为了尽快实现技术突破,徐光宪将全部精力都用在稀土研究上。白天,徐光宪一头扎进实验室,混合、搅拌、分离、提纯,实验一组接着一组;夜晚,有一页又一页的数据需要分析、整理和归纳,徐光宪丝毫不敢懈怠,他必须完成当天实验数据分析,因为这些数据关乎明天萃取剂的用量选择。
一天中午,大家都去吃饭了,实验室内静悄悄的,只有试验台上的萃取反应还在继续,徐光宪正在观察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一名学生见老师还在继续工作,掏出包里的一块面包说:“吃点吧,徐老师,要不您的胃该不舒服了。”徐光宪机械地咬了一口面包,继而张大嘴巴,一脸懵懂。学生忙问道:“是不是面包馊了?”徐光宪不好意思地回答道:“不是面包的問题,是我的问题。”说着,徐光宪张大嘴巴,让学生看他裸露的牙床。原来,为了拿到最新的工艺流程参数,徐光宪熬夜到很晚,第二天一早又匆匆跑到实验室,因为走得急,加上没有吃早饭,所以一直没有发现自己没戴假牙。望着老师瘪瘪的嘴巴,原本偷偷发笑的学生一阵心酸,默默穿上实验服,走向萃取装置。
经过不懈努力,徐光宪的串级萃取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镨钕的纯度高达99.99%,创造了世界纪录。这时候,新的质疑再次出现:“实验数据这么好,实际生产能达到这个水平吗?”面对同行的担忧,徐光宪再次拍胸脯保证:“绝对没问题!”
在上海耀龙化工厂,徐光宪设计的稀土萃取分离设备完成了组装,一个又一个萃取箱并列在一起,像等待检阅的士兵。工人将稀土原料送入进料口,原料从一个萃取箱进入下一个萃取箱,经过回流装置,高纯度的镨和钕分别从两个出料口出来。经过现场检验,纯度同实验数据完全一致。当时,很多同行前来观摩,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赞道:“厉害了,徐光宪!”徐光宪笑了,接过这句话说:“厉害了,我的祖国!”
有人劝徐光宪赶紧申请专利,徐光宪非但没有这样做,还专门办起了培训班,将稀土萃取技术无偿推广给国内稀土生产企业。
徐光宪的高纯度稀土生产消息一夜之间传遍化学界,国际稀土界也受到强烈的“中国冲击”。与此同时,中国高纯度稀土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了四分之三,每年增加外汇收入数亿美元。凭借串级萃取技术,徐光宪当之无愧成为稀土界的“中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