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2021-02-23张吉茹
摘 要:如果你问一个中国人对《三国演义》中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刻,估计80%以上的人都会说诸葛亮,这不仅仅是因为罗贯中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这个人物形象,更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忠义深深打动了读者。本文针对小说“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写,深入剖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着重从诸葛亮的忠义与智慧两个方面提出一些独特见解。
关键词:《三国演义》 诸葛亮 忠义 智慧
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写近乎“神化”,在小说的描述中,诸葛亮善于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排兵布阵、巧夺天工。在文学上有《隆中对》《出师表》等著作描述诸葛亮,在民间有“孔明灯”“木牛流马”等与之相关的发明。虽然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与历史有一些出入,但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诸葛亮”人物形象,更加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贴合人们对“英雄”人物形象的幻想。唐代诗人杜甫对诸葛亮倍加推崇,曾数次寻访诸葛武侯祠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是对诸葛亮的忠义与智慧做出了深刻的诠释。要想深入把握 《三国演义》 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就必须全面分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意图与思想智慧。
一、两朝开济老臣心——忠诚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描述的是刘备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天下,而诸葛亮也没有让刘备失望,让“一无所有”的刘备最终成为蜀国的开国君主,并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在“白帝城托孤”中,刘备曾坦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意欲让诸葛亮来继承蜀国基业,但是诸葛亮却“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这就是后人描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辅佐“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的时候,诸葛亮报答的不仅仅是刘备的知遇之恩,更是忠于蜀国的“老臣心”。一方面,诸葛亮的忠诚体现在对刘备的追随上。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共同匡扶汉室,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帮助“失势”的“刘皇叔”争夺天下,伴其左右,为其出谋划策,六出祁山,联吴伐魏,体现的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另一方面,诸葛亮的忠诚体现在对刘禅的辅佐上,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哪怕已经年迈,仍然坚持处理国事,竭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更是著有《出师表》,其中将蜀国的治理之道与人才的任用之道描写得非常详细。并时常劝诫刘禅要自信,治理国家要依据理法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内外统一,才能壮大蜀国,才能与吴国、魏国一争天下。“两朝开济老臣心”不仅仅表达的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主,更是体现了诸葛亮对蜀国的忠心,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义”。为了完成刘备“天下统一,匡扶汉室”的遗愿,诸葛亮一直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其在最后一次出师占据五丈原与司马懿相距于渭水时病逝军中。诸葛亮在病情严重的时候也不曾想退守成都,而是坚守在军中,因为他清楚,司马懿一旦知道他离世,蜀军中将無人与其抗衡,于是,诸葛亮在病重的时候也在安排着蜀国未来,将各方人才发挥得淋漓尽致。待自己死后,还不让军中发丧,待到司马懿放弃追击,蜀军从容退到斜谷后,才讣告发丧。从这些方面均能体现诸葛亮的忠义,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刘备所追求的“兴复汉室”之中。在诸葛亮的一生中,自出“茅庐”之后就不曾停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后人对诸葛亮一生的诠释。a在《三国演义》中,也许对诸葛亮的描写与历史有些许的差别,但是并不妨碍诸葛亮在中国人心中的“忠义”形象。
二、出师未捷身先死——智慧
在杜甫《蜀相》中有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描写,描写的是杜甫惋惜诸葛高还没有传回捷报就病逝军中,让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衣裳,表达的是爱国主义的至情言语。但是在作者看来这里却确有对诸葛亮智慧的准确描写,“未捷”一词在这里指的是渴望奏凯而尚未奏凯,意思是杜甫也认为诸葛亮此次行军必将取得胜利,结合诸葛亮《出师表》中对天下大势的描写以及对蜀国未来走向的规划,蜀国是有望一统天下而兴复汉室的,这恰好表明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智慧的描写更是详细至极。“火烧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先是联同吴国一起攻打魏国,而在谈判之中,一方面与吴国讲事实,即需要联同两国兵力才能与曹操抗衡,另一方面用激将法迫使孙权即刻派遣周瑜、鲁肃、程普等率领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然后再出谋划策,结合赤壁地利,采用火攻的方法,逼退曹军,曹操不敌只得引军北还。另外,在描写“空城计”这一段落的时候,更是凸显了诸葛亮对人心的把握,他料到司马懿生性多疑,不敢贸然前进,再安排城中民众逃离之后,命军士打开城门,坐于城头弹琴饮茶,悠然自得,司马懿见状,料定城中有“埋伏”只得退兵,这一战也成为蜀国未来崛起的关键一战。
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写达到了全书的1/4,如此大篇幅表明了罗贯中对诸葛亮的钦佩之情。对诸葛亮的智慧谋略更是描写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巧占荆州、智取西川、定都汉中、退守称国,还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军事上的才华。刘备从一个贩卖草鞋的“落魄皇叔”,到后来成为与吴国、魏国三国鼎立的一国之君,包含了诸葛亮多少的智慧谋略呢?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诸葛亮对人心的把握、对天时的计算、对地利的善用,都是诸葛亮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在《三国演义》中,无论是“草船借箭”,还是“定鼎荆州”,都表达了诸葛亮非凡的才能与军事能力。虽然诸葛亮算无遗漏,但是“人无完人”,他也有失败的时候。譬如司马懿被俘,诸葛亮原打算引诱司马懿进入山谷纵火。当时司马懿刚好中计进入了山谷之中,但是此时却天降大雨,火攻肯定不成,诸葛亮只得放弃。虽然失利,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诸葛亮的战略智慧。在刘备死后,刘禅成为蜀王,曹丕知道刘禅没有执政能力,想要调动司马懿带领大军攻打蜀国,让诸葛亮不能首尾兼顾,想要将蜀国一举消灭。诸葛亮早就料到了这个事情的发生,在司马懿围攻蜀国的时候,刘禅早就走了,因此司马懿俘获的只是一些大臣。而诸葛亮请马超率军攻打曹真保卫西平,让魏延带兵打乱南蛮的军队,他还用战术打乱曹军的士气。诸葛亮善于针对军中将领的脾性制作作战计划,非常轻松地就破坏了曹丕的计划。在诸葛亮的一生之中,无论是各大经典战役,还是手工发明都体现了诸葛亮的满腹才华。b
三、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对诸葛亮的评价
在后来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蜀国的成立到兴盛都离不开诸葛亮的支持,杜甫更是著有:“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的诗句。诸葛亮去世以后,历代君主或文人都在缅怀他的才能、忠义与爱国之情,许多知识分子作了很多佳作,都体现出对诸葛亮的钦佩之情。在历朝历代之中,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解读诸葛亮,有人赞扬他的思想,也有人贬低他,但总的来说,诸葛亮的形象是符合中国人对英雄向往的,人们钦佩诸葛亮的军事才华、治国之能、智慧谋略,认识到诸葛亮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完成刘备想要兴复汉室的遗愿,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一伟大事业。世界人民赞誉的是他超乎常人的智慧、助人为乐的才华、对君主忠诚的真诚和用死报国的情怀,这使他成为一个永恒的形象。这些话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淌,在数种文化思潮中回响。c
四、结语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忠义”“智慧”的化身,让人不得不惊叹他的“料事如神”,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忠义两全”。也许,在后来人所有的赞美之中,都可以汇成杜甫的那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a 崔延平 :《从人到神 :对诸葛亮历史形象兼神化形象的考察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第17—18页。
b 梁满仓:《〈隆中对〉的政略修改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方针》,《襄樊学院学报》2018年第10期,第131—132页。
c 戴行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解析》,《 北方文学(下)》 2019年第9期,第56—57页。
作 者: 张吉茹 ,硕士,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