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酒楼上》景物描写赏析

2021-02-23马利云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2期

摘 要: 小说《在酒楼上》情节简单,然值得反复细读。本文撷取《在酒楼上》六处景物描写逐一进行赏析,分析其在控制叙事节奏,烘托人物内心,富有隐喻色彩等方面的作用,体会这篇“最富鲁迅气氛” 小说的丰富意蕴。

关键词:《在酒楼上》 鲁迅小说 环境描写

自然界发生的细微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观照人们精神世界里发生的事。一年四季,物候各异,春季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夏季一派葱茏茂盛,秋季天空明净高远,冬季天地萧瑟万物凋零,而这个故事正值隆冬时节。一年中的四季,冬季看似最不宜人。然,一位杰出作家的表现力在于:他所描写的那些最初看来是无足轻重的“最不宜人”的景物,如果加以细细审视,即显出更深更远之意蕴。小说《在酒楼上》中的景物描写便是如此。

鲁迅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在酒楼上》发表于1924年。小说情节简单:岁末寒冬,在北地客居已久的“我”重回家乡S 城。寻访故友不得,“我”遂至S城“一石居”小酒楼消遣打发时光。起初的“我”,尽管寂寞,却也能享受那种孤寂带来的自在,“不愿有别的酒客上来”。然,恰在此时,在酒楼上,“我”邂逅了昔日同事吕纬甫,听他娓娓讲述自己回S城后办理的两桩近事:其一,为小弟迁坟;其二,送剪绒花给邻居长富的女儿阿顺。在吕纬甫的叙述中,“我”发现吕纬甫回来要做的两件事均没有办成。小说结局,“我”和吕纬甫一同走出“一石居”,在门口分别,各奔东西。

细数小说《在酒楼上》的景物描写,共有六处。

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这旅馆是先前所没有的。

此句是小说首段景物描写。年终岁末,“我”来S城,旧地重游,感怀颇多,而寻访不得,情绪不免低落。作者又借助这一特定的时空背景加以强化,使这种景物更能与人的心境契合:“深冬雪后,风景凄清”,简简单单八个字,高度凝练概括;同时直陈“我”此时“懒散”“怀旧”。岁末之际, 原本更容易让人产生“时光易逝”“物是人非”之慨。此句为故事开启设置了低沉怅惘之基调。

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此为小说第二段景物描写。前面交代“旅馆不卖饭”,叫来的饭菜“入口如嚼泥土”,为午餐没有吃饱的“我”冒雪出门找了一个客观理由。在这个触目污渍斑驳,莓苔枯死的旅馆,“我”百无聊赖。微雪飞舞的午后,逃避客中无聊的“我”,走出了这个逼仄阴沉的洛思旅馆,这或许可以看成是主观因素。此处景物描写,为下文与吕纬甫的偶遇,做了必要铺垫。至此,“我”顺理成章走进“一石居”小酒楼,小说正式拉开序幕。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作者首次对酒楼开展景物描写,这段话写“我”于酒楼上眺望楼下“废园”所见。

“我”来到S城一石居酒楼,临窗眺望,在“铅色”的天的映照下,在“白皑皑”的雪的飞舞中,竟有“满树繁花”的老梅,“愤怒而且傲慢”的山茶花,登楼所见使我“惊异”。

同样,读者也能理解眼睛失去精采的吕纬甫,当他看到废园的时候,“忽地闪出我在学校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因为有了先前“我”的观园铺垫,吕纬甫自然也会关注废园中“明得如火”“愤怒”“傲慢”的山茶花和“斗雪开着满树繁花”的老梅。无论是访友不得的“我”也好,还是办事不成的吕纬甫, 无论他们的心境怎样的懒散或颓唐,都能发现处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的怒放的老梅和山茶花。

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排满了一桌,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

此句,是“我”到酒楼上的第二次景物描写,“我”邂逅旧日同僚吕纬甫。作者通过堂倌添酒加菜,酒楼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来制造温度,“仿佛”一词,又隐含着某种程度的否定。约略交代自己的“無聊”境况之后,吕纬甫以飞了一个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的蜂子或蝇子来比喻自己,自然引出“我”的问询:“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酒楼内部刚刚增添的“热闹”气息,随即冻结。而“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此处景物描写,控制节奏,烘托人物心理。“越加”一词,分明增添了一丝寒意,预示着情节的跌宕,人物内心的越发低落。吕纬甫之“飞回来”做的第一件事,是怎样的事呢?同时,也留给读者一丝悬念。

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它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

这一段景物描写的出现,从情节发展这一点上看,看似有些突兀。因为这一段话,乃是出现在吕纬甫叙述的第二件事的中途。上一段讲述他为阿顺买剪绒花,从太原搜寻到济南;下一段接着说“一直到了济南,才买到剪绒花”,这两段中间,插入本段的景物描写。

黄昏将近的时刻,没有了第一次临窗所见废园景物的明丽色调,作者此时调动了自然界的声响来描写景物。以动写静,听,积雪从压弯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了下去”,“沙沙的一阵声响”,“小鸟啾唧的叫着”,此时的废园,显得格外宁静。伴随这种静谧气息,吕纬甫刚诉说完阿顺的故事,我们眼前似乎浮现出阿顺“得意的笑容”,这时一切都那么静谧与美好。但是,好景不长,废园里暗藏着几许昏暗,看,山茶树枝丫已被积雪压弯,树枝“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也“都赶早回巢穴来休息了”。这些情景仿佛都在预示着美好梦境的跌落,预示着悲凉的即刻到来。随着叙述的进展,阿顺早早亡故,而吕纬甫亦变得“模模糊糊”“敷敷衍衍”。

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这一处景物描写在小说结尾。值得关注的是,在酒楼上喝酒的我们俩,吕纬甫是叙述者,“我”是聆听者。“我”少有流露态度与情感,然此句值得深深玩味:“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实在”,有强调意味,突出“我”的出乎意料;“这一类”,透露着“我”明显的不认同;一个省略号“……”,含有了太多未尽之语。

黄昏临近,吕纬甫听凭“我”付了账,两人在门口分别。与吕纬甫分别后,“我”并没有不舍与难受,却顿觉“爽快”。“爽快”一词,意蕴丰富:浅层分析,饮酒交谈中发现昔日好友的状态与精神面貌与心中印象大相径庭,内心“爽快”或许就是因为终于告别旧友之后摆脱尴尬的轻松。深处分析,从后一句中“黄昏”“罗网”等意象,则隐隐透露出作者悲观意味,而“我”的“爽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这种阴沉绝望的对抗。广处分析,不仅吕纬甫以及“我”,都是生存在这一个被隐形的“罗网”网罩的社会里,无法逃脱。于是此处“爽快”或许还可以寄寓作者的反讽。最后的分别,“我”与吕纬甫背道而驰,在笔者看来更多的是表现“我”对吕纬甫一类的知识分子生存与精神状况不愿与之同化的立场。

以上,对《在酒楼上》这短篇小说六处景物描写,分别进行赏析。我们看到小说的景物描写,产生以下三个作用:控制叙事节奏、烘托人物内心、富有隐喻色彩。

调控节奏:第一二两处,出现在小说的开端,我们看到“深冬雪后”访友不得的“我”走出旅馆,怀着“懒散和怀旧”,来到先前熟识的酒楼“一石居”。节奏舒缓,自然而然。临窗眺望所见景物,无论是满树繁花的老梅,还是怒放的山茶,都使“我”“惊异”。在节奏处理上,读者仿佛随着“我”走进酒楼,踏上“走熟的屋角和扶梯”,坐在已換了玻璃的后窗边,步点比之先前,稍显紧凑。三杯接着两杯,一人独酌。气息又孤寂低沉下去了,节奏更缓。第四处景物描写,我们看到堂倌新添酒菜,热气腾腾,迎来了教员时代的旧同事吕纬甫,在节奏上,明显渐近高潮,读者的阅读期待也随之被调动起来了,故事这时才算正式开启。第五处景物描写,出现在吕纬甫叙述的中间,“无聊”的人叙述“无聊”之事,窗外略显阴沉,为了打破这种“无聊”,作者调动声响,再次加入景物描写,鸟雀回巢,四周寂静,暮色四起,节奏再次放缓。作品结构完美,严谨细密,故地访旧——邂逅酒楼——各自东西,景物描写穿插其中,张弛有度,调控节奏。

以物观心:开头两处景物描写,可直接读到“我”的“懒散和怀旧”。而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我们看到“我”的情绪随着情节的发展,内心发生微妙起伏。而每一处情绪变化,都有景物描写的推动或预示。故事中“我”的情绪波折可分为三次:“我”与吕纬甫见面前,略带“哀愁”,然在“孤独”中享受着某种程度上的“舒服”;“我”与吕纬甫见面后,由“吃惊”到对吕纬甫颓唐、敷衍的生活态度的失望、可惜、无奈;“我”与吕纬甫分别后,“我”顿觉“爽快”。

多重隐喻:我们常说景物就是人物心境的外化,境由心生,心外无物。在赏析景物描写的时候,景语即情语,且人物内心越是蓬勃强烈,就更能敏锐感受自然景物;反过来说自然景物在人物的眼中越明丽鲜妍,生机勃勃,则人物心灵的能量与“火焰”就越蓬勃有力。从这角度去看“斗雪”而开的老梅,“愤怒”“傲慢”的山茶花,就不仅仅只是自然之物,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物心灵之火的一种外在表征。显而易见,作者把老梅和山茶人格化。固然“我”懒散寂寥,然生命之火、奋斗之火并未熄灭。“我”的心被“惊”动了:“废园”没有“废”,在苍凉、寂寞中显现出生机和活力,血一般的山茶花正在顽强奋争。

这一点在小说中另一个似乎没有意义的细节中也表现了出来。吕纬甫把阿顺的故事讲到一半时,窗外“沙沙地一阵声响”,积雪从一棵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马上又伸直,便鲜明地显示出“乌油油的叶和血红的花来” 。从下午到黄昏,小说主人公吕纬甫的命运,带有冬雪和黄昏一样的惆怅和落寞,和着雪色带来生命的凉意和伤痛。种种隐喻,既扩大了小说内部张力,又拓展了读者想象空间。

尽管本文只撷取《在酒楼上》的几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但由于鲁迅先生一贯追求“物外之言,言中之物”a ,即便是几处景物描写,亦使之成了这篇“最富鲁迅气氛”b的小说绝佳注脚。《在酒楼上》是鲁迅先生小说中值得反复细读的一篇。笔者以为鲁迅先生深得中国古代文人画之精髓:画中人物静穆如佛,然人物内心波涛乃是通过室内外之松风林涛、梅兰竹菊等景物来点染暗示。《在酒楼上》下笔之处有着鲁迅式的惊人克制,然景物描写或许是稍露端倪之处,笔者初读此篇,觉得无非是低沉阴暗的冬日午后,一位革命落潮后的知识分子借他人故事讲述命运落魄困顿,抒发内心怅惘。而今细读之下,深觉小说尚存巨大解读空间。本文仅对景物描写进行粗浅赏读,以供学生或其他文学爱好者赏析品读名家名篇示范之需。粗陋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不吝指点。

a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 66页。

b 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书·鲁迅逝世二十年纪念》,《北行小语》,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2年版, 第 36页。

作 者: 马利云,硕士,湖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作品、教材教法。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