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中的边区百姓生活
2021-02-23李强国
李强国
绥德合龙山红色文化展览馆,展厅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资料详实。
我有幸接触到边区文化生活的资料,了解了边区文化生活活动的一些内容和作品,非常激动,便拿起笔来,写了这篇边区群众当年的文化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边区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应该是一件好事。
记得少小之时,家家户户有线广播一响,就传出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嘹亮歌声。后来上学读书,才知道歌词的作者是李有源,是个地地道道的佳县农民。再后来,学校里组织文艺演出活动,演些小节目,听过《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翻身道情》《三十里铺》等等陕甘宁边区时期的歌谣。
近几年来,陕北民歌依然是久传不息。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上的信天游更加拓展了陕北民歌的广阔天地。王向荣、王二妮、贺国丰等立足陕北民间的歌手们登上大舞台,演唱陕北传统的民歌,歌声响彻南北。陕北民间歌谣的原创者都是土生土长的土棒子,土头土脑的庄稼汉,词是生活化的语言,曲是原生态的。这些歌谣里,既有边区人民的那种粗犷情怀,又有对生活深刻体会中的细腻柔情,表达出劳动人民拥政拥军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操。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也不庸俗、不媚俗、不卑俗。
王海驮盐
鸟儿飞回窠,红日落西川,王庄家家烟筒冒青烟;
人人忙不停,收拾去驮盐。
大娃修鞍架,二娃缠皮鞭,女娃灯下给大补衣衫;
婆姨蒸馍馍,王海算盘缠。
公鸡喔喔叫,东方发亮了,鞍架行李一满配齐全;
驴儿拉出圈,王海拿着鞭。
王海赶着驴,来到村前面,约齐同伴出发走三边;
大家结成队,一块去驮盐。
山坡儿上,小河儿边,田苗青青大家心欢喜;
唱着信天游,一站赶一站。
一站又一站,辛苦把路赶,天明起身天黑才住店;
休息喂生口,饭后抽袋烟。
到了盐池边,忙来装卤盐,驮上卤盐又来把路赶;
一路常放青,放青省盘川。
县城和大镇,政府开盐店,转驮转运实在是方便;
驮长和驮短,随你心里愿。
王海有见议,心里会打算,联合众人驮盐交盐店;
贩货回家后,当然更赚钱。
一回又一回,回回都赚钱,先给婆姨做件青布衫,
再卖一条驴,全家有吃穿。
这首民谣唱词,讲了王海带领大家贩盐拥政的故事。有人物,有地点,有情节,每段唱词自然流畅,朗朗上口,生活气息浓烈,很好地体现出边区人的觉醒思想,寓教于乐。所用词语都是陕北人习惯常用的口语,都是在生活中随口而出的,没有雕琢加工的痕迹。如“大娃”“二娃”“女娃”“大”“婆姨”,是生活中对人的称谓。如“收拾”“盘川”“一满”“约齐”“起身”“天黑”“放青”“打算”“一回”“回回”等生活用语,虽然今日书面上不多见,而在歌谣中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当年边区人生活语言的地域性,读来亲切,画面感强。如今坚守农村生活的人们中,这些语言仍然有极强的生命力,普遍使用着。
陕北盛产民谣,作为当年的边区人,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张口就是一首民谣。
十月里
十月里,秋风凉,酸枣红呀菊花香,
延水清清清透衣,谷子糜子满山黄。
谷子穗,狼尾巴,糜子穗呀小扫把,
一颗一粒一滴汗,满眼黄金笑哈哈。
笑哈哈,忙又忙,忙背割呀忙打场,
大肚婆姨锅头转,老汉补囤又修仓。
谷满囤,糜满仓,先选好的交公粮,
前方后方齐奋斗,早早打到鸭绿江。
这些民谣写出边区人获得大丰收的喜悦和忙于收割庄稼时的快乐。丰收不忘政府的深恩,挑选最好的粮食交公粮,希望把日本鬼子赶出鸭绿江。没有豪言壮语,但热爱国家拥护政府支持抗日的热情跃然纸上。
毛泽东在延安搞大生产运动,安定了民心,使边区人看到了希望,提高了必胜的信念。于是,边区的人唱起了《五月赞》:
正月里来是新春,延安有个毛泽东,
他做的事情为人民,真是中国的大救星。
二月里来是清明,前线朱德总司令,
去年在绥德走一程,指导工作真关心。
三月里来好春光,王震司令员日夜忙,
领导警备区老百姓,民主政治来疗伤。
四月里来春耕忙,何绍南反共胡遭殃,
军民赶走何绍南,团结抗战反投降。
五月里来五端阳,八路军抗日在前方,
军民团结保河防,打得鬼子叫爹娘。
这是诞生在绥德的一支民谣,写出了边区人反蒋不抗日的投降主张,也写出边区人民和八路军团结抗日的坚强意志。边区的娃娃们,也哼出了属于自己的歌谣;
我们都是小娃娃
啦啦啦,啦啦啦,我们都是小娃娃。
不要说我们人不大,天不怕,地不怕,
做一个小革命家,大家一起把鬼子杀。
啦啦啦,啦啦啦,我们都是小娃娃。
不要说我们人不大,也能写,也能画,
人人都把我们夸,爸爸妈妈喜得笑哈哈。
缝衣歌
小麻雀,叫唧唧,姊姊妹妹缝军衣;
熬半夜,起五更,缝起军衣送官兵,
官兵为国去打仗,冒着炮火去冲锋,军衣整齐长威风。
在抗日时期,边区的儿童唱出如此斗志昂扬的歌来,说明对于抗日一事,边区已是全民皆兵,也是全国人民抗日的共同愿望。
边区人民搞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成为八路军抗日的坚强后盾。
边区政府不单推行大生产运动,同时有科学救国的行动。看看下面这首民谣:
改良羊种
西路羊,西路羊,麦穗毛儿细又长。
剪毛剪得多,一年二斤强。
若说二毛皮,数它最漂亮。
尾巴肥又大,肉味非常香。
不论皮毛肉,都比它路强。
买个西路好格羝,本地绵阳可改良。
叫羊乱配,管理要有方。
本地格羝都骟掉,一满留下母绵阳。
再用西路格羝配,下出杂种小羔羊。
样子像西路,毛儿极漂亮。
所谓西路羊,指定边、盐池一带产的二毛样,毛细软有九道弯,人称二毛子皮。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贩羊皮,有个回民朋友王自林,成立了二毛皮加工厂,产品远销东南亚,在意大利、韩国都有二毛皮的代卖店。边区政府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劳苦大众的吃饭问题,考虑得多么周全啊!
当年绥德专区的宣传队,活跃在边区各地,宣传大生产,宣传拥政爱民,宣传抗日。
下河东
下河东炸白军四路围定,
可恨我们的宣传员难进东省。
钻崖窑入古寨暗里藏身,
还有些反对派报告给白军。
一宣传二组织开辟农村,
杀流氓拉豪绅救济穷人。
十一支队又计划在河岸藏身,
到夜晚下关滩要踏敌营。
不知道有坏种密报敌人,
大炮响炸弹抡气坏红军。
三支队在西岸枪口瞄准,
打得那些龟子孙退回营中。
水手工会真英勇手段太能,
搬过来十一支队回了西省。
这是专区宣传队根据十一支队越过黄河在山西开辟新区和回边区的经过编写的一段唱词,用晋腔演唱的。东省指的是山西,西省指的是陕西的陕甘宁边区。边区的群众自称是红区,大家拥政拥军热爱党,是因为边区党政军“杀流氓拉豪绅救济穷人,打击欺压老百姓的白军”。
有一首信天游叫《刘志丹打开沙峁川》,原词如下:
一对对骑兵一杆杆号,
一面面红旗朝北绕。
刘志丹队伍上来了,
刘志丹队伍上来了。
人民听了好喜欢,
敌人听了吓破胆。
三圪垯石头两圪垯砖,
刘志丹队伍打开沙峁川。
边区的老百姓把热爱党拥护政府支援八路军的真情实感,编成为一首首歌谣来传唱,自发地编成秧歌剧来演唱,反映边区群众的文化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
新观灯
(婆媳孙一同串场)
同唱:新年里来喜气生,秧歌锣鼓闹哄哄。
合家老幼大街走,来到大街看花灯。(末句重复)
孙唱:花灯扎下两棚棚,棚棚灯儿照眼明。
乸乸妈妈快来看,这个灯叫什么灯?
媳唱:头棚里头生产灯,生产灯儿亮晶晶。
共产党领导闹生产,五谷丰登好收成。(婆末句重复)
婆唱:牛儿拉犁把地耕,镢头翻土快如风。
上面的人儿笑盈盈,这些人儿又叫什么灯?
媳唱:牛儿拉犁春耕灯,镢头翻土开荒灯。
开荒的人儿笑盈盈,这是劳动英雄灯。(婆媳重唱末句)
孙唱:劳动英雄人人敬,又戴花来又挂红。
乸乸给我扎一个,我要劳动英雄灯。
婆媳合唱:劳动英雄人人敬,又戴红花又挂红。
只要你加紧来生产,给你扎个英雄灯。(末句重唱)
婆唱:看罢头棚看二棚,二棚的灯儿分外明。
灯上有拿枪的老百姓,你说这叫什么灯?
孙唱:这个灯儿我知情,老百姓拿枪是自卫军。
自卫军英雄人人敬,保家卫国有大功。(三人重唱末句)
婆唱:抬头又见一盏灯,灯上人儿把地耕。
也有军来也有民,这个又叫什么灯?
媳唱:这是拥政爱民灯,八路军帮咱来春耕。
这样的军队实在好,又打敌人又爱民。(三人重唱末句)
婆唱:这架灯上一群人,抬着猪羊进军营。
他们有啥喜事情?又握手来又鞠躬。
媳唱:这个灯叫拥军灯,老百姓慰劳八路军。
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原是一家人。(三人重唱末句)
这是一则热闹红火欢乐陶陶的秧歌剧,剧情中的婆媳孙三人在大年观灯,每个灯笼上都赋予特殊的意义。有共产党领导大生产的丰收灯,有不怕吃苦勇于奋斗的劳模灯,有歌颂自卫军的英雄灯,有拥政爱民灯,有拥军灯,从各方面唱出边区人民轰轰烈烈的新生活、新气象的美好心情。直至今天,人们还在继续传唱“解放区呀么忽嗨,大生产呀么忽嗨”和“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咱英雄的八呀八路军”这样的歌,这些动人心弦的歌谣生命力持久不衰,缘于共产党、人民政府、八路军,他们是人民的大救星,是全心全意彻底为劳苦大众解放的党政军,是人民的大靠山。
边区人过年,老百姓买办年茶饭,贴窗花和大红春联,直截了当地抒发感情,烘托出红火热闹的春节喜庆气氛。边区的春联贴近民情,体现生活,有强烈的时代感,语言朴实、自然、明了。不妨抄录一部分供大家欣赏,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边区人民的精神面貌。
出钱出力打日本,
为了子孙救国家。
人人齐心抗战,
个个努力春耕。
迎新春决定新计划,
除旧岁收复旧山河。
男男女女齐生产,
家家户户没闲人。
丰衣足食春耕好,
女织男耕喜气多。
男子学习吴满有,
妇女看齐郭凤英。
人人学习刘玉厚,
家家看齐郝家桥。
抗战团结坚持下去,
生产自卫组织起来。
民主自由幸福地,
丰衣足食快乐年。
打倒日寇普天同庆,
收复河山到处皆春。
人民救星共产党,
国家千城八路军。
永远跟随共产党,
坚决保卫陕甘宁。
共产党领导生产家家丰衣足食,
八路军保卫边区人人乐业安居。
勤劳动身体强健,
讲卫生儿女满堂。
身体健康才算福,
衣帽清洁便是春。
口语化的春联,老百姓一看就懂,接地气,真实地书写出当年边区人民过年时红红火火的热闹气象。
当然,牛马猪羊的圈墙也贴对联,如:
人勤牛马壮,
粪多土地肥。
只要给好草好料,
一定会又大又肥。
只要天天照顾到,
保证年年下双羔。所有文本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浅显易懂的日常化语言,紧扣边区人的生活,时代氛围浓烈,没有豪言壮语,却把边区人的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边区人的文化生活这么活跃?为什么边区人的精神面貌如此美好?说明边区政府的工作,做得好做得细做得到位,做到了每家每户,做到了人民的心中。
一九四七年《边区群众报》刊登了齐心写的一篇简报,最有说服力。
郝家桥读报顶开村民大会——三年不断成绩大
齐 心
【绥德消息】郝家桥模范村的读报组,三年没有停断过,按各家住的远近分了四个小组,十天念一次报。先读报后讨论,或传达重要工作。去年八月,读了陇东花豹湾地主张定芝打死佃户妻儿的消息,读报组的八十多个组员,一面写信慰问刘祥,一面向本村地主刘永明算旧账,退出十几石地租。收到政府号召劳军,三天内做了二十五双军鞋,缝好一百多套衬衣,捐了一百多万,请了四家抗属吃饭,检讨优抗工作的缺点。识字的人,还帮助抗属,给他们的亲人写信、看回信。同时在读报组上经常商量村里的生产。大家都订出生产计划,组织起九十四人,变工拉炭,打囤子,编席子,碾了十一、二石米,还组织女娃娃在一块纺线,成立了义仓。大家对读报组信心更高了。组长郝永丰亲自组织三个识字组,由学校三天送给每人一字。现在有三个人能看懂《群众报》、《大众报》,其他人都认会七、八百字,可以开路条,记简单账。
写这篇短文,回忆边区时期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那种感恩共产党的情怀,在幸福生活的今天,传承发扬光大,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