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刘启文30年谱写绿色传奇
2021-02-23刘江林
◎ 刘江林
刘启文老人接受采访
甘肃省舟曲县东山镇石家山村,有一片方圆6公里、总面积4000多亩的松林。这里山清水秀、绿树葱茏、鸟鸣啾啾、生机盎然,宜人风景的背后,凝聚着一位八旬老人的汗水和心血……
82岁的石家山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启文,是一位有着61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几十年如一日,吃住在石家山村的大山上,植树、看山、护林,硬是把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种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书写了一段绿色传奇。他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作“当代愚公”。
植树:栽下100万棵树苗绿化荒山
石家山村位于舟曲县城以东17公里处的山区,平均海拔2000多米,是个典型的干旱缺水、缺粮、缺钱、缺燃料的贫困山村。村里有很多贫瘠荒凉的石山秃岭。20世纪50年代以来,村里曾多次号召人们上山植树,但都未能成林,石山依旧荒凉。
1989年,时任石家山村党支部书记的刘启文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面对家乡的荒山秃岭,他立下愚公移山壮志,决心在有生之年为家乡添一片绿色,造福子孙后代。从那年起,为了带领父老乡亲上山植树造林,刘启文不顾家人反对,一个人背起米面,手提一口小铁锅,拎起铁镐就上了山。他在山上搭了一间用石块垒起的小房子,用3 块石头支起锅,就算安好了“家”。 随后,他便开始凿石挖坑,整修水平台,然后从石缝里刮土,从山脚背土上山,将水平台上的一个个鱼鳞坑填满,以便来年开春栽树。“过去的石家山村都是荒山野岭,天然林不多。后来我们在高山上全部整修了水平台,仅1990年一年就植树42万多棵,2004年又补栽了2.4 万棵。”刘启文回忆说。
山上条件艰苦他不怕,没水没电也影响不了他的生活,没吃没穿时他让孩子们送,什么也动摇不了他荒山植树的决心。担任村支书的27年间,刘启文凿石挖坑用坏了100多把铁锹、铁镐、铁锤,鞋子磨透了上百双,坚持不懈地在石山秃岭栽下了100多万棵松树和柏树,创造了“石山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昔日乱石遍野的荒山,慢慢披上了绿装、换了容颜,而刘启文老人却头发白了,皮肤黑了,背也驼了。为了这座荒山,刘启文老人倾出了他全部的热情和心血。“我要用我的实际行动教育下一代,在心里种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种子,热爱我们的家乡,绿化我们的家园!”刘启文说。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刘启文率先示范,带动村民将村里能退的土地全部种上了树,石家山村森林覆盖率超过了90%,成为东山镇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村子。群众在房前屋后、空地栽植经济林果、景观树蔚然成风。如今,刘启文种下的百万株松柏郁郁葱葱,最大的树胸径已有30多厘米。据估算,这座“绿色银行”已为全村群众“存款”1000多万元。“现在,村里降雨量比10多年前大了,气候也更湿润了。林子每年抚育修剪下来的树枝,还解决了村民烧柴和取暖的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催生出乡村游、农家乐等绿色产业。”刘启文说,生态环境好了,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
呵护:20多年没有离开过树林
1999年,刘启文从村干部岗位离任后,就上山当起了义务护林员。他依旧吃住在山上,逢年过节也很少下山。为看护好这片山林,刘启文沿山脚垒起了一圈长2000多米的石头围墙,在山上修建了5个护林点,由6名护林员长年看守。“我和其他护林员一年四季都在林中巡护,白天在林中为了树的成长奔忙,晚上为了树的安全巡逻。”刘启文说。
如今,刘启文虽已年逾八旬,但他依然每天早早起来去山林里转一转,一天要走好几公里的路。他总是说,这片山林就是他的家,亲手种下的树就像他的孩子一样,每天不来看看就放心不下。刘启文常年坚守在海拔2000多米的尖山山顶,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绿色林海,群众敬称他是石家山尖山子的“守护神”。
提起刘启文,石家山村的村民们充满敬意:“我们石家山村的这片林子是刘支书在职期间种起来的。现在他虽然离职了,依然每天在山上精心守护着这片林子。如今,老支书已经82岁了,仍旧不肯下山,还在义务植树、护林。跟着老支书植树护林,我们有信心把石家山村变得山清水秀。”
就这样,刘启文老人以他矢志不渝的情怀和坚强的毅力,坚韧不屈、砥砺奋进的精神,在人们心中建立了一座绿色丰碑。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对绿色事业的忠诚和追求,延续着他的绿色梦。
坚持一生只干一件事——栽好树、看好山、护好林。刘启文造林绿化的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他曾10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护林先进个人,2010年荣膺“甘肃省造林绿化先进个人”,2014年获“中国梦•最美甘南人物”提名奖,2018年被授予“甘肃绿化奖章”……那厚厚的一摞荣誉证书就是他30年矢志播绿最好的见证。
如今的石家山很美,林草郁郁葱葱,白云山间绕,碧水谷底流,鸟鸣声远传,花香扑鼻来。2020年初,石家山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正成为舟曲美丽乡村建设的写照。望着满山皆绿、郁郁葱葱、满目苍翠的绿色山林,刘启文老人露出了开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