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保护与传承
2021-02-23吕紫荆刘宇
文 / 吕紫荆,刘宇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志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展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传承发展至今也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使命。在农耕文明的历史背景下,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涵养,中华传统武术孕育而生,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隐含着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展现着民族精神也承载着民族情感。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传统武术正面临着失传或正在失传的危险。为了延续和传承一些具有代表性或是濒危的武术拳种,国家将其纳入国家级、省级等非遗名录进行保护。
1 文化自信与传统武术
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文化自信的提升,即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也为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前进方向。
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进入新时代,随着大众文化意识的觉醒,由万千劳动人民创造的非遗文化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各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中国饶沃的非遗项目赓续了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基因,是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进步发展的内驱动力引擎。其中,作为非遗之一的传统武术不仅是体育,更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财富。戴国斌教授更是直言,武术是一种身体的文化。王岗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到,中国武术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其文化的独特性方面。讲求天人合一、文明格斗、高雅机智、修身养性的精神价值。如今,观察研究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新视角已经扩大,诠释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新理论已经形成。“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武术;从文化提振精神的意义出发,重新采撷非遗武术“以武化人”的意义;从文化惠民的价值出发,重新找回非遗拳种促进健康的功能”。向世界展示东方身体文化的独特身份和精神魅力,继而体现真正意义上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从多方面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2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传承现状
传统武术扎根于农耕文明,并在地域社群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与浓厚的地域传统特色。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环境、运动形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势必会对传统武术功能用途、理论基础等造成冲击,传统武术正在步入一个充满挑战、问题的时代。松溪内家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古朴精妙的武术流派,源起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浙东地区,后于清朝光绪末年传入四川南充并逐渐发展壮大,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传承至第十五代传人。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扬松溪内家拳,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法研究会、松溪内家拳联合总会等研究会得以成立。2013年松溪内家拳传承人开始着手申遗工作,历经5年坎坷曲折,松溪内家拳于2018年12月25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此后,在多方促进下,松溪内家拳逐步扎根南充,辐射川渝,面向全国。然而,作为新踏入非遗圈子的新朋友,松溪内家拳为其发展所打下的根基还不是很牢固,所积攒的力量也不是很充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省级非遗的松溪内家拳所面临的传承问题也逐渐突显。就南充地区来说,现存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传承人数量委实较少,现有的习练者也存在拳龄较短且掌握内容较少等问题。
3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传承的困境分析
3.1 传承方式的局限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流传至今,传承方式主要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地缘传承和教育传承。就传承的影响力来说,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现在主要以师徒传承和教育传承为主,且其传承本身也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
(1)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一直作为传统武术的主要传承途径推广,是历史上传统武术绵延不绝的主要生命形式。虽摆脱了传统的门户之见、性别之分,松溪内家拳在师徒传承方面仍严格遵循着一定的古法,谨慎择徒,重品德考察等。如此,虽保留了拳术独特的技术风格,保证了传承的质量,但就现代社会而言,其成材周期长、传承范围较小且重技击风格、技术体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承的规模和速度,不利于松溪内家拳的发展壮大。据了解,第十二代传承人黄延忠先生将近20年没有收徒,2008年收吴攀文先生为徒后才开启了新一代传承人。近二十年来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收徒人数较少,且师父收徒的要求更为严格,考察的时间也相应延长。
(2)教育传承
教育传承由来已久,自1925年陈晓东创办精武体育会,标志教育传承的开始,期间几多沉浮,但终不绝。当下,在南充地区,由于一部分传承人的职业为学校体育教师,校内的教育传承又作为了松溪拳的重要传承方式被广泛采用。教育传承虽在人数规模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比如,教学课程不连续,学期之间没有体现过渡与衔接。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不足,没有充分体现功法套路从低到高的进阶与过渡。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受教对象的阶段性断裂,学习者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这些阶段中的某一个过程学习了松溪拳之后,由于客观条件或主观心理因素,在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或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后极有可能不再接触松溪拳。对于其本人来说,只是对松溪内家拳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而这对于松溪内家拳的传承来说没有丝毫的价值。
3.2 社会客观环境的制约
(1)传统武术文化与社会流行文化的冲突
进入新时代,各民族、国家之间体育形式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无法逆转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善,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不一而足,大众的观念也不断更新。对于复杂系数高且入门时间长的传统武术松溪拳来说,娱乐性更高,且更易学习的球类和健身操等运动则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已经社会流行的新奇运动项目所替代,认为传统武术是老弱病残群体的“专利”的观念深入人心。松溪内家拳以其厚重古朴的风格,贯穿于“手、眼、身、法、步、精、气、巧、妙、神”几个方面,因而欲要练好练就松溪拳,需勤学苦练多耗时日,甚至“十年磨一剑”。无疑有他,技法上拥有独特风格和完善体系的松溪内家拳在大众的选择倾向上却不敌内容简单、文化价值缺乏的娱乐性运动项目。
(2)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体育理念的竞争
从发端于20世纪初的马良“新武术”开始,中国的体育武术人几乎必然诉诸西方体育“典范”,作为武术改革正当性的最终依据。到20世纪中后期的“举国体制”下,全国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发展竞技体育,中国传统武术也趋之若鹜地进行了武术的竞技化改革,借助“西方体育”的新思想、新方法来重构自己的模式。发展至今,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似乎已被淡忘,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滑坡,缺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继而造成传统武术在社会影响度上备受质疑。在松溪内家拳的习练群体中,一部分人仅把其作为一项肢体运动,忽视身体的文化,重外练而轻心法。究其根本,习武的目的并非在于追求技术上有多高超,而是在于“以武立人”。
3.3 传承人与习练者自身的因素
目前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在传承人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传承人数量不足。根据调查和访问,第十二代传承人黄延忠先生一生收徒众多,但如今仍经常习练且技术水平较高的传承人却不足十人。传承人组织建设不健全,定期组织习练者训练的次数较少,且练习积极性不高,管理者亦未制定严格的考核与考勤制度加以约束。传承人年龄青黄不接,缺乏系统地培养继承人的机制体系。松溪内家拳的传承也要“从娃娃抓起”,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没有重视对传承人在早期的培养,错失良机。现有的习练者大部分属于“半路出家”,没有前期的训练基础,后期难以成材。综合以上因素,若不改变现状,随着时间流逝,松溪内家拳的传承也将面临着“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危险境地。
4.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4.1 拓渠道— 多元化完善并拓展传承方式
首先,师徒传承的方式下,师父对入门的徒弟口传身授,传的是拳种的文化内涵及其道德思想,授的是拳种的技击技术及风格特点。即徒弟的学习是学技术功法更学文化心法,以实现身心合一,对自己所掌握的事物形成高度的价值认同,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与群体凝聚力。在当下,师父对徒弟的传授不再止于口传身授,而是有更着更多的选择与可能,采用更丰富的方式和更高效的手段来进行传承,例如:电子视频记录,多种人性化器械道具辅助。在此逻辑下,松溪内家拳可以借助文化与技术的双耦合,多种形式并用,更好地实现其传承和发展。
其次,在教育传承方面,“学校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和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场所,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贯穿”。应该利用好学校这个大平台来实现教育传承的良好循环。松溪内家拳的教育传承,教学者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乘着“武术进校园”的东风,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再者,借助一些传承人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身份,推动松溪内家拳纳入南充本地高校体育学院本科生的课程体系中,在教学达到推广与普及的效果。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教授松溪拳时,不仅要提高学生武术的动作技术,更要传授武德、武礼,弘扬武术文化,让学生在长期的身体力行中潜移默化,体悟武术的精神文化内涵,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
第三,将师徒传承与教育传承两种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分不同梯队进行教学。这种模式与高校的教育环境十分契合,可以甚至已经被应用于实践中。以松溪拳学校教育作为初步的选材,通过客观测量与主观预判遴选出身体条件适宜且有意愿学习的学生进入到高一级梯队深入学习。在经过一定时长的学习与武礼、技能的考核后,再决定去留。在此模式下,学校教育源源不断地为传承提供后备人才,“师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传承内容,实现了普及与提高的双重效果。
4.2 入生活— 巧借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化表现形式
非遗所特有的活态性、本土性等特征对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考量,要求不能像对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进行“博物馆”式的固化保存,而是要在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创新非遗表现形式,让非遗回归本土民众文化生活,在人们生产与生活当中进行保护与传承。当今社会的大环境总体和谐稳定,人民对于武术防身保命的技击性需求不可同日而语,对于传统武术人们更看重的是它的健身养生、教育和娱乐价值。传统武术生存的原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武术自身也应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内容和形式积极融入当今时代,方能展现自身的经济文化价值。
在信息化和自媒体时代,松溪内家拳要改变以往保守的观念,以多元化、多种形式传播介绍武术文化与技术,改变的静态的保护。一是让公众知道是何物。代入故事背景拍摄小短片,做到通俗易懂地向公众宣传。二是让大众直观感受。组织优秀习练者进社区展演,参加“中华古典武艺交流赛”等大型传统武术比赛,以展演和比赛的形式吸引受众。三是松溪拳的“时尚化”问题,借助新工具、新理念创造出切合大众心理与生理倾向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此三点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要点,即是保留松溪拳的核心文化和思想精神,抵制受某些商业影视和文学艺术影响而形成的武术“附魅”现象,重新唤起民众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培养社会大众的文化自觉,促进大众自发投身到重塑传统武术文化的实践中去,最终达到非遗武术保护与传承的终极目的。
4.3 注活力— 系统化培养高质量传承人
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非遗传承人本身就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绝佳载体,起着延续武学、创造更新的作用。松溪内家拳的传承人是促进松溪内家拳保护与传承的核心主体,他们经过刻苦练习并反复实践,方能掌握松溪拳的核心文化内涵和精湛技艺。破除“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训制,通过教育普及和民间推广,吸引大批意向习练者,扩大习练者人群基数,再对其技术与品德进行层层考核,最终遴选出目标传承人。完善传承人组织建设,既包括传承“硬件”,也包括传承“软件”。内容包括:建设传承基地、购买训练设施、凝聚传承内部的文化共识、建构传承体系制度等,为传承人培养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保障。在组织建设中,政府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一是给予传承人经济扶持,建设基地并广泛开展进社区和展演活动;其次,站在文化的高度弘扬松溪内家拳,融入正义的思想和正统的文化;第三,政府可与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协会协作,举办一些武术比赛,政府或协会发放一些证书给予参加者以精神上的鼓励,激发人们练习的积极性。
传承人年龄青黄不接,老龄化现象严重的问题是目前大多数非遗项目的通病。在过去不久,跆拳道、空手道火遍大江南北,而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却少有人问津。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亦是如此,要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武术的技术培养和文化熏陶。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协会可以探索与当地幼儿园合作,派遣专职武术老师进园教学,或对幼儿教师进行武术培训,再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与幼儿身心特点合理改编与再创造教学。重视传承梯队建设,探索松溪内家拳的段位制模式,明确划分各等级层次及其技术元素,以年龄和技能水平为参考标准将传承人纳入培养体系。
5 结束语
面对社会的转型,社会文化理念也在发生相应的转变,传统武术必然也会随着文化生态的变迁而发生适应性变化。近代以来,传统武术经历了辉煌与式微,如今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实质性成果,综合国力突飞猛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成为了现阶段乃至未来十五年内的又一主要战略任务。作为四川省级优秀非遗项目之一,松溪内家拳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而这些困境既是挑战也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机遇。新时代下新任务,松溪内家拳承载着促进文化回归与复兴的使命,在文化自信的推动下正走向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