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家庭教育,助推中国复兴

2021-02-23邱永杰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1期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儿童

邱永杰

教育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它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1]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首先要保证关系和睦和健康可持续,而大部分不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问题,因此普及和共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保证中国不同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中国下一代的健康发展和成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推动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未来的人才类型也将会有新的需求。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素质教育”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1]而素质教育推进多年以来,学校教育逐渐开始重视“德育”,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反而家庭教育深陷“智育大于德育”误区中无法自拔,部分家长甚至成为了国家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的阻碍。在国家叫停校外学科补习机构时,竟还出现对此不满的家长,可见当下家庭教育理念的滞后,改革好家庭教育和实现家庭教育的与时俱进对中国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等,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进步,也极大的提高了家庭的物质及文化水平,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也随之在家庭教育中产生,青少年成长中的不良倾向和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家庭教育的失败。[3]由于社会变迁,家庭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时没有及时适应和自检便会对青少年的教育产生难以逆转的后果,比如独生子女政策作为国策推行时,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是教育的质量得到提升,少生而且优生,只有一个孩子时,家庭的教育相比之下开支没有那么大,而且家庭教育资源和父母的关注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不管是对孩子性格的了解还是跟孩子的交流时间都更加充分,按理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独生子女教育应该更加成功才对,但是由于大部分家长出于家里的孩子是独苗的思想,会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对独生子女的社会各方面锻炼都不支持,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出现意外,然而家庭教育单靠口头教育是不够的,青少年全面成长离不开生活和社会的磨练,如果太护着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失去锻炼能力的机会,不利于青少年独立人格的培养,也会对中国未来人才的储备起消极影响。而且心理上会太过于自我,甚至催生出唯我独尊的娇气,对家长后期的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进行十分不利,青少年未来的社交也会出现问题,有违青少年社会化的教育目标。另外则是对独生子女的期待过高,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对大部分家长来说,望子成龙变成了独子成才,孩子成了唯一的希望,如果家长不考虑现实,将所有的要求都集中在同一个孩子身上,那么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心理,在批评中容易自暴自弃,自卑,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逐年上升,与家庭教育的不良溺爱,过度期待,心理锻炼机会不足有直接关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造成这些教育问题的原因有制度原因,更突出的是家庭教育问题。由于中国建国之初,城乡经济差距太大,实行的是农村与城市相隔离的户籍制度,相对应的教育制度也是相互隔离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形成“城乡分割,一国两策”的基本格局,对城市,对城市居民是一种政策,对农村,对农民是另一种政策,同是公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待遇却不一样。[4]在大部分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就业时,也有大量农村家庭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由于城乡户籍制度是互相隔离的,所有相对于的义务教育制度也是隔离的,这意味着大部分留守儿童无法跟着父母生活,所以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并不容乐观,首先是家长长期缺席的问题,拥有血缘关系的父母无法与子女长期相处的话,家庭教育相较于学校教育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留守家庭的家长往往是隔代亲属,也就是家里的老人们,老人一般都比较封建保守,家庭教育观念远远落后于时代,教育孩子也是凭借老经验。而且老人精力有限,教育孩子也是心有余力不足,他们一般很少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和精神需求,缺乏对孩子学业和品行的有效监管。[5]另外就是留守儿童地区比较落后,人均文化水平低,很多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对自己在家庭教育的职能不清楚,也不知道怎么正确教育孩子。学校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存在一定的短板,例如对学生家庭背景了解不够,对学生家庭突发变故反应不及时,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老师家访次数不够,家长没时间与老师沟通。所以离开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孤掌难鸣。如何解决当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呢,我们应该把家庭当作一个发展的系统,正确看待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在已有的研究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及家庭教育有几种程度不同的定位。有一说亲子教育缺失,有说家庭教育环境缺失,有称家庭教育缺失,还有一种,称家庭缺失,說法不一,实质却是相同的,即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出外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变化,而这种家庭教育的变化以缺失居多。[5]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家庭环境是可变化的,虽然当下外出和家庭教育是一种暂时无法解决的矛盾,但是中国可以放宽城乡教育制度的隔离政策,可以鼓励城市外来子女学校的建设,让留守儿童可以跟着父母一起生活,以及鼓励地方产业发展和地方人员致富,让劳动力可以回流农村,最重要的不是看一个家庭的表面状态,而是看子女和父母的实质互动,互联网时代,如果有针对外出打工人员与留守儿童视频通话类专属流量优惠套餐的话,相信会大大增加留守儿童与家长的互动,沟通,情感交流,这会大大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创伤和健全留守儿童的人格,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学习进步,有助于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主要矛盾。

以上为社会变迁对家庭教育造成的消极影响,其他原因还有家庭教育观念的问题和教育方式的问题。现在普遍家长的教育观念都还没有适应素质教育政策,比如重智不重德,把成绩视为一切,不仅经常比较其他学生成绩,并且无视孩子善良诚实努力等自身优秀品质,进行狭隘的“缺德”教育,让孩子也觉得成绩好就可以任性,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因为怕孩子在外面吃亏,所以鼓励孩子做一些攻击性行为,灌输被打要加倍打回去的思想,而不是及时告诉老师家长寻求帮助的正确做法,对孩子正确人生观的建立起消极作用,容易导致中国青少年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偏激,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容易变成读书工具,情商低下,能力低下。另外老教育观念并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多时候家长会和青少年发生争吵就是因为家长缺乏对孩子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分析能力和处理应对能力,忽视了和青少年的情感交流,导致青少年情感方面留下缺陷。教育方式的问题包括:长期家庭暴力式教育,家庭溺爱式教育,放任不管类教育,矛盾型家庭教育,外包式家庭教育等等。不良的教育方式会影响,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冲突的夫妻关系中,父母意见常常发生分歧,双方关系紧张、争吵、敌对、冲突不断,这种不良的夫妻关系导致子女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孩子变得敏感、多疑、无所适从、心神不宁,严重的会出现变态人格及犯罪行为。[3]

建设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每个家庭要想拥有开启21世纪大门的“钥匙”,就必须建立学习型家庭,创建学习型家庭,对每个家庭而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2]我们需要加快建设学习型家庭,不仅仅是青少年需要学习,家长也需要通过学习认识自己在家庭教育里的职能,及时改正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和错误的教育方式,如今知识更新换代迅速,每个人需要终身学习,家庭教育理论也需要新的知识来补充完善,实现家庭自主学习,可以帮助没有教育经验的家长走弯路,可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和生存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完善家长教育制度和理念。家长是成人教育的对象,家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它揭示了家长提高教育子女质量和家庭生活质量的一般规律,主要对家长实施有关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以及加强自身修养的专业知识与有效技能的教育,只有对家长进行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得到优质的家庭教育。[1]

另外还需要改革家校合作。在我国,学校除面临上述由现代社会带来的问题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挑战,如社会转型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应试教育向素質教育转轨过程中教育观念、体制、内容及方法的变革,独生子女增多,家庭的结构和功能的转变等等,所有这些,使得我们的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显得更为迫切,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6]目前家校合作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校与家庭的思想观念错误,学校追求升学率和重本率,家长追求学生成绩,以应试教育的思想去制定学习计划,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学校和家长在教育上的地位也有差距,学校老师布置任务,家长照着做,这种模式非常呆板,僵化,学校家长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家庭教育的占比不比学校教育轻,家长要主动承担很多对孩子的教育,主动与老师沟通,对孩子的教育提出建议,及时反馈教学成果,更重要的是及时了解和为学校提供孩子的心理变化。在管制家校合作上需要建立专职的行政部门,让家校合作法制化、正规化、便利化,需要权威部门制定权威文件应对社会一些不配合教育工作的家庭和学校。

总而言之,面对社会变迁,教育变革,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一道阵地需要与时俱进,大胆革新,否则将在青少年“德育”方面造成不可逆的缺陷,对中国未来的人才储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应该通过建立学习型家庭,完善家长教育制度,加强改革家校合作等措施来推进家庭教育的发展,以此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降低青少年犯罪率,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为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亚杰. 当代家长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邹强. 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李阿盈.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8.

[4]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96页.

[5]王青.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6]王红. 我国家校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青少年家庭儿童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家庭“煮”夫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