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台山:打开文旅融合新空间

2021-02-22王强

科学导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五台山文旅佛教

王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才能走向“远方”,旅游也会更有“诗意”。

近年来,山西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旅融合,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把文旅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山西文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山西的版图,就像一枚写满文明密码的树叶。“走进山西,就如同走进了中国历史的博物馆,时时处处感受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脉动。”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这样推荐山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游山西就是读历史。”

而在名山大川里,山西最为出名的应该就属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了。悠久的梵宇丛林孕育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大观;独特的冰缘地貌造化了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艰难的伟大抉择演绎了历史经典的红色壮观。这是对五台山对贴切的描述,它是五台县深蕴着的文化之宝藏,也是文化旅游取之不竭的资源。

将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确立为景区转型发展的主线,源于我们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视察时指出:“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启动仪式上讲话的主题是《游山西就是读历史》。

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五台山向中外游客展示着无尽的魅力。

佛教名山,自不待言。自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开山建寺以来,绵延承传近两千年,成为世界佛教的“五大圣地之一”和“文殊信仰中心”,享有“中国佛教缩影”的美誉。这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文化名山,名不虚传。现存大小佛菩萨、罗汉等像1.46万余尊,梵、日、汉等5种文字的经书5.45万余册,壁画2380多平方米,石雕、石碑、铜钟、牌楼、宝塔、石狮、联匾、悬塑更是遍及全山,俯拾皆是。这些珍稀文化遗存全方位构成了五台山辉煌灿烂的厚重文化。

古建名山,蔚为大观。至今仍保存有自唐代以来7个朝代的寺庙86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特别是以佛光寺东大殿为代表的佛教建筑群,不仅反映了自唐代以来中国各个时期佛教建筑艺术和技术的风格特色,还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建筑发展规律,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活标本,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历史长廊”。

五台山以其文化景观入列世界遗产,这就为以五台山文化景观为主的五台文化旅游于世界文化旅游接轨提供了契机,这是五台山拓展文化旅游焦距放大、按下快门、千载难逢的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定了我们的战略自信。”忻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黎明说,“当前正是全国旅游业态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的黄金时期,全省‘康养山西夏养山西规划布局正在实施,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建设风生水起,我们抓住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乃至世界旅游市场带来的相对低潮期、空档期、困难期,聚焦景区主要发展矛盾,淡化核心景区商业化氛围,疏解核心景区非核心功能,化危为机,实现景区转型提档高质量发展。”

围绕战略定位和预期目标,确立“老百姓增收、僧众满意、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方向和三个乡镇整体谋划、同步發展的“大五台山”发展理念,开展全国文明景区、卫生景区、平安景区、生态景区、智慧景区“五区联创”,从景区长远发展的角度谋篇布局,根除市场乱象,补齐服务短板,优化产业布局,厚植发展根基。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五台山启动配套的12项工作措施,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启动景区10大板块文旅产业项目,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五台山打开了文旅融合全方位发展新空间。

猜你喜欢

五台山文旅佛教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佛教艺术
文旅地产 破局模式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文旅地产或将逆风飞扬
五台山掠影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五台山晓望
看中国·在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