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再现“血与火”的历史
2021-02-22
延安保卫战开始后,杜鹏程作为随军记者上了前线,在与将士们相濡以沫的战斗生活中,杜鹏程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战争日记》,酝酿和准备着他的《保卫延安》。1949年末,杜鹏程随部队进军至帕米尔高原,解放战争的战火还没有完全熄灭,他就着手写这部作品了。
1947年3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1 战火点燃写作激情
1935年,为了赡养贫病交加的母亲,14岁的杜鹏程经人介绍,来到故乡陕西韩城县西庄镇学校半工半读。正是在这里,少年杜鹏程很快加入由一些进步教师在该校组织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当了一名小队长,从事抗日救国宣传,并接触阅读《共产党宣言》和列宁、斯大林等人的著作,心灵上受到革命思想的冲击。
1944年夏,他被派到延安城关的陕甘宁边区被服厂工作,并于次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开始有意识地练笔,写大量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其中一部分还在《解放日报》发表,这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1947年初,他被调到陕甘宁边区群众报社工作,半年后又被派赴前线,深入到王震指挥的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第十团二营六连,做了一名战地记者。
当时,装备很差的西北野战军,以区区不到三万人的兵力与二十余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胡宗南部在陕北周旋、拼杀,形势异常险峻。杜鹏程到连队才几个月,二纵即减员过半,他所在的六连竟由原来的九十多人锐减为十多人。第一次见面时送给他一条新毛巾的营长盖培枢,在榆林三岔弯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在沙家店战斗中,曾经给过他很多鼓舞的团参谋长李侃,为了使山沟里的数千名战友脱离险境,和一些战士英勇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次,旅政委杨秀山偶尔发现他的写作“武器”竟是一根将钢笔尖捆扎在以树枝削成的笔杆上的东西,需要不停地蘸墨水,很费时间,就关切地对他说:“笔对你来说,和枪杆子一样重要。”于是当即批条子给旅供给部,指示为杜鹏程发一支好笔。很快,一支崭新的“金星牌”钢笔便到了团里,团政委将这支笔转交给杜鹏程时,感慨万端地在杜鹏程的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支笔,抵得上一支劲旅。”
倍受感动的杜鹏程更加勤奋,数年之间,竟写下近二百万字的日记,其中他写于1948年初的歌剧《宿营》,不仅被当时西北战场上的很多文工团上演,并被延安《群众文艺》发表,而且还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由西北人民出版社发行了单行本,这是他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
2 横空出世在新疆
1949年11月下旬,杜鹏程与张文彬在迪化成婚的次日,夫妇俩便随同一野一兵团二军进驻南疆重镇喀什,杜鹏程被任命为新华社野战二支社社长兼记者。夫妇俩在刚接收的旧军营的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平房里安下家来,而这间四面透风的房子,也是他的办公室。
杜鹏程整日陷于采访报道、筹办维文报纸、举办新闻训练班为地方培养新闻工作者,以及带领支社记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等各项工作之中,忙得不可开交。每逢夜深人静时,他才能有片刻安闲,并总要习惯性地打开那个从陕北战场上带来的马褡子,取出那些充满壮烈故事的烈士遗物和信件,凝神观看。其中一条被子弹打穿烧了一片的毛巾,是盖营长送给他的礼物;两封纸已发黄的信件,是一位叫许柏龄的烈士写给党支部和他的孤寡母亲的信,临上战场时留给杜鹏程的……如今睹物思人,浮想起他曾经在战场上、在牺牲的战友面前,多次在内心里默默下定的决心和许下的诺言——将来一定要把这一切写成书告诉后人,就不禁心潮起伏、激情难抑。
由于喀什纸张奇缺,杜鹏程夫妇俩就特别留心搜罗,甚至还托人从各处收集来一些旧报刊、旧标语、旧簿册以及老百姓用于糊窗户的麻纸等。当他在这些花花绿绿、大小不一的废纸上创作时,就不得不把字写得如花生米粒般大小。自1950年初动笔,杜鹏程经常通宵达旦,与昏暗的小煤油灯相伴达150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一部上百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初稿。
1950年秋,当第一稿修改正在进行时,二支社被撤销,杜鹏程夫妇接到回乌鲁木齐参加新华社新疆分社工作的调令。在新华社新疆分社工作期间,随着杜鹏程活动范围的扩大,工作也更忙碌。但他总要随身带上作品手稿,在圆满完成采写任务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挤出时间作进一步的修改。直至1953年,他调离新华社新疆分社时,这部名为《保卫延安》的长篇小说才进入送审阶段。
4年间,这部作品先后历经9次删改,由最初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修改为六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继之又压缩为17万字,最终又变为三十多万字。前后被杜鹏程涂改过的稿纸,足足可以拉一大马车。
3 历经风雨垂青史
1954年春,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在得到著名文艺理论家冯雪峰的肯定,并顺利通过终审后,作为“解放军文艺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而杜鹏程也由此步入文坛,成为陕西省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迄今为止,该小说一版再版,发行达数百万册,好评如潮,甚至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其中仅1959年以前,就重印了三次,发行上百万册。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遭批判。由于《保卫延安》“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元帅的艺术形象”,自然受到株连,被诬为“利用小说反党的活标本”。自1963年9月2日起,该书被通令在全国范围内停售并停止借阅;不久又被通令就地销毁。杜鹏程也被“批倒批臭、七斗八斗,再踏上千万只脚”。“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倍受折磨、身心俱损。尽管如此,他依然在时断时续地暗中坚持创作。
与此同时,“杜鹏程专案组”还试图逼迫已身陷囹圄的彭德怀,交代杜鹏程是如何为他树碑立传的。彭德怀以伤残多病之躯,于1970年1月9日写下一份襟怀坦白的证言:“《保卫延安》是草稿,秘书告诉我,看完提意见退还作者。书中有我当时生活艰苦的一段,我删去了一些字句……我个人没有书上写得那样好,是个‘李逵式的粗鲁人……在当时我觉得《保卫延安》那本书,在政治上没有问题,是一本军事纪实小说。以后我没再看了,如有问题,这个责任应由我负,因为他是送给我审查的。”
“青山遮不住,畢竟东流去。”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彭德怀冤案的平反,《保卫延安》及杜鹏程也恢复了名誉。此后,《保卫延安》在国内文坛上的声誉和地位一路飙升,被认为是“我国建国初期第一部讴歌人民解放战争的名著”、我国描写现代战争的长篇小说的里程碑”。杜鹏程也因之享誉中外、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