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传承的是中国工匠大美精神

2021-02-22

科学导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临县塘村石匠

吕梁临县前青塘村清清秀秀,灵透脱俗,走在芦苇荡边,苇叶轻拂,发出细细碎碎的声音,那是前青塘村民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也是他们喜逢盛世、心灵手巧、勤劳致富,打心眼里发出的笑声。

与其说青塘村以芦苇取勝,以“一村一品”的“尖尖一粽”,吸引了世人眼球,还报了世人惊喜。曾参加过2016年市级护工培训的刘金梅,就是包粽子高手,不仅前青塘村,连白文等附近村庄的妇女她都培训,这样一来,能手巧手高手成群扎堆,她说,“女人们学得可认真哩,正常1分钟3个粽子,特别快的能翻倍。”可以想象前青塘女人们心有多灵手有多巧,刘金梅、高翠萍……一个比一个包得好、包得快、包得俊、包得巧、包得精,包得有棱有角有特有色。

其实于前青塘而言,匠人匠心就像小荷才露尖尖角。

从民居上,青塘人喜欢住窑洞,所选地势依山傍水、土质坚硬、向阳顺风,少则三至四孔为一排,多则七至八孔联排而建,窑口用石材做成拱形桥梁做外立面式加固承载,老百姓称其为“接石口”。家家都有接石口,而且有巧人家,上面弄出石雕、花雕,既寓意吉祥,又视之坚固美观。哪怕是门口的石墩墩,碾面用的石盘盘,捣蒜用的石钵钵,也做得精巧别致,跟艺术品一样。这样就有了石匠展示手艺的舞台。

当笔者行走于村内,叹服于建筑与灵秀,寻觅历史与古迹,感受现代与传统相融相汇时,发现一位身穿工作服、头戴护罩的打石匠,在村口埋头工作。二锤、钢钎、锤子、錾子等家伙一股脑儿摆在脚边,电钻刺耳之声从他手下传出,不断喷出的石粉如烟似雾般笼罩着他。他就是李根宝,前青塘村巧夺天工的石匠。“现在人们都快把这手艺丢了,我就想把它恢复起来,把这祖传手艺传承下去。”李根宝边说边笑,虽然看起来和善,但骨子里却执拗得很,简直是具有石头一样的精神,坚韧执着、专注用心。

李根宝主要传承临县麦饭石石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这种技艺集选料、平整、设计、选圆心、定圆心、做标志、合手上尺子、切麦板石、打磨眼、定磨心、开磨等10 多道工序为一体,是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中最为难得的技术。

李师傅说,从古到今,磨齿不分磨之大小都是九分,磨是反方向转,也就是从左到右逆时针转,磨齿在开凿时要特别注意交分,交分越大越围绕得越紧,磨得粮就越细,这是古人采纳了龙卷风道理。齿纹左右角度不同,左边角度小,右边角度大。麦饭石传统手工制作出的石磨,对健康非常有益,它含有58种微量元素。容出性能好,浸泡后可容出钾、钙、镁、硅、猛、钛、磷等人体所需要的 20多种元素和矿物质。麦饭石每平方厘来有3万多个空质结构可吸收对人体有害的几种元素。它可调节酸碱平衡,可将弱酸性水调节为对人体有益的富矿物质弱碱性水。麦饭石所含微量元素可以增强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对血压、血脂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当前人们生活日渐富裕,十分重视生活质量,也怀念过去自己用石磨、碾子制作出来的食品。那是真正绿色食品,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麦饭石小石磨恰恰满足了人们这一愿望,为绿色生活提供了方便与希望。

李氏麦饭石石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有严格传承,从清代晚期到现在已有七代传承人。李根保是第六代传承人,从小勤劳善良,遇事善于思考,虚心学习。近几年,他在前人制作石磨的基础上研制出用麦饭石制作小石磨、小碾子、捣钱钱石、麝羚羊角石、石磨鱼、石鼓等。2017 年代表临县参加第五届中国山西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受到好评。他现在加工的小石磨可磨米面、磨豆浆、磨荤酒、磨调料,用途十分广泛,已申报县级非遗。

李根宝石匠奇,王维平则以苇叶苇杆苇皮苇花制作的工艺美术品更奇更妙,堪称一绝。笔者观摩过其作品,苇间羊、林间树、草上鸟、树上凤,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在其作品面前,每个人都会感到江郎才尽、拙词用竭。有点遗憾的是,王维平多年从事苇叶工艺美术创作,两只眼睛高度近视。人群中,要么眼皮低垂,要么眯着眼笑眯眯看着你,人瘦弱而善良,虽农家出身,却透着一种卓而不凡、柔而坚韧的艺术气质,立于芦苇旁,如玉树临风者,那一定就是王维平。

前青塘村里藏着能工巧匠,艺术是通向善良人性的唯一通道,他们传承的是中国工匠大美精神。随着前青塘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渐渐走为全国名村,也为李根宝和王维平他们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舞台,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猜你喜欢

临县塘村石匠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深度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临县野菜资源现状调查与开发建议
半世纪前的广州下乡知青回“娘家”
肖家塘村的路(外一首)
四年,一个山村的转变
临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石匠
本期话题:石匠的故事
哲人与石匠